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美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美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时间:2022-05-14 15:20:05 浏览次数:

中美两国高校都重视培养高质量的历史学本科人才。相较而言,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在学位课程体系中,非历史课程学分远远超过历史课程学分;中国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历史专业课程学分大大超过非历史课程学分。

)18-0066-07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市场化,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历史学甚至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他们常常担忧:学历史出来能干什么?

在西方,自19世纪中叶提出高等教育关于技能培养问题的讨论之后,“历史学本科学位作为准备公众生活的长处一直受到评论和质疑”,“随着学界和政界日益关注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关于历史学位能培养哪些技能的讨论变得强烈。”①与此同时,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哈佛大学于“二战”后首先掀起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并于1976年在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的主持下建立了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自此,美国各大高校争相效仿,设置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外语、多元文化等,作为相关专业学位课程的必修科目。在通识教育理念之下,美国历史学本科学位将核心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历史专业学生所学课程比较广泛,毕业之后就业范围也比较宽泛。哈佛大学即称:“正如历史包罗万像,学历史可以从事各种工作。”该校历史专业毕业生择业不拘一格,包括历史、医药、酿造啤酒、商业、军事、媒体等等。②

笔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访学期间,就这一问题专门采访了其学术顾问南西·A.苏泽伦(Nancy A.Sutherland),她谈到,该校历史系本科生毕业后有很少一部分从事历史专业,大部分从事其他工作,因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课程并非限于历史,还包括数学、科学等等,他们所学课程非常全面(well rounded)。正是由于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力图做到全面,才使得其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后继的学习或就业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变通能力,从而具有较多的机会和选择。③

下面以笔者所访学的美国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课程为例(从规模上来讲,该历史系是全美第四大历史系,该系拉美史研究在美国位居第一),略作说明,并试图与笔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历史文化学院(该院系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改革试点单位)作一比较。①

德大奥斯汀校区人文学院历史系本科课程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即文科核心课程、写作及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第二专业课程。②总计120学分,一门课程总计不超过39学分、一个学院的课程总计不超过39学分(但人文学院和自然科学除外),这无疑对学生选课的多样性、跨专业性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具体而言:

1.文科核心课程是该校包括历史系学生在内所有人文学院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必须在文科核心课程群中选修超过70学分的课程。核心课程种类比较多、课程范围比较广,而且大多是非历史专业课程,具体包括:本科阶段的学习(Undergraduate Studies)、修辞与写作课(Rhetoric and Writing)、英语课、外语课程(Foreign Language)、美国和德州政府课程、美国历史课程、人类学、核心文本与观念(Core Texts and Ideas)、经济学、地理学、历史、人类发展和家庭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宗教研究、社会学、数学、统计与科学计算、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质科学、海洋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学、人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地理学、美国研究、建筑学、艺术史、经典文化、核心文本与观念、美术、音乐、哲学、电台—电视—电影、艺术工作室、戏剧和舞蹈、视觉艺术等等。上述课程中,数学、科技、自然科学课程必须修满18个学分,占总学分(120学分)的15%。

2.写作及文化课程,至少需在上述核心课程以外选修一门写作及文化课程。可选如下课程:写作课、高阶写作课程、全球文化、美国文化多样性。

3.专业课程,指历史系专业课程,包括美国史、欧洲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或中东史、其他历史课程。专业课程总共要求30学时,占总学分120的25%,其中要求6学分的美国史课程,12学分的非美国史课程,包括6学分的欧洲史、6学分非洲、亚洲、拉美或中东史;9学分其他的历史,3学分的历史研讨课程。

4.第二专业课程。要求修满12学时第二专业课程。其中6学时高阶课程,6学时在本校区选课。这个第二专业可以是外语,但须是上述核心课程之外的课程。

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学生四年当中一般按如下规划完成学业,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修完15学分的课程,4年共修完120学分课程。其中18学分数学和科技课程每一学年都有安排,外语课程安排在头3年,需要24个学分完成;历史课程在大一、大二学习历史低阶课程,每个学期修3个学分,大三、大四学习历史高阶课程,每个学期修3或6学分,总计一学年修9学分。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分三个学期学完,共修9个学分;另外修辞、社会科学、视觉与表演艺术、文化表达、人类经验与思想各学年分别安排。另外,学生需要分别于第二、三、四学年学习政府课程,即学习美国政府或德州政府或美国历史,共计9个学分。其他由学生任选高阶课程。具体规划样例如表1(见下页)。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分为三个方向,即历史教育专业(师范)、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其中历史教育专业(师范)旨在培养一流师资,历史学(基地班)侧重于培养优秀的历史学研究人才,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侧重于培养在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文化产业开发与创新方面的专业人才。三个方向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大体一致,即分为公共教育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另外都需要完成社群教育3个学分。根据专业编码我将三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分别简称为432方案、452方案、473方案。各方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安排分析如下:

