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保险科技支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保险科技支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28 08:24:18 浏览次数:

摘 要:农业保险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随着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扶贫的粗放型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保险科技将成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实障碍出发,结合大数据平台、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来分析保险科技对农险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险种和扶贫生产过程管理的支持,并结合现实发展状况,提出保险科技助力农险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即完善相关法制、加大对农险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农险科技人才培养,提升精准扶贫队伍素质。

关键词:保险科技;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176-02

一、 引言

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农业保险作为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使贫困农户受灾后得到及时赔付,与消除贫困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2016年中国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将农业保险领域作为精准扶贫重点方向之一。然而,现实中农业保险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扶贫资金监管缺失、扶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走出扶贫困境,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险产品、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保险生态整体的改变,为“农险+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科技助推农险业务,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农业保险科技生态系统,有效提升精准扶贫的水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保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实障碍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保险扶贫机制尚未完全构建,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保险扶贫的优势和特点,实施精准扶贫还面临多重障碍。

(一)贫困农户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

农业保险具有防灾减贫、产业增收脱贫和发展农业经济脱贫的三大精准扶贫效应。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习惯于风险自留,而没有重视运用好农业保险作为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加上灾害发生“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周期性,在“灾害是低概率事件”和“趋利避害”的思维模式下,贫困区地方政府、农民普遍对灾害发生的普遍性、广泛性和农业的弱质性认识不足。

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和发生保险事故时向保险公司索赔手续繁琐,贫困区的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抵触心理。在中国保险学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多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缺乏清晰的理解,仅有14.61%的农户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贫困农户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认识不足,使得精准扶贫效应大打折扣。

(二)农业保险扶贫对象不精准

精准识别与精准瞄准扶贫对象,是保障农业保险扶贫保障功能惠及农村弱势群体,提高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功效的基础。扶贫对象不准,不仅是对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农户的不公正,也是对扶贫政策效率的侵害。在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过程中,我国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我国农业保险精准识别机制尚缺,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和保险信息未完全实现对接。其次,贫困地区保险机构网点不健全,开展农业保险的机构并不多导致农户因信息滞后、条件落后不能获得农业保险的支持。最后,由于贫困农户保险意识不强和农业保险的商业化经营模式等原因,风险较高的貧困农户可能缺乏农业保险帮扶,而经济基础好的农户更容易获得农业保险福利,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农业保险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边际效用更大,这影响到其扶贫功能发挥的精确性。

(三)农业保险扶贫险种不丰富,保险保障的覆盖面不够广

目前农业保险难以满足精准扶贫需要,保险品种只做到了基本型保障,没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险种,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中国保监会、中保协和农业信息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课题组调查显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虽然从2008年的3.67%增长到2015年的17.69%,但保障水平整体仍然偏低。农业保险保障的深度则呈现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20.65%,降至2015年的13.73%,仅为印度的一半。在损失补偿、覆盖物化成本方面,农业保险能力有限,对于贫困农户缺乏吸引力,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风险保障需求。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的重要一环,对解决扶贫农险产品形式单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还处于初级试点阶段。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代表性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开展机构已达10家,试点对象涉及主粮、果蔬、养殖等共20类作物,但各家保险公司产品数量分布上很不平衡,限制了进一步开展更大范围、更多作物、更多灾种的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具体如表1所示。

(四)农业保险扶贫资金监管缺失

随着各地特色农业保险逐步纳入“精准扶贫”战略中,贫困户自缴的保费由扶贫专项资金予以补贴,农业保险扶贫资金在促进贫困产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力补贴的背后,农险扶贫资金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

农险扶贫资金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长时间闲置、资金随意挪用和基层扶贫资金管理混乱。2016年审计署在对全国17个省、直辖市的40个县、区2013年至2015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有8.43亿元扶贫资金长时间闲置。资金滞留现象普遍,滞留时间较长,造成农险扶贫资金效益发挥不够充分。农险扶贫资金具有“政治资金”的特殊性,一些地方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挪用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项目,比如用于弥补地方行政经费。在扶贫攻坚的基层组织,农险扶贫资金管理也存在问题,有的骗取扶贫资金,有的违规向非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贴息,部分基层干部甚至贪污私分扶贫资金。

三、 保险科技助力农险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在分析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实障碍基础上,从保险科技的角度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大数据平台对农险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大数据平台是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能帮助我们挖掘数据潜在信息,对问题及时反应的平台。随着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精准机制的要求更为具体细致,大数据技术因其动态化、网格化和数据化等特点与精准扶贫的机制要求相契合,数据扶贫成为了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可行路径。

利用农业保险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现状,为贫困人口的贫困等级打分,在扶贫对象建档、投保记档、理赔记档的基础上,进行后台精算统计,为农险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提供决策参考。相关部门后期可以通过农险扶贫大数据平台对评定的贫困者信息进行公示,鼓励村民进行监督,实现农险扶贫对象的精准。青海省城关镇在2018年建成全省首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贫困户基本情况、惠农补贴和社会救济等11大类54项100个子项的综合信息一目了然。系统实行一户一台账管理,高效完成日常数据管理,为全镇精准扶贫“精准”发力。

