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

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

时间:2022-03-18 08:35:58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电子商务如何从全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是何种形式的?就上述问题,笔者展开研究。研究通过预设指标、两阶段问卷调查与分析、数据收集与整理、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分析、实证分析、总体研究与分析,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了对上述两个疑问的解答。通过这种逐步深入的实证分析,不仅给出了演进路径图,而且对未来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给出指导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 经济发展 演进路径 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电子商务在我国还是一种较新的业态,从其上世纪末期在我国产生,目前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能否将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以一种路径图的方式进行展示,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经济”不是泛指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是指与电子商务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对此问题,在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尚未找到完全的解答。

以学者范玉贞等(2010)、杨坚争等(2011)的研究为例,其研究课题虽然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是使用生产函数对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简单关系的研究,不能展示出促进作用的路径图。

还有一类学者(其代表性成果来自李勇坚(2014)、黄莹等(2012)),也对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是仅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的电子商务企业,是否具有全产业的代表性,值得商榷。

基于上述不足,展开此次研究,希望能够对开篇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系统性的解答。

指标构建与问卷调查

在前述研究中,已经确定了已有的关于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缺乏定量性的、并且是带有路径指导意义的实证类研究成果。就此问题,本文在此部分尝试通过两个主要环节的论证,明确如何进行定量化研究,并就定量化研究展开具体实施。

(一)指标构建

就社会发展问题,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采用结构方程理论展开研究,本研究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展开。对于该理论研究方法,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确定分析指标,然后基于该分析指标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工作展开是必须基于分析指标的确定。

对于本研究而言,如何确定分析指标,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确定哪些指标作为分析“电子商务”、“社会发展”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变量。在研究初期,本文采用两阶段问卷调查方式来完成整个问卷调查工作。两阶段问卷调查是指在第一阶段中确定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的具体指标,在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中利用第一阶段的指标展开具体调查。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通过单一问卷调查直接设定的指标进行分析而造成整个研究出现方向性重大偏差。毕竟人为设定的指标与实际环境中隐含的指标可能存在差异,如果二者之间的差异过大,必然导致对事物本质研究出现偏颇。

基于上述想法,文章首先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反复研究,并通过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最终确定了如下基础指标(为了更好地展开问卷调查,并设置好指标,在研究初期重点研究了在问卷调查相关领域较为成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以王锦虹(2015)、熊彩云等(2014)、孙敬水等(2014)的成果,但是不局限于这些研究成果),具体参见表1。

对于表1的产生过程,文章将在“问卷调查”部分中给予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三级指标的第三级指标为具体的实施指标。为了体现差异化的评价结果,对该层次的指标权重进行设计,将影响度最高的因子权重设置为5,将影响度最低的因子权重设置为1,将影响度居中的因子权重设置为3。这也就是说,从被问卷调查者角度而言,他(她)认为那个因子最为重要,那么在问卷题目项的得分就为5分,其它以此类推进行得分统计(权重因子仅仅是在后续的统计与计算中使用,在调查问卷中并不体现)。确定了上述指标后,笔者展开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

1.第一阶段问卷调查。在第一阶段问卷调查中,将预设的电子商务内部、外部测度指标通过问卷的形式发放到问卷调查者手中,确定本研究设定的指标和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心理感受是否一致。因为在最初设置的指标并不如表1所展示的那样完善,所以问卷中留有让被调查者自行完善或者是补充的选题,让其对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的分级分类进行精准的定义。通过上述过程,最终确定了形如表1的指标表。

2.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在第二阶段中,基于已经确定指标,进行了隐式打分调查。这里所说的隐式打分就是基于前述的评分权重设定展开的。举例而言,让被调查者在“物流业特性指标”中,确定四个指标哪一个指标对该“物流业特性指标”的影响最大,哪一个指标对“物流业特性指标”的影响最小。除去这两种影响外,其它指标的影响默认为居中影响。对于其它未提及的指标,方法类似。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所需的关键基础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第一阶段问卷调查,还是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都必须满足问卷调查的完整性、真实性、客观性等要求,否则均认为问卷调查结果是无效的。在整个两阶段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结果的各项指标(完整性为主的指标)均超过98%,因此可以认为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通过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的说明对整个模型的产生及产出给予清晰的解释。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模型构建。本文将“电子商务外部测度指标”中的六个第三级指标“便捷性”、“完整性”、“新颖性”、“价廉性”、“物美性”、“其它特性”依次确定为外部变量。同时将“电子商务内部测度指标”中的5个“商品特性指标”、4个“物流业特性指标”、4个“商品特性指标”确定为内部变量。确定了上述内外分析指标之后,根据业务归属特性,依次确定了三个内部隐藏指标和两个外部隐藏指标。

