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课堂提问不可随便

课堂提问不可随便

时间:2022-05-14 14:20:09 浏览次数:

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提问是诱导的重要手段。说得严重一点:所设“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设计课堂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儿上。

多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设计的“提问”,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体会“课成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设问,应该是“师生互动问答”。这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增强提问的时效性。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授《学对联长知识》一课时。我这样设置了几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背诵王安石的诗《元日》,然后大家说说本诗讲的什么内容?有同学说:讲了过新年放爆竹。有的说:新年贴春联。我问:从哪儿看出来新年贴春联?学生说:“总把新桃还旧符”。有的同学马上说:不对。这里没说春联。有人说,新桃、旧符就是春联。我问:为什么?没有人说上来了。同学们一致说: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吧。在学生有需要的情况下,我讲了贴春联的历史发展。讲中国第一副对联的来历。接着马上有学生提议:老师讲讲有关贴春联的趣事吧。于是,我又应邀讲:朱元璋送对联;王羲之过年贴对联的故事;讲纪晓岚为乡亲写对联惹怒乾隆的故事;讲1941年教师贴对联讽刺当局的故事;等等。接着又有同学问:最长的对联多少字?有一个字的对联吗?我一一做出答复。学生们非常兴奋,看样子自己就要是实践一把了。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讲简单的对联的基本知识,并且顺便介绍了一些名联、绝对等等,学生情绪达到高潮,很多学生马上对起绝对来了。借势我鼓励说:快过新年了,咱们每人写一副对联贴出来好不好?大家一致拍手赞成。新年到了,同学们挂起了自己写的对联,相互鉴赏,脸上挂着得意的喜气。这一堂课上的问题,基本上是学生根据需要设置的,但是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中的。在不动声色的“师生互动问答”中,顺利而自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问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谈谈你对“莲,出淤泥而不染”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认识;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由此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以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荐访问: 提问 课堂 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