1.师范专业即432方案②

师范专业学生在规定年限内须修满101学分的课程,在三个课程平台中,公共教育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通识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均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具体而言:

公共教育平台课程总计22个学分,其中英语12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3个学分。公共教育平台22个学分的课程主要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第一、二学期分别完成8个学分,第三学期完成5个学分,第四学期完成1个学分。

通识课程平台总计43个学分,必修课31学分,其中历史课程为25学分(包括历史教育类课程,如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历史教学技能训练等),其他课程6个学分,分别是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选修课程至少12个学分,其中理科类不少于4个学分,艺体类不少于2个学分,教师教育类4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选修课从第四学期开始,分别于第四、五、六、八学期完成,第四、八学期各修2学分,第五、六学期4个学分。

专业课程平台36个学分,必修课6个学分,选修课30个学分,专业课程平台中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均为历史专业课程。

由上述可见,历史学师范专业总计要求的101学分课程中,历史学专业课程共计61个学分,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必修课25学分,以及专业课程平台3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近60%;因为是师范专业,注重教育课程,总计需修满14个学分,占学分的14%;理科课程不少于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另外,设有体育课程,总计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约4%,其他则是英语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

2.非师范专业(基地班)即452方案③

课程学分总计97学分,其中公共教育平台22学分、通识课程平台34学分、专业课程平台41学。

在452方案中,公共教育平台课程与432方案相同,学分一样,均为22个学分,课程学习的时间一致;通识课程学分有所减少,为34个学分,相较于432方案的43个学分,452方案所减少的学分主要是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历史学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历史教学技能训练,总计10学分课程。452方案34个学分的通识课程中,必修22学分的历史课程,选修12学分的其他课程,其中理科类不少于4个学分,艺体类不少于2个学分,选修课的课程学习时间与432方案一致。在通识课程总学分减少的同时,452方案专业课程平台增加了5个学分,要求学生多选几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在452方案中,专业课程总计63个学分,占总学分97分的近65%。

3.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即473方案①

这个方案要求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00学分课程,其中公共教育平台课程与其它两个方案相同,学分一样,课程学习时间一致。通识课程平台为40个学分,相比于452方案,主要增加了文化及文化遗产类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史、文遗产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总计6学分。在通识课程平台中,必修课为28个学分,包括文化及历史课程,另外,要求至少选修12学分的其他课程,其中经济学类不得少于2学分,管理学类不得少于2学分,理工科类不得少于4学分,艺术类不少于2学分,选修课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其他两个培养方案一致。专业课程平台的38个学分中,必修课增加了两门文化课程,即产业学概论、文化创意学各2学分。选修课程中增加了几门文化课程,例如文化学导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遗产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等等。在这一方案中,学生须修的专业课程为66学分(包括文化课程和历史课程),占总学分的66%。

各方案的课程平台及课程时间安排具体见表2、表3、表4。

由上可知,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培养方案中,非专业课程包括公共教育平台(22学分)和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12学分),总计34学分,大约占总课程学分的34%,在头三个学期较为集中,尤其是第一、二学期,分别为8个学分,第三学期为5个学分,第四、五、六学期略少,分别是3、4、4个学分,第七学期不安排课程学习,第八学期为2学分课程。由于剩余60%以上的学分是专业课程,学生在上述时间之外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程学习,而且主要是历史课程的学习,基地班完全是历史课程,师范班包括历史课与教育类课程,文遗类包括历史与文化方面。

比较华师历史文化学院与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安排,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而言:

第一,强调学习外语,前者主要是学习英语,总计12学分,占整个公共教育平台课程22学分的一大半;后者则明确要求选修一个完整系列的外语课程,一般需要24个学分完成。

第二,强调对非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都要选修一部分理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华师历史文化学院的培养方案中,除公共教育平台的必修课外,还要求学生完成12学分的非专业选修课程,而且明确规定理工科类不少于4个学分,艺体类不少于2个分。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的核心课程则规定了大量的必须选修的非专业课程,而且同样十分强调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学习,并将文化艺术类课程纳入学生选修课体系中。这显示两高校在宽口径培养历史学人才方面的共同倾向。

然而,双方的课程体系与安排又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华师历史文化学院课程体系的特色在于:

其一,华师重视体育课,华师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体育课程,另外,在选修课中,要求选修不少于4学分艺体类课程,其中当然包含体育课在内。

其二,华师历史文化学院更加重视专业课程,尤其是历史课程的学习,显示了该院“引导学生在专业上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目的。②正如上文所述,华师历史文化学院三个方向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65%~66%,其中历史课程又占绝对比重,而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作为专业课的历史课程只要求占总学分的25%。

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课程体系的特色在于:

其一,十分重视非历史专业的通识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核心课程体系,总计超过70个学分,其中只有6个学分的美国历史,另外社会和行为科学类的课程中也可选修3学分的历史(但不一定必须是历史)。因此,该校历史系的学生至少要选修60余学分的非历史通识课程,占其学位所要求的120个课程总学分的50%强。

其二,该校强调学生学习英语(即本国语言)、写作、修辞类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写作课学分。美国各大院校普遍重视写作教育,不仅各个高校开设有一系列的写作课群,而且设有写作中心,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探讨。

其三,该校重视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学分不少于12学分。事实上,华师也积极鼓励学生修习第二专业,但似乎并没有硬性要求,更没有如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这样,将第二专业的学分作为获取历史本科学位的必要部分。

其四,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对于数学、科技课程更加重视,必须至少修满18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12%。

综上所述,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安排来看,华师历史文化学院与美国德大奥斯汀校区都注意培养宽口径的历史学人才,让学生在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些其他学科的课程。但后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在通才教育方面更显示出开拓性,而华师在开拓学生学科视野的同时,更注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①

课程体系无论如何全面,历史学位之不同于其他学位的根本之处仍在于历史学专业课程,那么,历史学专业课程对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价值何在?历史学教育界最终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西方史学教育界有论者指出:

(历史课程中)有些个人技能是任何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会涉及的。令人信服地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信息能力,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共同的,这是获取学位的基本动力。另外,学生们也日益受到训练团队合作以及利用信息的技能。在考察历史学科所发展的独特技能时,我们不能低估它与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所共享的技能。然而,历史学科的学生更发展一些其他学科之外的技能,这些技能与专门的历史研究与教育有关,而且从最广意上讲,是可应用的。

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技能包括:熟悉过去;运用各种方法和理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使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的能动的理解,以及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吸收和评价各种证据——包括文本的和非文本的方面;通过一个社会的历史和价值去理解和评价另一个社会的能力;描述和解释时代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一团糟”事件的能力。②

美国历史协会则更具体地阐述了历史学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独有技能:

历史学的方法——一种解决过去问题的系统路径——是历史学者技能的核心。这一过程包括了几个基本步骤,首先是用历史学的术语表达问题或者是描述问题。……第二个技巧是理解任何历史问题或疑问都有一个更大的语境。学历史的人对两类语境感兴趣。历史语境(historical context)是指过去一件具体的事件或问题怎样是一系列事件的一部分,或者它是怎样融合进一些相关联的时间、地点十分具体的问题网络中的。编史语境(historiographical context)是指早期历史学家建构过去一个问题或疑问的方式。……第三种技能是从提出疑问和语境到确认、发现和使用原始资料。……第四个基本技能是用令人信服的、让人能接受的方式组织和表达他们见解。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质量的、研究性的专业课群建设,无疑为培养本科生的历史学专业技能提供了高端的平台。该院的专业课群包括六大模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文化遗产与文化管理、教师教育等,每一模块均由二十多门研究性课程组成,课程强调对研究动态的把握、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方法的训练,最终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些课群不仅在设置上目的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更是形式多样,包括实行导师制、班主任制、开展兴趣小组、读书会、本科生科研立项等等。④在浓厚的专业氛围中学生逐渐掌握历史学的术语表达、理解语境、发现和利用资料以及组织和表达能力。

