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鸽病的流行及防控现状

中国鸽病的流行及防控现状

时间:2022-04-07 10:29:07 浏览次数:

摘要:对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的流行及防控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鸽新城疫、鸽流感、鸽痘、鸽沙门氏杆菌病、鸽大肠杆菌病、鸽毛滴虫病、鸽念珠菌病的流行特点、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为深入研究鸽病的防控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常见鸽病;流行;防控现状;中国

中图分类号:S85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2-295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2.037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Pigeon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LUO Qing-ping,WEN Guo-yuan,WANG Hong-lin,WANG Hui,SHAO Hua-bi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mbryos and molecular breeding in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64,china)

Abstact: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harmful to pigeon industry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common pigeon disease, such as pigeon Newcastle disease, influenza, the common pigeon pox, salmonella disease, escherichia coli disease, trichomoniasis, candidiasis, and nutrition metabolic diseas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xpounded, for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to further study prevention and contuol technolgy of pigeon disease.

Key words: pigeon; ma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追求和饮食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观赏鸽、赛鸽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对象,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鸽肉因营养丰富(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和10种以上的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肉质鲜美而广受欢迎,享有“动物人参”的美称[1],民间亦有“一鸽赛九鸡、无鸽不成席”的说法。2014年中国肉鸽存栏总量达3 000万对,年产乳鸽43 000万只[2],肉鸽的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由庭院式家庭散养逐渐转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在养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鸽病对养鸽业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其发生和流行是制约养鸽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规模化养鸽场鸽病种类和发病频率远高于散养鸽群,几乎所有鸡病都可以感染鸽[3],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中国鸽病已近60种,而且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从近20年来的文献报道来看,鸽病主要包括四大类: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营养代谢病。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报道最多,危害也最大,主要包括鸽新城疫、鸽痘、流感、疱疹病毒病、圆环状病毒病、腺病毒病、包涵体肝炎等;原发和继发性细菌病也时有发生,主要包括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绿脓杆菌病、坏死性肠炎、柠檬酸细菌病、结核病及衣原体病、真菌病、霉形体病、支原体病等;体内外寄生虫病是影响鸽生长发育的另一类重要传染病,主要包括线虫病、绦虫病、球虫病、毛滴虫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包括各类维生素缺乏症、痛风、食盐中毒、霉菌毒素中毒、药物中毒等。

1 鸽新城疫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病原是鸽I型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I,PMV-I),该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同为副粘病毒属。在中国所有地区都有流行,不同品种、不同龄期的鸽均易感,尤以幼鸽和青年鸽最为严重。群体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30%左右,给养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有关鸽新城疫来源以及鸽新城疫与鸡新城疫的关系至今还存在争议。有学者综合中国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将鸽新城疫病毒分为3种类型[4]。①对鸽致病对鸡不致病的鸽强毒株(PMV-I),是引起欧、亚包括中国鸽群广泛流行的主要病原体。用此病毒株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给鸽群免疫,能产生90%~100%的免疫保护率。若用鸡新城疫苗免疫,则只能产生较低的保护率。②对鸽和鸡都可致病的强毒株。近年报道的部分基因Ⅶ型毒株属于此种类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部分毒株有明显的鸡、鸽传染史,用鸡源新城疫毒株制备的疫苗可迅速控制鸽新城疫疫情。③对幼鸽幼鸡均不致病的低毒株或无毒株,用该毒株接种鸽,可抵抗鸡新城疫强毒的攻击。如澳大利亚无毒耐热株V4、深圳动植物检疫所徐文涛于1986年初从未发病鸽的泄殖腔所分离的NDS1株等。邵华斌等利用V4无毒耐热株研究的新城疫弱毒株(HB92克隆株)活疫苗对鸽免疫安全无毒副作用,免疫效果好。

鸽新城疫的防控关键在于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5-7],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接种鸽新城疫疫苗,利用Lasota、新城疫耐热弱毒活疫苗(HB92克隆株)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 鸽痘

鸽痘是由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传染性皮瘤、皮肤疱、禽白喉等,它有宿主的特异性,只对鸽致病,也是鸽的一种较常见病毒病,不同品种、不同龄期的鸽都能被感染,但以幼鸽较常见,对幼鸽的危害也最大。乳鸽发病后采食量下降,常出现生长不良、消瘦或死亡,其体表皮肤的痘痂影响乳鸽胴体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控以免疫预防为主,一般在乳鸽3~5日龄时 翅下刺种鸽痘弱毒疫苗[8]。灭蚊和清洁卫生也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发病,特别是春末和夏秋季节蚊子繁殖高峰期注意灭蚊。

3 鸽流感

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感染鸽的有H5、H7、H9等亚型。一般秋末到初春较为流行,各月龄鸽都易感,1~3月龄幼鸽尤其易感,成鸽在秋季换毛至换毛结束时,体质下降,也较为易感。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感染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时,成年鸽一般无明显症状,种鸽产蛋稍减;乳鸽早期有零星死亡,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以10 EID50剂量高致病力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成年鸽时,成年鸽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最终大部分能耐受过去,恢复健康[9],部分康复鸽可携带病毒并向外排毒,成为传染源。乳鸽自然感染时早期出现急性死亡,最早死于3~5日龄。

其预防控制措施与鸡群禽流感一样,主要以疫苗免疫预防为主,一般可选鸡用的H5+H9二价灭活油苗对种鸽和后备鸽进行接种,在20~3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接种,以后每隔3个月接种1次,每只每次0.3~0.5 mL,肌肉注射。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和卫生清扫工作,防止野鸟及外人进入鸽舍,赛鸽、观赏鸽从外面回来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鸽舍要防寒保暖,注意空气流通,防止鸽群过密。

