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20 10:23:52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知识、能力、素质要素阐述出发,详细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工程 人才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101-02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根据素质内在性的特征,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自选、吸收、融合、创新、变为自己的灵魂,内化到自身之中才能形成素质,所以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改造,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

1 网络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有较大网络人才需求的主要体现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造就了网络人才的巨大需求、企业上网需求量猛增、现有媒体的网站和电信、金融、保险等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一个合格的网络工程师必须在熟悉网络基本概念、原理的知识基础之上,精通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设备的管理,掌握各种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既要求具有全面的网络综合知识,又要求在特有技术方向上有所擅长。从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不仅需要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大量需要在基础架构层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桌面设备的支持与维护,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客户服务人员。因此,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如表1。

1.1 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英语听、读、写基础,数学、物理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语言表达。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概论,Windowns系统桌面,Office应用,Internet知识。

计算机系统组成与服务器技术:工作原理,CPU系统,指令系统,存储器系统,总线系统,输入输出及接口部件,外部设备,运算基础理论,服务器硬件构架,服务器存储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系统资源管理,管理方法及策略,多用户环境。

专业英语基础:科技英语阅读概念和阅读方法,专业英语文选,资料及说明文本,计算机英文界面交互。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原理知识,网络架构技术,网络应用概要。

程序设计知: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使用,网络数据库。

网络工程基础:建筑图读图与识图,网络拓朴结构,网络设备知识,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1.2 能力结构

网络工程设计能力:中小型网络工程总体方案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结构设计,操作系统与软件选型,服务器与网络设备选型,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计,网络拓扑图和综合布线工程图绘制。

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服务器硬件/软件安装调试,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管理与监理,综合布线工程测试与验收。

网络软件开发能力:网络工作平台环境建立和调整,软件开发工具使用,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

网络管理维护能力:网络系统资源配置,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网络系统优化管理,常见网络故障处理。

电工电子应用能力:初级电工操作,数字电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

1.3 素质结构

思想品德素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职业素质: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较丰富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能独立构建中小型网络,熟悉网络管理的方法,熟悉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能力。

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工作热情、有责任心等等。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关系,可以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模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专业技术能力处于中心地位,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贡献社会的直接本领和价值;作为中间层次的各种知识既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又是人才素质的体现,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教学进行传输,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的;而思想品德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中有些是长期培养形成的,而有些是在教学阶段形成,他们是人才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今后的实际工作得到加强。

2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设计

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是如何科学的构成人才的三大要素:知识、能力、素质。依据上述对社会需求的分析,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

本专业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适应市场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网络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基本网络规划、设计、施工、维护与开发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4)具备不断更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5)具备较好地用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6)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

3 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模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人才综合能力的形成规律,选择相应的课程

3.1 知识培养

文化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纲、工业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文献检索

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

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网络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JAVA程序设计

英语:大学英语(听说读写)、专业英语

专业基础:数字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协议、现代网络技术

专业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

3.2 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基础软件综合课程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课程设计、

网络工程设计能力:课内实验、网络通信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课内实验、网络工程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网络软件开发能力:课内实验、网络编程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网络管理维护能力:课内实验、网络应用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电工电子应用能力:电工电子实习

3.3 素质培养

思想品德素质: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教育、社会实践

职业素质:职前思想教育、专业课程系列、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课外实验活动、科研活动、竞赛)

身心素质: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青年大学生心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

为了充分组织教学资源,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设计课程结构模型。课程设置主要由四大块组成:全校基本统一的公共基础课,具有相同基础的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组成,并由此可得出课程体系结构树。

将表2和图2中相关知识领域相对照,可得出网络工程专业 (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以下内容所组成:

1)核心(主干)课程

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

2)学科基础课程

网络工程导论、电工基础、离散数学、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字逻辑、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

3)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课方面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能力目标来设置教学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比如有网络管理技术方向(A方向)、网络安全技术方向(B方向)和网络应用技术方向(C方向)(见表1)。通过纵向课程安排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每个方向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学完后能融会贯通、自我拓展。专业方向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设置成2个方向,规定为任意选修课(如表2所示)。

4)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这些课程不仅是必修的基础课程而且在设置时体现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术气氛,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专业思想巩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大学物理、物理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工业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文献检索、就业指导、人文素质系列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文化导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等)。

4 结论

只有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设置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中国教育报》2002.3.13.

[2] 罗时茂等《素质教育探索》第一版,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 素质 实践 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