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类型分析与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类型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4-11 09:37:19 浏览次数: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 从中可以知道,只有具有思维性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

一、问题

对“问题”的界定,首先就应当明确什么是“问题”。心理学中所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指“问题解决”中的“问题”(problem)。

二、问题的分类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呈现型”问题,有人称它为“虚假性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

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的价值,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

而发现型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这类问题,有的还可能没有已知的公式、解决办法或答案,对于学生认识个体而言,这是一种探索,是独立的发现,它们往往通向真正的发现和创造。发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情境的再创。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发现型问题”,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尽管这种探索并非每次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它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下表)

表1:问题分类及特点

“呈现型”问题是“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的基础,是“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的前提;“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是“呈现型”问题的发展,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东西。

三、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类型具体分析

《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思维活动。

(一)学生转换呈现型问题

“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例如,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但是很有特点,无需分析,而且写作的程序都是先把论点亮出来,相反,它没有论点,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借用来的问题,其实并不确切,实际的意思应该是:花为什么有多种多样的色彩?然后再加以分析和说明,得出第一层次的结论,再推演出第二层次的结论,由此一层一层的推演下去。最后才把结论完整地总结出来。

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

(二) 学生提出发现型问题

不少教师意识到,质疑问难能发展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鼓励,使学生敢于问、敢于答;通过引导,使学生善于问、善于答。

1.启发学生关注文本内容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学生可以抓住重点的字如“归”“犹”“俏”等提问。毛泽东不满意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孤独感,毛泽东的哲学是即使孤立也不能陷于孤独,所以在未定稿中有“独有花枝俏”,在定稿中则改“独”为“犹”,不能回避了孤独感,而且强调了自得自如自在之态。另外,他也不客气地对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中的“苦”表示不满,变成了“俏”。在本词中,梅花也明确的被赋予了女性色彩。这里的“俏”字,虽有阴性之美,却并不柔软。实际上是一种峻拔的格调,不无阳刚之气。正因为这样,在毛泽东以雄豪为特色的词风中,难得地出现了一种刚柔相济的风格。

如《皇帝的新装》为什么安徒生最后安排了一个小孩来揭穿这个谎言?如果你没读完这篇文章,就会有一个严峻的问题:谁能直面赤裸裸的“真实”,并且说出“真相”?那两个外国“骗子”自然不会,皇帝本人不能——他们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参加了自欺欺人的“表演”,就连老百姓也不能——他们虽然没有参加“表演”,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充当了“看客”,并且附和着“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在这平静的叙述中,读者不难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失望:不仅对于民众、百姓,更是对于所有的具有了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终于有了那振聋发聩的一声:“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唯有未涉人世的、保持着生命本真状态的、纯洁而天真的儿童,才能无忌地直面“真相”,说出“真相”。这正表现了安徒生的“小儿崇拜”的倾向。

2.启发学生关注文本的创作空白

莫泊桑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劳苦艰辛偿还三万六千法郎可怕的债务之后,突然中断了叙述,插进了一段感慨:“要是那时候没有失掉那根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串连续的感慨和诘问,显示出作者内心由于人生的偶然性造成的命运悲剧、人性扭曲,而产生的焦躁不安。小说的结尾以佛来思节夫人的“可我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戛然而止,再一次显示了造化的偶然对于人物命运的残酷力量。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世界著名建筑家贝聿铭为北京设计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文章首段概括地说明了大厦的轮廓,而后说:“好一个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这一修饰语和中心词相矛盾的句子,本身就向读者打开拉帮结伙追寻和探究意义的空白,成为统领全文叙述的总帽。语言的陌生化经验是不是无法穷举的;但由陌生化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和意义未定性却是读者不能不注意持续追寻的对象。所以学生对于此类陌生化语言可提的问题可就太多了。

(三)学生提出创造型问题

语文课《孔乙己》中“他总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用的东西,偷得的么?”一段时,学生会因生活时代的不同而读不出文中之意,话外之音。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再现孔乙己的处境,封建社会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孔乙已是一种,丁举人是一种。少数爬上去的“丁举人”成了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的“孔乙己”成了悲惨的牺牲品。这种特定情境的再现,打通了时空隧道,也消除了思维的障碍,激活了学生对这一语境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感悟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和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这一句的意思。以情激思。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架设与作者之间思想情感上的桥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去感悟文章主题。

《天上的街市》一诗虚实结合,让学生尽情想象,把他们 的困惑全都记录下来。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有哪些物品?”“既然是珍奇,那么牛郎织女的生活环境怎样?他们在天上的生活幸福吗?”“作者写现实中没有的珍奇,写与民间传说截然不同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目的何在?” 等等。学生可以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教师可以不断地启迪思维,直到学生没问题可提。

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研究。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意尝试。作为一名处于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参考文献:

[1][美]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3.

[2]孙绍振.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3.

[3]杨翠.教给发问方法培养质疑能力[EB/OL].http://bbs.cersp.com

[4]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9.

(钱海燕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215431)

推荐访问: 提问 类型 语文课堂 中学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