4 鸽沙门氏杆菌病

鸽沙门氏杆菌病又称副伤寒、翅麻痹、腿麻痹、眩晕病,是鸽群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主要是由缺少菌体抗原5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哥本哈根变种引起,常感染10月龄以内的鸽,感染率高达50%,主要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传播感染。发病鸽主要特征是肠炎、下痢、关节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或急性败血症。

防治要从源头做起,慎重引种,对种鸽进行定期监测和净化。赛鸽、观赏鸽可选用恩诺沙星、头孢唑啉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或中药制剂交替使用进行防治;规模化养殖肉鸽场对场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后,选取高敏药物进行定期预防和对症治疗[10,11]。

5 鸽大肠杆菌病

鸽大肠杆菌病是由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条件差,病毒病感染后继发或混合感染而发生,各年龄鸽都可感染,其中以幼鸽和青年鸽多见。该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翅膀下垂、腹泻严重、粪便稀薄呈灰白色或青绿色、甚至出现急性败血症而突然死亡,产蛋鸽易发生卵黄性腹膜炎、企鹅状摇摆,剖检可见卡他性肠炎、肠黏膜肿胀充血。

防治可利用区域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灭活疫苗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12,13],也可以采用2~3种抗生素交替使用进行预防与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控制。

6 鸽毛滴虫病

鸽毛滴虫病又称口腔溃疡,亦称为“鸽癀”,是常见的鸽病之一,病原是禽毛滴虫,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目前大约20%的野鸽和60%以上的家鸽是本病的带虫者。最常见的病理特征变化是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粗糙纽扣状的黄色沉着物;湿润者称为湿性溃疡,呈干酪样或痂块状则称为干性溃疡。脐部感染时,皮下形成肿块,呈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波及内脏器官时引起黄色粗糙界限明显的干酪样病灶,可导致实质器官组织坏死。病鸽因口腔溃疡而妨碍采食,在幼鸽和青年鸽中可引起很高的死亡率。

做好后备种鸽的饲养和毛滴虫病的防治工作,是减少种鸽在生产乳鸽过程中毛滴虫病发生的主要措施。给后备种鸽定期饮用0.03%结晶紫或0.06%硫酸铜或适量的甲硝唑,尽量采用离地饲养模式,以减少健康鸽接触携带病原虫鸽的呕吐物而感染。

7 鸽念珠菌病

鸽念珠菌病又称鸽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禽类真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口腔、咽、食管和嗦囊的黏膜生成白色的假膜和溃疡。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鸽和其他畜禽及人类的消化道黏膜上,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使用抗菌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时,都会引起本病。幼鸽和成鸽都易感染,以2周龄至2月龄的幼鸽最易发生此病。刚离开亲鸽的幼鸽感染后,病情尤其严重,成鸽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成为隐性带菌者。病原体随着病鸽的粪便和口腔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污染周围的环境、饲料及饮水而感染健康鸽。也可通过污染了的蛋壳传染。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及鸽群过分拥挤等不良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鸽念珠菌病尚无疫苗可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保证鸽舍通风干燥,及时消除不利于鸽健康的因素。也可以通过在饲料或保健砂中添加一定量的制霉菌素、克霉唑、球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8 结语

目前科研人员对于鸽病的了解和研究相对于鸡病和水禽疫病来说不够深入,在鸽新城疫、鸽流感及鸽沙门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病的流行病学、综合防治措施方面有一定的探索,但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诊断技术和专用疫苗研究方面也极其欠缺,大部分疾病的诊断和疫苗是套用、借用鸡病和水禽病的,使得相关疾病的防控效果不甚理想。野生鸽对疫病的抵抗力较强,但一经驯化、家养、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饲养密度加大,活动能力减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远不如野生状况,发病频率不断增高,鸽的新发传染病也时有报道。同时由于其他家禽疫病病原的适应性增强,种间传播迅速,造成了中国养鸽业面临的疾病风险越来越大。对鸽病防控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益填,蔡流灵.肉鸽透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我国肉鸽存栏量达三千万对[N].科技日报,2014-12-29(4).

[3] 凌育燊,邹永新.中国鸽病的发生和流行概况[J].中国家禽,2001,23(7):27-29.

[4] 杨吉才,石国芳.鸽新城疫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5(9):34-36.

[5] ALEXANDER D J,RUSSELL P H,PARSONS G,et al.Antigenic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vian paramyxovirus type I isolates from pigeons,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J].Journal of the WVPA,1985,14(3):365-376.

[6] 沙依兰古丽. 两株新疆新城疫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 2012,29(6):43-46.

[7] ■MIETANKA K, OLSZEWSKA M,DOMA■SKA-BLICHARZ K, et 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birds with 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 virus-evalua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viral shedding, and distribution in tissues[J].Avian Dis,2014 ,58(4):523-530.

[8] 彭 羽,贾慧君,华 莹. 鸡痘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J].家禽科学,2008(5):26-29.

[9] LUO Q P,LIU F, GUO Y,et al An indirect sandwich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vian influenza H5 subtype viruses using anti-hemagglutinin protein monoclonal antibody[J].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9,137(1-2):24-30.

[10] 胡文娥.主要鸽病关键性的防制措施[J].畜牧与兽医,2004, 36(1):32.

[11] 江剑波.中西医结合治疗肉鸽沙门氏菌病[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1):125.

[12] 蒋锁俊,冯学芝,姚德法.规模鸽场疫病调查及综合防治[J].中国家禽,2007,29(8):34-35.

[13] 罗映霞,郭予强,余双祥,等.当前常见鸽病的发生和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2004,29(3):48-50.

推荐访问: 防控 中国 现状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