(二)人工智能丰富农业保险扶贫险种

人工智能是指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从数据挖掘、智能识别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平台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在经济、社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在扶贫农险产品的设计中,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相结合,能够个性化评估风险,提高精算和风险水平的契合度,开发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农险扶贫产品。

2016年保监会召开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座谈会,发布了《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倡议书》,其中鼓励保险公司组织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试点,合力打造新时期农业保险升级版。人工智能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的指数保险,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贫困农户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打破单一以成本为主的产品设计模式,实现扶贫农险的多样化。2017年陕西气象部门联合保险公司开展花椒气象指数保险、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还将在榆林开展红枣连阴雨天气指数保险,在陕北开展苹果冰雹气象指数保险服务工作,让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期脱贫。此外,大疆科技和平安产险合作推出的农险查勘智能无人机,在助力扶贫农险查勘验标的同时,也为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的未来设计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数据。

(三)区块链技术对农险扶贫资金的透明管理

区块链技术,又称分布式账本技术,其特点是公开透明、去中心化,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可以为提高金融交易信息透明度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区块链“多方共识、信息共享”的特点,可以使每一笔农险扶贫资金的审批流程全部上链,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消除寻租性腐败。依托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与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有效匹配,对扶贫资金运用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跟踪,有效解决资金到村到户“最后一米”的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对农险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原先层层拨付再确定扶贫项目的方式,变成了先确定款项用途再根据实际资金需求配套资金的拉动方式,将“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在江苏泗洪县,蚂蚁金服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泗洪的扶贫保险尝试,区块链在过程中充当信任连接器,使得每笔扶贫资金流转数据都不可篡改,每笔资金流向都公开透明,捐助者可以追踪每一笔善款所对应的保单及理赔状况。

(四)物联网技术对农险扶贫生产过程的精确管理

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传感设备搭建一个物品识别和管理的自动化系统。物联网技术对农险扶贫生产过程的精确管理体现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系统和种植业保险紧密结合,动物标识溯源系统和养殖业保险紧密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系统通过感应器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关键数据,通过专家系统对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等进行科学诊断,做到及时管控农作物生长风险。动物标识溯源系统使养殖、防疫、检疫等有效结合,保险公司、兽医和养殖户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监管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溯源。这极大创新了农业保险扶贫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方式,使农险扶贫服务的效率更高。

2017年国元农险和沃朴物联、众安科技等公司合作,推出“步步鸡”扶贫项目,国元农险为步步鸡提供风险保障。项目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和防伪技术,实时记录鸡的计步信息和地理位置,追溯整个鸡的成长过程,实现农险扶贫生产过程的精确管理,对农业保险扶贫探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保险科技助力农险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制,为保险科技助力农险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仅有2013年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为制度依据。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发展历程有限,随着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农业保险扶贫法律制度应及时修正和完善。

保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技术标准和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需要构建维护保险科技应用安全的技术体系,搭建公开透明的保险科技信息披露平台,这都依赖完善的保险科技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目前在金融科技领域还没有单独的完整的法律法规,而且在保险科技助力农险精准扶贫的领域存在监管真空地带,需要相关部门尽快为保险科技新生态圈制定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规则,也为保险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的依据,形成一个良好的保险科技发展法律环境。

(二)加大对农险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

2017年关于保险科技的首部论著《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7)》发布,白皮书显示在未来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十大重要科技将对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呼唤保险科技赋能,需要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效率,各方的支持必不可少。

现阶段,作为支持农险精准扶贫的保险科技,它的开发和应用是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中小险企来说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稳定的融资,巨大的研发投入难以维持。自2012年至2017年底,虽然保险科技累计融资额超过113亿元,但融资资金分配不平衡问题突出,仅2017年完成上市的众安保险就超过了57亿元,而其余保险科技企业获得的融资总额不超过56亿元。加上一些传统型险企技术装备落后,需要彻底的改造才能与区块链等新技术相融合,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制约了保险科技的发展。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对保险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准确定位政府引导基金,用税收优惠或者补偿机制鼓励保险科技企业向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术界、保险的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应该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加強社会对“农险科技+扶贫”的关注和研究,使其更好造福于经济社会。

(三)加快农险科技人才培养,提升精准扶贫队伍素质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人才,农险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既懂农业保险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还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农险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显得刻不容缓。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农业保险和保险科技课程,综合学习农业保险、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理论知识,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资金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推动专项研究。各高校还应积极与保险公司联合,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打通学界和业界的壁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鼓励毕业生参与到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郑军,杨雪芳.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国际经验及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2018(1):77-82.

[2]谭正航.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完善[J].兰州学刊,2016(9):167-173.

[3]莫光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J].求实,2016(10):87-96.

[4]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J].金融理论探索,2017(5):34-40.

[5]朱巍,陈慧慧,田思媛,王红武.人工智能:从科学梦到新蓝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1):66-70.

推荐访问: 精准 扶贫 路径 支持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