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23 11:47:25 浏览次数:

摘要:本综述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趋势分析,其次是相关研究成果内容的综述。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亓丽媛(1986-),女,山东莱芜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15-02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趋势分析

1.数据库的选取

为了分析这两大范畴的文献,必须寻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根据文献法检索路径中的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笔者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和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手工检索,对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库、ERIC和PROQUST和台湾“国家”图书馆进行计算机检索。

2.研究的专著与学位论文趋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作为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受到了广泛重视。在我国,由于“义务教育”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①因而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在我国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原因,这一问题还是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图书馆检索结果来看,我国关于该问题研究的专著并不多,其中第一本相关著作为柳海民主编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报告. 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从万方数据库检索我国大陆地区第一篇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硕士学位论文是黄晓妹的《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

首先,分析大陆地区专著的发展线索。从国家图书馆馆藏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专著目前主要有五本,这些题目和框架经历了一个从面到体的发展过程,即最先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着重从面上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然后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这是深入研究问题的开始;其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作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对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另外两本专著②更进一步将此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于发友和刘宝生分别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和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问题的研究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可以说,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著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贴近教育实际、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总体发展的趋势。

其次,分析大陆地区学位论文的发展线索。大陆地区第一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题的学位论文出现在2003年,即黄晓妹的《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从现阶段看,2003至2005年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的萌芽和缓慢发展期,至2006年达到迄今为止的峰值13篇,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增长了13倍,仅2006年一年的学位论文就占了总论文数的32.5%。就这40篇论文来看,有38篇为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只有2篇,仅占总论文数的5%,因此从相对量上看,博士学位论文对此研究还应强化,见图1。

3.研究的学术论文趋势

学术论文相对于专著和学位论文而言是先期探索性工作,也就是某项研究的预研究工作,因此在出现时间和出现频次上应先于且高于后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1985至2009年的全文数据,③我国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论文出现在1994年,即苌景州的《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从阶段上看,1994年至2004年是研究的探索阶段,2005年出现了一个小的高峰,至2006年则为初创阶段,2007年开始研究呈现热点趋势,并且学理性增强,2007年至今可以称为踊跃探索阶段,至2008年底已经达到了140篇,是1994年的70倍,2002年的17.5倍,2004年的14倍。虽然在2008年总论文数达到目前研究的最高峰,此时该研究的核心文献量不但没有呈上升态势,反而为零。见图2。这说明此类研究还处于问题探索期,其理论基础尚不成熟,深度还有待挖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文献的内容分类分析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多,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致性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王巧云(2007)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丁金泉(2004)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基础,它包括:(1)教育平等的一般价值;(2)教育机会均等蕴含着的教育平等观念的变化;(3)实现正义的原则和道路。于发友(2008)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五个:(1)教育平等思想;(2)教育民主化思想,包括杜威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和陶行知的教育民主化思想;(3)教育公平思想,包括权利平等理念、机会平等理念;(4)资源分配理论;(5)科学发展观。鲍艳丽(2006)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1)教育学:教育平等;(2)伦理学:公正;(3)经济学: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主要是指政府采用经济的、政策的、法制的、行政的及督导评估等手段,逐步弱化和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既要确保公民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又要推动区域内教育的平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于发友,2008),“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和受教育群体在教育资源获得和教育效果输出上的平衡状态”(丁金泉,2004),义务教育的内涵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为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赵敏,2008),“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崔红菊,2009)。“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赵庆华,2005)。

3.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

各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失衡的现状:崔红菊(2009)认为“义务教育领域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部校际之间发展差距大。宏观层面,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体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观层面,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指城乡之间的差距。微观层面,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则体现为同一区域、同一城市中,校际之间的差距”。赵庆华(2005)认为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地域间的非均衡形态,二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城乡间的非均衡形态,三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校际间的非均衡形态,四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五是农村受教育者学业成功几率大大低于城市。鲍艳丽(2006)以一市为例,提出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明显(包括校舍及设施配置差异明显,城乡之间,尤其是乡镇中心校和农村小学之间师资差异明显两个方面);乡镇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明显;中小学学段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明显”三个现状。陈军宣(2006)指出:“(1)教育资源分配的非均衡(包括结构失调、地域差异、城乡差距、校际失衡四个方面);(2)社会阶层间教育的非均衡”是目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

4.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1)在提供充足财政支持的同时,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保持一定的政府财政规模,是维持充足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基本前提(赵庆华,2005)。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特别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汪明,2009),完善财政预算和监督考核制度,规范政府资金分配行为和学校预算制度(徐剑波,2006;刘颂、宋扬,2007)。建立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王栾周,2006;张鸿,2007,游河,刘小干,2007)。

(2)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非均衡存在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落后是导致义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的根本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逐步缩小区域的经济差距。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和资金保障。因此,要想解决教育的差距和困难,从根本上讲我们只有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把他们从贫困中摆脱出来,才能实现(黄晓妹,2003)。

(3)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均衡,除了表现为教育投入的地区性不均衡,也表现在教育管理上的差异,即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制导致地方教育差距过大,这实质上是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条件的全面差距,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教育内部而言,从体制上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仍然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丁金泉,2004)。健全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快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黄晓妹,2003)。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监督评估(汪明,2009)。

(4)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目前,城乡教师流动呈现单一方向性。主要是农村优秀教师向县、市更好的学校流动。“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李涛、余世琳,2007)。而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制定城市教师支援、服务农村教育的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张宝贵,2005;任仕君,2005;马佳宏、彭慧,2006;游河、刘小干,2007)。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首先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杨伟,2006:马艾云、李保江,2007);其次要切实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张鸿,2007)。

(5)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专题,把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王湛,2002年),“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顾明远,2002),“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稳器、稳定器”,(杨东平,2002),“要把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从政策的层面来全面地思考和推进”(李连宁,2002)等方面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我国目前处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前期,虽然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但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很多成绩,这让我们看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所在,也看到了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注释:

①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八号公布.

②于发友.通向教育理想之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刘宝生: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③检索子库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检索方式为“篇名”,范围为“全部期刊”或“核心期刊”,匹配方式为“模糊”.

参考文献:

[1]宁本涛.加强教育资源综合统筹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瑞安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的实践与反思[C].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2006:50l~508.

[2]任仕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

[3]沈百福.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4,(3).

[4]谢泽源,王小清.现代远程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探索,2006,(2).

[5]王奕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6,(33).

[6]徐剑波.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7]杨伟.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8]游河,刘小干.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07,(3).

[9]张宝贵.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平等视野下的天津基础教育发展[J].天津教育,2005,(11).

[10]张鸿.谈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问题[J].商业时代,2007,(18).

[11]朱迎春.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12]董玉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

[13]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基础教育,2005,(5).

[14]胡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教师政策的问题与改进[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4).

责任编辑:张中)

推荐访问: 义务教育 均衡 综述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