至于历史学本科学位对于未来职业有何影响?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系的往届毕业生有更生动具体的回答。从2001年开始,该系每年邀请本系毕业的成功人士在毕业典礼上演讲,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演讲中,很多人都谈到他们所获取的历史学本科学位对其职业的影响。⑤

2013年5月17日,梅迪·里昂(1996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法学博士,是一位律师、 慈善家、社区志愿者)在演讲中说道:

你们的父母、家庭和朋友可能曾怀疑你们学习历史的决定,担心你们将来的职业选择会很有限。……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你能学到包括不同方面的广泛知识。这些学识帮助你发展和加强变通力、创造力、深刻的思维和交际能力——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上,这些都十分必要。2013年4月,美国大学联合会作了一项研究显示,受调查的74%的雇主会向年青人推荐学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为青年人准备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中取得成功的最好途径。另外,90%的受调查者认为他们所雇佣的学文科的人显示出更好的道德判断、跨文化技能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你接受的人文教育使你具备这些能力,你的学历让你无论在大小公司都非常优秀。

2012年5月18日,著名的电影脚本撰写人、电视制作人、作家罗伯·托马斯(1987年毕业于历史系,毕业后曾在奥斯汀的中学教新闻)应邀发表演讲:

我是在大一的时候中途转到德大的,我转到奥斯汀的理由很具体明确,我想成为一个摇滚明星。支持这个梦想的计划是成为一名记者。我学历史专业的原因在于拓展知识面。我知道我想写,我的最好的历史教授是极棒的历史故事讲述人。

2011年5月20日,著名律师约瑟夫·D.杰梅尔(1950年获历史学学士,1953年在法学院获法学学位,在律师界享有盛誉)演讲中认为法学院教会他怎样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历史教会他怎样成为一名好律师。他阐述了美国当今的法律体系是怎样建立在哲学、社会和人文历史的整体基础之上。他提出人们能做的提升社会的一件事是改进人文教育。他强调他非常感谢学习历史,“历史是建立我们的自由的最重要的成份”。

2010年5月21日,毕仰特·拉根(1981年获德大奥斯汀校区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任科泉市科罗拉多学院历史系主任)应邀发表演讲,拉根希望历史系的学生们相信,无论他们对于工作以及不久或者遥远的将来多么焦虑,他们都不必担忧。他们所受的人文教育已经给予了他们成功的工具。具体而言,这些是“善于分析的、会交流的、善于解决问题的领导技能”。拉根将学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提出学习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更加深思……我确信它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性”。他说,学习历史从三个方面“塑造我们的个性”:“首先,历史激起我们的激情……学习过去——学习逝去的人们——会让我们活得更好”;“第二,历史让我们更加开阔,历史给我们介绍了非常不一样的事物,常常让我们更加开明,更加宽容;第三,它要求我们诚实,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历史事件,以及对我们的同时代人”。

2009年5月22日,演员波尔·巴索罗姆发表演说。波尔·巴索罗姆说他对历史的喜爱间接地使他追求演员生涯。波尔·巴索罗姆说当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远没有确定他的职业道路。然而,这并没有毕业生们所做的决定重要——学习历史的决定。“你选择了一个专业让你有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文化、艺术、政府、音乐和科学——你没决定或限制自己”,他说:“你觉得有必要保持开放的状态去发现给你的生命带来愉悦和意义的道路。”

2008年5月16日《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约翰·史华兹发表演讲。史华兹从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荣誉毕业,然后从该校的法学院毕业。他从未从事过法律,但是一位杰出的记者。他说:

我获得一个人文学位,而不是新闻专业,或者其他的贸易学位,因为我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培训。我想学会怎样去学。那时我并不明白这些。回想起来,人文学科就是那些聪明孩子的去处,我希望它对我产生影响……我的确学会怎样去学,这成为我终生的技能。……你所获得的这门学位——它让你学会适应、变通。……

这些学历史的成功人士的现身学法或许能回答本文开头中国家长们提出的“学历史出来能干什么”的疑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获取历史学位会有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成就。当然,为适应社会形势和教育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需要对其准备毕业生未来生活的长处、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价值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美国历史学教育界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国内借鉴,一方面应从学理上进行探讨阐释,另一方面需要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让学生甚至家长们从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受到启发。

【作者简介】江满情,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推荐访问: 中美 历史学 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