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析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浅析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时间:2022-05-15 16:25:04 浏览次数:

摘要: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生产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笔者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关键性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来论述,重“艺”与重“技”两种美术教育构成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完整内涵,甚至影响到了今天人们对于美术的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育;时期;艺术文化;改革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它适应于人们传播社会经验知识,表达内心情感,延续美术文化,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渐趋成熟。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肯定会产生必然和偶然的发现,如工具的创造使用,陶器的产生,从而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人们则通过教育的方式横向和纵向的传播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美术文化正是在这种递进式的传播中发展起来的。原始教育主要是劳动经验的传播,而造形活动是这类劳动经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术教育就发轫于这种造形活动。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关键性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论述,这些关键性的改革都与国家统治者的意愿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一、周代完整的礼仪典章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文明的礼制进程发展到周代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典章制度。礼仪典章制度的规范成为先秦以工艺样式为主的百工美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主要的艺术教育内容,对先秦美术教育有直接影响,对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品格和性质的确立具有根本性意义。先秦严格的礼仪典章制度对几乎一切器物的性质如形式、纹样、色彩、材质、尺度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在先秦典籍《考工记》中有代表性的记述和总结。先秦美术教育可以从技艺和修身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百工,社会名誉不高,没有什么地位。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是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形式世代继承的。而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则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官学教育体系,并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并各自形成有不同等级、递进有度的教育网络。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管理百工的工官制度解体,百工挟技艺四散,随商业的发展百工重新调整组合,分工细化。齐国经过有效的行政改革,实行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各有居所,不能擅自迁徙,形成了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的民作。以家庭为单位的技艺传授扩大到闾里之间,百工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工艺技巧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百工美术教育形式,为后世所继承。西周完备的官学教育体制逐渐颓废,宫廷中主持礼乐的祝史、乐师,官学中教授六艺的老师纷纷四散流出,促成了各地私学的兴起。

周代完善的官学体系和攻关制度的解体,打破了局限的美术教育格局。私学的建立使更多的人们有机会学习六艺,但还是局限在富裕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也使技艺流传的范围变得广大,而制作规范还受统治阶级的控制。

二、秦汉时期“书同文”令与纸的出现对美术教育的作用

秦皇颁令“书同文”以后,汉字的形制、功能很快完备,作为文字符号的作用也迅速强化。这直接消减了图画表达观念和礼仪道德规范的符号意义,直接促成了书画的分立,奠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和汉晋时期美术教育中心的转移。汉字形制的规范化使汉字的识读和书写教育有了统一的标准,为书写教学和书法传授提供了条件。汉字使用功能的强化,促进了书法教育的普及,为汉晋书法艺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图画传达观念内涵的图符功能的消散,在秦汉时期形成了清新的装饰纹样,是情怀气氛的渲染,社会思潮、风俗的直接反映,而不再是理念道德的是非和图符概念的经营。百工美术教育有了更强的工艺性,技术性,批量性和创造性要求,不再拘泥于礼仪典章的规范。图画装饰和存形状物的功能随大一统帝国大兴宫室的规模化美术活动,设置了宫廷中的专职画工和画院。汉代宫廷“黄门画工”“尚门画工”并不是完善的宫廷画院,是宫廷画院的雏形。它专为皇族设立,为统治者服务,按其意愿进行建筑、壁画、装饰绘画和画像。魏晋六朝的美术近承东汉,人才辈出,又借佛教东渐之风得到全面发展。“晋尚韵”是对魏晋六朝艺术特点的概括。重视灵魂、传神,摒弃了以前“以形状物”为特点的美术教育。纸在这个时期的普及,促进了书法、绘画的教习、传布、收藏和临摹复制,确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基本形态中范本图籍的主要媒介形式。佛教的继续盛行,打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促进了隋唐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总是围绕百工和书法两类,而秦汉书画分立后,绘画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服务,受统治者的控制和束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种类增多,内容更加丰富。

三、宋元文人画的影响

秦汉以后随书写的应用普及,以实用为主的书写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抒怀、表意等以精神为依托的书法艺术。直至宋元文人画的出现,使绘画美术教育摆脱了完全以实用技艺为目的的枷锁,形成了以“气韵非师”为精粹的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独特代表性的宋元文人画教育形态。这一文人画教育思想,自宋代以后备受推崇,成为士大夫文人画家品格修养的基本途径。文人画家大多学识渊博,自宋微宗开画上题诗先河后,原名一下的文人画家则一发而不可止,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从立意取境的艺术品格上,也从画面经营的样式上,成为文人画的基本要求,与书法一道从一项两端构筑中国文人画特殊的艺术气质。

周代至秦汉形成“六艺”、百工等美术教育之基础,工官制度,官学体系及礼仪典章制度规范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中三千年大体不变。秦汉书画分立之下,随图、画典章观念意义的消散促进了书法艺术教育和绘画美术教育的发展进步。而宋元文人画的出现更是突破了绘画美术教育以形状物的局限,形成“气韵非师”的教育思想精髓,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此三个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的三大关键时期划分,会有利于对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的学习理解和把握,对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也将有引导促进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美术概论》,邓福星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李永林

推荐访问: 浅析 中国古代 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