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石油高校特色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石油高校特色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时间:2022-05-08 10:10:04 浏览次数:

摘要:识课程往往是指在大学中早已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政治课、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目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和各行各业对大学人才的要求。依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通识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通识课程理论研究结果的有效实践。石油高校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我校将《石油工业概论》设置为石油高校通识课程,面向理、工、经、管、文、教育学等专业授课,能使各类学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石油精神和石油的政治、经济地位,能使各类学科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了解石油和掌握石油知识,有助于促进石油交叉学科的发展,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石油行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石油工业概论;石油高等学校;通识课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4-03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石油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重要力量。石油类高等学校承担着向石油行业输送各类科技人才的重任,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石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石油高校有着共同的办学特色: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把教学科研和油田生产相结合,努力使人才培养适应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矢志为祖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石油特色,如何普及学生的石油基础知识,如何促使石油高校各类毕业生尽快适应石油行业的工作需求并早日做出成绩和创新,将《石油工业概论》作为一个必修的公共课即通识课程面向石油高校各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这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

通识的意思是广博而贯通的人类知识,不仅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应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每所学校由于办学定位、历史传统、所在区域、学科优势等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学校特色,突出学校精神。加强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建设,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因此,站在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基础之上,设置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通识课程,使通识课程与普通课程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增加各学科知识间的接合点,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够应对纷繁信息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结果。

二、石油高校的特色

石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石油行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这样的合格人才必须对石油行业和石油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石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行业分为上游(包括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中游(油气的存储与运输)和下游(涵盖炼油、化工、天然气加工等流程型业务及加油站零售等产品配送、销售型业务),其产业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具有非常鲜明的产业链结构和产业链信息传递效应。《石油工业概论》正是一门覆盖石油行业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基础知识的课程,其涉及的石油全行业的内容全面、完整,但不深入、不抽象,能够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一定学时内学完并具有较高的易接收性。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石油工业全貌及其发展史,石油及各环节的特点和衔接性,石油工业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有所认识和了解,是石油高校各类专业的大学生跨进石油行业知识界和技术体系界的一门入门课程。石油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将《石油工业概论》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不但使石油高校各类专业的青年学子在知识结构和知识应用方面得到补充、完善和加强,而且在思想情操方面得到陶冶和提升,这也很好地体现了“通识”所蕴含的意义。

三、通识课程《石油工业概论》设置的必要性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由于石油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也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石油储量渐趋枯竭而石油需求量又不断增加、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严峻挑战。因此,在目前以及未来,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在国际上,哪个国家控制了石油,它就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世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更会导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的开采,为自己提供廉价的动力,而且也利用石油手段在发达国家内部展开激烈的争夺,以图遏制对手,称霸世界。世界石油能源及其市场变化,特别是油价的变幻莫测、因石油而发生的双边或多边间的磨擦此起彼伏,牵制着世界和各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对于青年学子来讲,理解和关注石油工业就会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产生深刻认识;理解和关注石油工业,就能培养青年学子对石油行业的兴趣和投身石油行业的热情,并产生提升中国的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决心,就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与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2.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增加我国石油的产量,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对于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解和关注石油工业的发展,将会增强青年学生维护我国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提高青年学子的能源忧患意识,增加能源节约和减少能源污染的环保意识,促进青年学生积极学习、献身祖国石油工业、报效祖国的决心。理解和关注石油工业,就能理解石油勘探和开发的艰苦历程和重大战略意义,就能弘扬广大石油工人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就会理解石油工人承担的国家和民族所托付给他们的重任,就能大力提升石油工人的形象,石油工人是一群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3.就业环境的需要。随着我国持续多年的大学扩招,严峻的就业形势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但在石油行业,这种情况却难出现,高速发展的石油行业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能源产生了强烈需求,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石油行业中来,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石油主干专业(包括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的毕业生被石油企事业大量招聘。中国权威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石油工程的就业率高达99%,排名各专业的首位。除石油主干专业外,因石油行业具有涉及学科专业多、技术密集的特点,石油非主干专业(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电子类、仪器类、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法学、新闻、汉语言等)的毕业生也大量进入石油企事业工作,在石油行业就业的前景同样非常乐观。相当高的就业率吸引着各类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石油行业的就业竞争中来,当然,除全国为数不多的院校培养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外,石油行业还需要各类学科、各类专业的毕业生。对于石油高校的非石油主干专业的毕业生来讲,他们自然而然就与非石油高校的毕业生处在了相互竞争的地位上,这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石油高校自然也不愿让非石油高校觑视这个就业市场,更不愿与其分享这个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市场“蛋糕”。增加非石油主干专业学生的石油行业基础知识,强化他们的石油通识教育,使他们身上具有一定“油味”,就能增加被石油石化行业优先招聘的筹码,就能对获得一个高就业率指标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而这个指标最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看重,并用来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以及院校领导的政绩。因此,将《石油工业概论》作为通识课程开设就成为石油高校采用一种重要手段。

