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的调查分析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03 13:50:05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13家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的调查,并与8家三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进行对比,来探讨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67-02

目前,医院的影像科是指包括普通放射线(传统X线、CR或DR)、CT、MRI、DSA、PET、SPECT及超声等多种技术的独立或综合设置的诊疗性科室,它在现代的临床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在医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方面。由于二、三级医院所承担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任务不同,以及其对影像科的设置规模和管理理念认识的不同,其对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认同亦有明显不同。本文着重对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状况

1.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状况

目前,吉林省二级医院主要有县医院、县级市医院及大城市的区医院;此外,还包括省及地市所属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其规模为300~500张床位,300~600名员工。其影像科设置以大型仪器的诊疗项目为单位,设放射科(包括传统X线、CR或DR)、CT科、MRI科、介入科及电诊科,此类医院共11家,约占85%(11/13);而将普放、CT及MRI综合在一起的大的放射科类有2家,约占15%(2/13)。调查8家三级医院,见其中有6家医院将普放、CT、MRI及DSA(或介入诊疗)综合在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或医学影像中心,占75%(6/8);而其余2家中有1家将DSA单独设在介入科,另一家则是将CT与MRI组合为一独立科室,后二者占25%(2/8)。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二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都是将超声及核医学分别独立设置科室,此点与欧美国家医院的设置有所不同[1]。

1.2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医师+技师+护士,共2家,约占15%(2/13);②医师+护士,共5家,约占38%(5/13);③全部为医师,共6家,约占46%(6/13)。从学历上看,其医师及护士皆具有大、中专学历,少数技师为无医学专业学历人员。从人员数量看,二级医院影像分科较细的,其人员精干,一般为6~15人。其中最多的是医师,占科室人员的50%~60%;其次是护士;而技师所占比例最低。另外,二级医院影像科皆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

1.3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无论是全部为医师者还是医师+技师或医师+护士者,均是以医师为主,即医师除从事影像诊断外还兼做部分或全部技师影像检查操作工作。因为技师较少且其不能独立当班,故不能像三级医院那样以医嘱技从的双套人马的形式在各个班次中安排其辅助性工作。护士则主要从事影像诊疗中的护理专业技术操作,亦有部分二级医院影像科护士还兼做部分X线洗片及CT扫描操作。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与三级医院影像科的“医-技-工-护”的工作模式显著不同。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其一,二级医院影像科不设护士编制的,其相应工作由受检查病人所在临床科室的护士临时到影像科配合进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其二,二级医院影像科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的,其大型仪器的维修及保养工作依靠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或购买有关公司售后保修服务。

2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原因

2.1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概况

传统的影像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普通放射线科,于80年代在三级医院引进X线计算体层摄影(CT)和90年代引进核磁共振成像(MRI)后,先后设立了CT科室与MRI科室,而于此前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超声波及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而设立了电诊科室。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二级医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CT,2000年前后引进MRI,其后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X线摄影(CR)及数字X线摄影(DR)亦先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影像诊疗。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是追随三级医院所走过的足迹而形成的。但是,2000年前后三级医院在影像专家的建议下效仿欧美国家医院影像科设置的模式,将各种影像诊疗设备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大的放射科或称为影像中心,其理由是综合运用各种影像诊断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密切各方面影像专家的有机协作来进行高、精、尖的影像临床应用、教学与科研。

2.2 二级医院维持影像分科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三级医院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三级医院为了完善教学体系并与国际交流接轨,都把各自分散的影像科室整合到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级医院并没有跟随三级医院的影像科运行模式进行调整,而是仍然以大型仪器的检查项目来设置影像科室,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有利于科室管理首先,由于二级医院影像分科细化,其条块分明、人员精干,从院长到科室主任再到科室人员,其层次简捷、职责明确。其次,二级医院影像分科后的设备较少或单一,这对于昂贵的影像仪器的使用、维护与监管易于实施。第三,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相对固定,其工作流程简明并易于形成常规。总之,从人员、设备到科室工作的运行,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相反,纵观三级医院综合的放射科或影像中心,其人员众多,队伍庞大,往往形成一个60~90人的大科室,其中部门林立、设备庞杂。其管理层次由科主任到主管各影像部门的副主任,再到各技师长(按影像仪器分组)、诊断组长(按人体解剖部位或人体组织系统分组)及护士长(主管各影像部门的护理工作)、最后到定期轮换岗位的科室人员,其科室人员又分为医师、技师、工程师、护士等等,由于涉及人、财、物面广,层次繁多,关系复杂,其管理难度可想而知[2],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家三级医院各由一名副院长兼任放射科主任来管理放射科工作就是一个佐证。

2.2.2 有利于科室经济核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都采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方式对各科室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固定、设备单一、工作一致,故对其经济核算及奖金分配既简明统一又不易产生矛盾。

2.2.3 有利于科室人员专业化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由于长期专心致志于某一领域影像技术的检查与诊断工作,一般来说其在专业的纵向发展方面有可能达到精益求精或较高水平的地步。

3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级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影像项目单一,其科室人员影像知识面窄,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不过,这一缺点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加以克服。其一是各影像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人员进行定期学习;其二是充分利用医院建立的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和图像存档与传播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及科室网站进行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研究;其三是有的二级医院将CT与MRI组合在一起成立科室,亦有利于运用二者在断层成像方面的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以尽最大限度为临床提供全面可靠的诊断信息。

3.2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二级医院仍将采取按影像仪器检查项目设置科室的方式,这对于院、科的管理具有难以舍弃的优势。但是根据影像检查的工作量大小,有的二级医院将工作量相对较小的CT与MRI合并为一个科室也是一种可取的设置方式。从调查发现,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有一种向医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即影像科人员除配备必要的护士外,其科室人员主要由医师组成,而不再有技师成员,其影像检查与诊断工作皆由医师来完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来看,已基本没有技师专业,现有的技师队伍正处于日益萎缩的状态,在医技科室,人们的工作价值取向也是愿意从事医师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技师工作。其二,在实际工作中,影像科人员一律由医师组成,其工作(除护士工作外)流程很好安排,并且人员精干,工作效率高,又有利于经济核算。其三,随着高档CT和MRI临床应用的普及,由具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外语好,又懂影像诊断的医师从事影像检查的技术操作,往往能更好地开发高档CT与MRI复杂的扫描序列及各种高级应用功能,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影像检查,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影像诊断服务[3]。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34.

[2]夏瑞明.现代医院放射科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8):47-48.

[3]詹松华,吴沛宏,扬振燕.MRI·临床医师必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6.

(收稿日期:2007-07-06)

推荐访问: 影像 运行 模式 调查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