随后,确定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框架(为了更好地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研究初期重点研究了在该领域较为成功的研究成果,以储小平等(2015)、王发明等(2015)、JIAN WANG等(2012)、STEFANO SCHIAVO(2008)等的成果为代表,但是不局限于这些研究成果),之后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就上述模型框架而言,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利用下述研究方法中所提及的方法,将文字化的问卷调查结果转化为定量性的数值结果,并采用19个变量(这19个变量包括6个外部变量和13个内部变量)之间的协方差结果作为数据来源进行具体的模型构建。

对于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效果而言,就是通过这种关联的统计性关系来确定最后的演进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部分所说的研究方法仅包括研究过程涉及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不包括对于结构方程理论的阐述。

对每一个三级指标,本文用定义对应的变量,通过下述方法计算其对应的概率、期望、方差。具体示例如下(参见公式1、2、3):

(1)

(2)

(3)

说明:xi代表变量X的第i个取值;yi代表变量Y的第i个取值;变量Y一共有M种取值,变量X一共有n种取值;xi_count代表变量X取第i个值的出现次数(也即xi在整个有效问卷中出现的总次数),yi_count代表变量Y取第i个值的出现次数(也即yi在整个有效问卷中出现的总次数);count代表有效问卷总量。

就此次研究而言,在前述已经确定了权重的唯一性,也就是设定了公式1、2、3中出现的变量取值只能有三种,分别为5、3、1。通过如上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对应变量的协方差值(之所以强调协方差,因为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将要用到)。

模型检验、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本部分将通过模型检验、实证分析及结果探究环节来对模型的成立与否以及模型的实证意义进行深入阐述。

(一)模型检验

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成立与否,有一些关键的统计指标可以辅助确认。由于这些关键的统计指标数量较多,并非简单的几个指标,因此将此次研究构造模型的关键统计指标以表格的形式汇总,具体如表2所示。

从上述统计指标结果来看,以误差、残差为主的统计量RMSEA、RMR、SRMR均显著地小于等于0.05;以指数为主的指标(NFI等)显著地大于0.95,结合卡方检验值结果,认为构建的模型,其成立是显著的。下文就此成功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在上述的说明与论证过程中,已经明确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定义。之所以采用变量定义来对指标进行对应,是考虑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在执行过程的便利性与简洁性,但是在后续的结构路径图展示中,如果依然采用这种变量化的替代方式,势必会削弱其路径图的实证效果。因此,本文在结构路径图的最终展示时进行了逆向的变量替代,将关键指标重新带入到路径图中。为了便于该图的展示,以指标的缩写名称来代替其全部名称。比如,以“商品特性”代替原来的第二级指标中的“商品特性指标”,以“上架”替代原来的第二级指标中的“商品上架性能指标”,其它以此类推,不再赘述。由此得到了最终的结构路径图,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分析之初试图确定的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图已经清晰可见。单就此一点而言,此次研究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从总体结构而言,此次研究确定了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四阶段层次结构传导框架。这一点在没有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之前是无法确定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内部传导层次结构中出现了两个隐藏结构:第一个隐藏结构是图1中的“商品特性”、“物流特性”、“电商平台”三个结构部分;第二个隐藏结构是图1中的“硬件”、“软件”两个结构部分。就第一个隐藏结构而言,其现实意义较容易理解,因为对于13种关键特性(即图1中的最左侧部分)而言,其所归属的特性体系不同,造成了这种隐藏特性;对于第二个隐藏结构,则相对较难理解,本文认为其特质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广义的硬件体系还是广义的软件体系来实现的。广义的硬件体系可以理解为通过相对固化(不易变动)的介质实现的体系,广义的软件体系可以理解为通过非相对固化(可以较容易实现变动)的介质实现的体系。这种广义的硬件与软件体系支撑,最终传导到了可以显示展示的电子商务的六大特性。这六大特性具体包括便捷性、完整性、新颖性、物优性、价廉性、其它特性,即图1中的最右侧部分。以上是就总体结构而言,下文就分项结构进行逐一分析。

从商品特性这一分项结构来看,“自我提升”功能对商品特性的传导作用最为强烈,其作用系数达到了1.81;而“上架”功能对商品特性的传导作用次之,其作用系数达到了1.30;在对商品特性的直接传导因子中,“其它”特性的传导作用最弱,其取值为0.93;其它两个因子的作用居中。这说明,在电子商务的商品特性中,如何尽快实现货品与直接消费群体和潜在消费群体的见面,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产能相对过剩的今天,商家与买家之间如何通过行之有效且成本不高的方式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已经成为货品销售的一个必要条件。