4.职业背景的需要。中国石油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导致中国油气短缺的重要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元,要求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同时,知识经济中的创新也日趋多元化。因此,仅仅掌握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主动打破专业局限,关注其他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石油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其涉及200多种专业技术,就石油科学本身来说,1993年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的就有10大学科名词:油气地质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测井、钻井工程、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石油加工、海洋石油、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油田化学。石油行业是一个学科大熔炉,至少涉及了11个本科学科门类中的7个门类,除包含理、工科外,经、法、教、文、管理类等学科均在石油行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资料表明:2007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销售收入合计达2.37万亿元,占中央企业总量的24.1%;实现利润总额3242亿元,占中央企业总量的32.5%;上缴国家税费3400亿元,占中央企业总量的40%,成为国有企业的中坚力量。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石油行业的发展除充分体现了高超的生产技术水平外,更是体现了一流的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的水平。如何将非石油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更好地引入到石油行业中,如何将其更好地在石油行业中进行消化和吸引,这都离不开石油基础知识。没有石油基础知识,就缺少了学科的接合点,集成创新就失去支点,消化吸引再创新就无从谈起,非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在石油行业中尽快做出贡献的时间就得延长,甚至较长时间内都很难胜任本职工作,很难在石油行业中扎下根、立住脚,可能还会被企业淘汰;没有石油基础知识,就很难与同事进行技术交流,成为一个令人难堪的门外汉;没有石油基础知识,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会因失去交流点而被作为边缘人孤立化。

四、《石油工业概论》教学实践与反馈

《石油工业概论》作为一个通识课程,其内容覆盖整个石油行业,涉及的相关学科多,基础面广,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这就成为一个重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了这样一些经验:紧紧抓住《石油工业概论》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结合点实施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建立自身专业与石油行业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热情和信心;形象引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从技术水平较低的一次采油到技术含金量最高的三次采油,这是世界石油工业历经一百多年技术发展的总结,是各类知识、技术和方法相互融合而发展的结果,而在讲课时将其形象引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其理论和技术接受和吸收的难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石油被埋藏在地下,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因此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可视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灵感。通识课程《石油工业概论》的开设,不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精神受益程度,还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石油工业概论》覆盖了整个石油行业各个环节的知识,但是作为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讲,其自身的石油工业知识面却比较有限。对于石油行业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可能有充足和深入的知识储备及科研经验,但对于其他环节的知识就掌握甚至了解的较少,并且对于将各类非石油专业知识如何融入石油工业也缺少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课程开设初期出现了教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听起来更费劲。

通过《石油工业概论》课程的开设,扩大了石油专业的教师对石油工业全行业的宏观了解,加深了他们对石油工业各环节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认识。为了适应给非石油专业的学生上课,促使授课老师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非石油专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且促进了他们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其他知识和技术有效地引入到石油工业中来。通过转变授课模式,采用有一定知识覆盖面但均“点到为止”的“有广度、少深度”的概论型课的授课模式来代替“少而精”的专业课授课模式,提高了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国石油高校的共同办学特色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01-104.

[2]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80-83.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4]汝信.人文通识教育要与时俱进[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18-19.

[5]朱自强.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J].高教探索,2009,(6):46-48.

[6]康全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2):78-81.

[7]庞雄奇,文永红.中国油气短缺带来的挑战及其对石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4.

推荐访问: 实践 特色 石油 设置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