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中西因素对现代建筑的形式化影响

论中西因素对现代建筑的形式化影响

时间:2022-05-17 10:20:12 浏览次数:

摘 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受到的各方影响也是颇大的,不论是西方的,还是来自中国民间的,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被交织了,或者说是被形式化了。然而这对1949年以后直至今日的建筑思维影响还是颇为深刻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不是形式化的情感寄托,而是民族自由的继承。

关键词:民国;西方化;建筑;美式风格

一、特殊的建筑时期赋予的建筑样式

从1840到1912年这短短的半多个世纪间,虽说不是民国时期,但不得不提它存在的价值,它对于民国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来自于这半个多世纪的侵略(土地与文化),及百姓反抗的压力,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称得上内忧外患。从这一时期起,中国传统式的“墙倒屋不塌”的木构建筑开始被打破,大批量的砖石结构建筑呈现在当时的中国境内。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这也许是新奇的,他们的建筑可以又高又结实,甚至防火性还特别好。也有人认为这并不舒服,住高大冰凉的大石块间,又潮湿,又阴暗,显得与人格格不入。这后来引发一些建筑者思维的转变,很多中国建筑师开始研究外国的建筑,并将外国建筑的风格造型嫁接到中国古建筑之上,给民国时期的建筑赋予一层特殊的意味。

而今遗存下来的民国建筑里,可以看到顶着中国典型大屋顶而墙体是西洋风格的建筑;还可以看到那些被削去大屋顶的平顶民国建筑,整体呈方块型,在立柱与门窗上留有美式风格的建筑;还有一些,从外观看上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但从内部装饰上看是1900年代简约美式的民国建筑。“直到今天,许多人对它仍然不了解,以为现代主义就是“平屋顶”“带型窗”“方盒子”“国际式”,把现代主义仍看作是一种“形式”主义①。

民国建筑是中国历史特殊时期的建筑形式,每一个民国建筑所固有的建筑造型也是迥异的,目前妥善保存以及还在使用的民国建筑中,属金陵地区的民国建筑规模和等级最高。1912年,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所以央级类的建筑比较聚集,其中包括中央博物院、中央医院、中原研究院、中央体育馆等,规模程度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另外,金陵地区的民国建筑类型在当时中国也是最多的,可划分三大类:一是公共类,包括行政建筑、使馆建筑和公共建筑;二是基础类,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居民建筑;三是文化教育类,包括文教建筑、宗教建筑和纪念建筑。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汇集大批中外建筑师在金陵地区留下的历史建筑,文化内涵也相对丰富,大多数与名人有关联。其中民国建筑风格包括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建筑物是出于使用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构筑物,而建筑则是具备许多结构特征并超越实际需要的一种存在,因此具有特殊的品质②。”

虽说金陵地区是民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沿江口岸还有很多值得谈论的民国建筑,例如上海的石窟门、汉口的江汉关、成都的宽窄巷子、广州的黄埔军校,等等。

下面以本次考察民国建筑——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区的宋卿体育馆为例来说。该馆开建于1935年10月,于1936年7月建设完毕。体育馆长约35米,宽约22米,建筑面积达到2748平方米,由当时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这是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大学体育馆。该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流水线般的山墙,并且覆着绿色的琉璃瓦,比中国传统式的山墙多了几分宛若。进入体育馆内才发现,这庞大的巴洛克式山墙并不是木构建筑,而是钢筋混支架所造就出的曲线造型,整个建筑是钢筋混凝土搭配钢筋预支架的基础。外部的装饰材料用了木质门窗,还有石刻的斗拱,造型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式图案。体育馆是三层建筑,每一层外都有连通回廊,回廊四角处又有个楼梯间连通上下楼层。该馆最早并不是用于体育活动,而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纪念馆使用。幸于战争之免,这座具有典型西方元素的民国建筑得以保留。

在测绘该馆的底层建筑构造时,发现东西立面并非处于同一高程之下,而内部结构也有所不同,东立面的负一层相对于西立面的一层是同一高程,但是结构不同,可以说整个建筑是镶在一个台基边缘上,一半在台基上,一半伸出了台基,与下面的体育场相接。从外立面看,东西立面极其相似,西立面多一基层,但实为东立面也有基层,只是藏于其里。在东立面的一层门窗都刻有云台的图型文案,共16窗4门,西立面的一层共24窗6门。该馆从南北立面来看,是完全相似的,自第二层开始,四个立面,东西南北,相互对应。二层东西共40扇门,8扇天窗。南北共24扇门,8扇天窗。门窗上方檐廊都配有祥云、锦带纹样的图式,在屋檐与檐廊之间有84个石材斗拱,由28个牛角作为装饰。在二层以上三重檐的地方共有窗6扇,天窗20扇。位于东立面二层还有两座灯塔,处于二层南北两角处。西立面原有一钟塔处于北角,现已拆除,所以就可以把宋卿体育馆定位为纪念性建筑类型,风格属于典型的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建筑相融合的民国建筑。