从物流特性这一分项结构而言,“物流管理”功能对物流特性的传导作用最为显著,其作用系数为1.74;而“物流渠道”和“物流网络”对物流特性的传导作用居中,它们的作用系数基本维持在1.2左右;只有“其它”特性对物流特性的传导作用最不显著,其取值为0.86。这说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从发展初期的渠道致胜已经步入了发展的稳定期,在稳定期内,主要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实现物流性能的整体提升,这表明物流业正进入一种新常态,从过去的跑马圈地模式向深挖管理要效益的方向转变,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电商平台这一分项结构来看,“支付平台”功能对电商平台特性的传导作用最为明显,其作用系数取值为2.17,远高于其它三类功能的取值。在其它三类取值中,交流平台的性能对电商平台特性的传导作用非常突出,其作用系数为1.74,而其它特性对电商平台特性的传导作用较为微小,其取值只有1.13。结合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系数,可以看到,影响电商平台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已经不是电商平台内部的因素,已经是一种外部接口因素。支付平台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商平台的能力发展空间,这一结果与我国目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支付平台许可证现状是较为一致的。我国电商平台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从最初的电子平台自我发展阶段转变为上下游联动式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际为垄断现状的支付平台发展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掣肘。

上文是从隐性的三个分项结构展开探究,下文的论证是从显性的两大分项结构展开。

单从硬件特性而言,其对“便捷性”、“价廉性”和“新颖性”的传导影响作用较为突出,它对三者的作用系数依次为3.74、2.79、1.94;对其它三个方面的传导影响作用不强,作用系数均维持在1-1.5之间。这说明,对于现阶段的电子商务而言,对业务的基本要求中对产品完整性的要求,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均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已经变成了一个次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电子商务已经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仅仅要求货物平稳到达这个阶段转变为服务质量要求得到提升的终极阶段。这里所说的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包括了便捷性和价廉性的要求的。便捷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物流平台的提升和电商平台的提升来实现的。在物流发展的初期,由于硬件平台的性能要求极大地限制了便捷性的实现,仅仅能满足商品的平稳流转的要求。随着物流发展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伴随着国家对物流业的开放,物流渠道建设的多样化、物流网络发展的电子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助推了物流硬件平台的性能提升,从一个侧面协助了便捷性的实现。在此同时,电商平台内部和外部的性能提升,从物流源头解决了物流对象的快速生成与准确配送的实现,这其实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物流硬件平台的提升,即变相促进了便捷性的突破。对于价廉性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制于产能的不足,市场供应不足,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基本是被卖方掌握的,因此很难在此阶段实现价廉性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工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之前较低的产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实现了极大提升,由此逐步改变了市场供需的决定性关系。将原本由卖方所决定的市场关系转变为由买方所决定的市场关系,这也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价廉性的需求得到了体现与实现。这一点在新颖性的较强传导性作用上也得到了体现,只有由买方决定的市场才会出现这种前卫的需求,从而导致前述所说的强力传导作用。

从软件的特性来看,其对“价廉性”和“新颖性”的传导作用是最为显著的,作用系数均维持在2.8左右;其对两类特性——“完整性”和“其它”的传导作用居中,作用系数取值于1.3左右;对另外两类特性——“便捷性”和“物优性”没有实现传导,这一点与之前的预料不符。上述结果说明,在整个电子商务的运转过程中,相比较硬件而言,对电子商务创新性的影响,软件所起到的传导作用是相对较小的。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发展,其阶段性的升级(主要是以创新性为代表的升级)是一种被动式的升级而非一种主动式的升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前述所说的阶段性升级是一种主动性的升级的话,从升级的定义来看,应该是由相对容易变动的物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相对不容易变动的物质所决定的。这与之前所定义的路径图中的硬件和软件的定义是不相一致的。另外,结合我国电子商务产品的阶段性产品特色,总是以一种或者多种引进式产品的自我更新来实现创新,以一种或者多种已经被海外市场所证明成功了的产品来深度加工所实现的创新。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创新。

最后,从内部和外部的核心传递层来展开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就“商品特性”、“物流特性”、“电商平台”对“软件”、“硬件”的传导作用而言,电商平台对硬件、软件的传导作用都是最为明显的,其取值依次为5.48、2.49,该数值是远高于其它二者对硬件、软件的传导作用的。这一定量结果其实是辅助论证了“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著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研究之初,本文还认为电商平台、商品特性、物流特性这三者对电子商务整体是起到均衡的“三驾马车”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均衡的三驾马车是指三匹马所起到的作用是基本等量的,这种均衡是通过基本等量的输出实现的均衡。通过上述内部和外部的核心传递研究,明确了这种均衡化的结论是不成立的。电子商务整体的发展其实质是以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的,电子商务自身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著高于其它产业作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是以软件体系为主的发展来实现的发展,而不是以均衡化的硬件、软件发展或者说是以硬件发展为先导的发展。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基于结构路径图中的软件传递作用要显著高于硬件传递作用。其次是基于对电子商务的本质分析而得到的。就电子商务的本质而言就是解决个性化的商品需求的实现过程,在实现这一过程中,由于个性化的需求是相对容易变动的,所以就决定了其是应该由软件来实现的特质。