二、技术对民国时期建筑的界定

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从科学化、工业化转向艺术,促成这一转变的是混凝土。20世纪的‘艺术建筑’就是混凝土的产物③。”民国建筑时期的建筑技术从一开始受到的砖石结构影响,到1920年代受到美国现代建筑的冲击,钢筋混凝土运用于民国建筑中,技术不断丰富、革新,给后来的民国建筑的技术运用提供了条件。其风格样式也从原有的中国宫殿式主义、西方古典主义、传统民族主义、折衷主义向新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转变。这表面是建筑样式的转变,实则为建筑技术的改变。由于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原来传统民族式建筑的高度被迫提高,建筑的屋顶也不需要琉璃瓦和木质大屋脊组成,都可以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制板来代替。简单、方便、坚固,大幅提高了建筑的效率和质量。现代主义式民国建筑的承重不再是柱子,而是用砖石或者混凝土砌成的墙体。这不仅提升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同时也方便了建筑空间的布置和家具的安放。

民国建筑的样式分类由技术运用来划分。传统式、中国宫殿式、折衷主义式都是以木构建筑为主的、砖石为辅助的晚清遗留建筑改造而成的民国建筑。例如,南京总统府内的民国中央行政楼,就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形式的民国建筑。共四层楼,每层楼都是对称布置,大楼每层楼板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走廊地板都是铺装水磨石,每个房间地板都采用了原木红漆色的地板铺装,门窗都尺寸都很大,上为圆弧顶,下为矩形,每个房间墙壁上都有铺置着典型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式装饰墙板。建筑分为一至四楼的地上建筑,还有一层为地下建筑。从建筑表皮看,负一层的建筑表皮是青砖,以上部分用青灰色水泥砂浆抹平。西方古典式的民国建筑是民国建筑的一种,这一种类遗存量很大,这也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会误认为这就是民国建筑的标准。西方古典式民国建筑看上去大多高大、坚实,外表看过去都是大体量的石材构造,实质有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式民国建筑的建筑构造是钢筋混凝土。这可以从建筑的柱网分布来观看,是否是钢混结构,如果柱网相对密集,且楼板使用木质或者砖石材料的,一般来说可以说这是砖混和石质结构的建筑;反之,如果柱网稀疏,楼板无连接细缝,一般都看作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那么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式民国建筑就在技术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板较多的一些民国建筑了,它们大多省去庞大复杂的大屋顶式,而采用了预制板平顶结构,这不仅减少了木材和石材的大量使用,节约了资源,而且还具有一定思想上的革命性,不再使用千年封建王朝的世袭建筑思想,而是迸发出一股新型的民主革命思潮,认为建筑应该简单化、几何化。

三、民国建筑里新的思维方式

民国建筑的从样式和技术上都可以看到来自西方建筑的身影。这只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实质上,我们只是被西方建筑的形式化所影响了,而并没有太认真去学西方建筑的真正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环境④。”

西方的建筑审美思想与东方的相同之处都在于人,但是不同之处却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把握。西方的建筑总是高耸着,紧张着,无形中加剧了人与垂直空间的距离感,神秘感,也可以说是幻想。而东方的建筑放弃了高度上的把握,在整体布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使用了四方围合及层层叠叠包围的方式,如想到达目的地,就必须赋予其时间上的满足,无形中给中式建筑美学增添了庄重感。在西方建筑深入的掩护下,西方思维进入东方,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给东西方有了相互吸引的机会,至于谁比谁更占上风,这便是无意的话题。在西化的同时,西方元素也变得中式化,这不仅影响了建筑行业,更影响着我们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每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必须是前进的,必须有以前不曾有的高度认识和存在价值。这是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上就存在了的“形”与“意”的完美对话。

当然在中西方之间还存在礼乐与逻辑、封闭和开放、保守和进取、静态与动态等不同的心理思考。这可能也是中西方文化互觉趣味的原因吧。“问题不再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⑤。”

注释:

①季元振.再问建筑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9.

②尤噶·尤基莱托.建筑保护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234.

③隈研吾.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1.

④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⑤安藤忠雄.建筑家安藤忠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8.

作者简介:

邵帅,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推荐访问: 形式化 中西 现代建筑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