通过上述结构化的分析,从分层次的角度对前述结构模型有了一个具有实证意义的分析论证结果。下文就实证分析的层次化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三)结果探究

上文的论证,从多个层面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了一个局部的深入认识,但是缺少一种总体性、全局性的认识。下文就结合之前的分析过程与分析结果,对此问题有一个总览性的阐释。

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其对最终用户的影响是通过便捷性、完整性等六大因素体现的,而在这些体现因素中,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结合我国各行业产能的壮大,便捷性、价优性、新颖性成为最为重要的三个展现因素。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是电子商务最终结果及其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这些优点,并不是说其它因素可有可无,而是说相对于其它因素而言这三者更为看重。分析这些展现因素,不难发现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结构性调整的一个关键阶段,虽然目前的这种结构调整是一种被动式的升级,但它依然反映了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应该出台对创新性进行保护的相关法规,并严格执行。在这方面,知识产权更进一步的落实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推手,起到对电子商务创新性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对创新性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减免税收,或者是在条件适当的前提下降低电子商务类企业上市的准入门槛,可能是有效的布局策略。通过上述相关措施的实施,才能从产业内部激发创新的动力,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从被动式创新的尴尬局面向主动式创新转变。

另外,从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来看,原有的技术短板、资金短板、人才短板已经有效的弥补,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外部行政垄断所造成的限制已经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一点在前述的支付牌照的垄断性分析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本文相信只有通过精兵简政、转变政府职能(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才能够解决这种人为设置的壁垒所产生的产业短板。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在上述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革尝试,相信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上述所说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最后,从产业发展的推动来看,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前述的论证中已经进行了阐释。具体而言,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发展以及其它实体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这完全是基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电子商务时代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从而推进了实体经济尤其是生产部门的产能的有效配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这种差异化的需求相比于之前的消费模式是得到了满足,但是就其充分满足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目前依然是处于发展期,而不是处于或者即将处于衰退期。如何解决好这种差异化需求尚未充分满足,更进一步说是差异化需求逐步扩大化的趋势,应该是下一阶段的电子商务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环节。希望这一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结论

在本文研究中,明确了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演进路线图,这种促进作用及其路线图是通过进行基于结构方程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到的。在研究之初,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预设了关键分析指标作为问卷调查的核心框架。为了确保这种预设不存在偏离现实情景的问题,将其在两阶段问卷调查的第一阶段进行了验证,通过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确定了预设的真实性,由此利用该分析结果展开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通过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到了结构方程所需的基础数据。使用上述数据,并采用设定的数据向统计数据转换方法,得到了结构方程分析所需的协方差类统计数据。随后的结构分析就是利用上述数据,并结合电子商务的内在特点而展开的。通过多次反复论证,确定了符合统计学要求的结构模型。将该模型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是实证意义上的分析,分三个部分论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不足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三个部分中,还包括就如何在下一阶段更进一步提升这种促进作用提出了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就已经发生的促进作用而言,其对物流产业、实体经济中商品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虽然目前依然受制于一些行政约束和创新保护不足的掣肘,但是从总体而言其发展还是良性的,可以继续深入。就未来即将发生的促进作用而言,如何有效解决消费差异化需求满足不完善,甚至说是如何解决这种差异化需求逐步扩大的问题,是未来电子商务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今后一段时期,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参考文献:

1.范玉贞,卓德保.我国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2.杨坚争,周涛,李庆子.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0)

3.李勇坚.电子商务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8)

4.黄莹,甄峰,汪侠,翟青.电子商务影响下的以南京主城区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组织与扩张研究[J].经济地理,2012(10)

5.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

6.熊彩云,孟荣钊,史亚峰.我国农民幸福指数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12)

7.孙敬水,于思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问卷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

8.储小平,钟雨文.个人-组织匹配视角下的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研究[J].南方经济,2015(4)

9.王发明,于志伟.区域循环经济系统抗风险能力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5(4)

10.JIAN WANG,JASON J. WU. The Taylor Rule and Forecast Intervals for Exchange Rate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12(1)

11.STEFANO SCHIAVO.Financial Integration,GDP Correlation and 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ECONOMICA,2008(297)

推荐访问: 演进 路径 社会经济发展 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