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时间:2022-05-12 08:25:03 浏览次数:

[摘要]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沙漠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同时,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蕴含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将提高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品牌,除了一条 “文化线路”,沿线有48个遗产点之外,大量可移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文化旅游整体领域。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的部署,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北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62-05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全国各省(区)都很重要,对于西北地区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扬西北地区之长,避西北地区之短。扬长避短,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应该是西北地区发展经济的理智选择。

一、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经济落后

(一)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5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5个国家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历史名城、3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2个国家森林公园、36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地质公园、3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64个3A级以上景区。①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灿烂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仰韶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

根据马德里共识,丝绸之路符合“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在观念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的特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空间跨度最大、影响最深刻的文化线路,沿途除了线性的和非线性的文化景观之外,“至今仍生活着一些少数族群,以他们的形体、基因、语言、文化特质、衣着、生活方式、农业方式、城市结构、建筑形式、习俗、礼仪、政治体系、宗教、传统技术、工业、艺术、音乐为特征的无形遗产,因其特色至今犹存”,②其精神观念、文化传播、制度风俗等非物质形式的遗产非常丰富。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历史与现实、有形与无形双重的可利用性,对沿线国家、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民族认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007年6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六个省区的48处文物点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河南5处,陕西12处,宁夏4处,青海4处,甘肃11处,新疆12处。2007年,在西安召开了“欧亚经济论坛”,确定中国联合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对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一方面可加强文化景观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西部经济发展质量。如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不断提升景区品位和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石林景区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当年收入1.5亿元。2005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收入1.6亿元。2006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收入2.6亿元。2007年,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大关,直接旅游收入达到3亿元,综合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③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中国段)除了48个文物点外,沿线还潜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布的第一批十个类别、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北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④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为非物质文化保护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5年2月,新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规定,所有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都要符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即环境(setting)在世界遗产的认定过程中,关系着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关联着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监测管理。环境主要包括遗产的性质、所适用的价值标准及保存状况、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的客观条件,以及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各种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乃至于周边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大背景的关系等。完整性包括遗产本身的物质存在与组合,也包括全方位的环境关系和影响。⑤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不仅反映出沿线各族人民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或和谐的联系与过渡,也传承着时代变迁中的宗教、道德、艺术理念、传统、习俗、民族特性,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美和人类在建筑、农业、科技、社会组织等方面不断发展的成就与进步。因此,环境在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检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现出来。

(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沙漠化面积最大的区域。在甘肃河西,风蚀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82.9%,沙丘以每年3~5米的速度前移,个别地段每年前移达8~10米。河西走廊目前正在沙漠化的土地有560平方公里,快速沙漠化的土地有227平方公里,严重沙漠化的土地有1824平方公里。新疆的沙漠化面积共扩大1.9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大170平方公里。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疏勒河径流量减少4.5立方米/秒,黑河径流减少5.6立方米/秒,东大河径流量减少2.3立方米/秒,石羊河径流量减少8.5立方米/秒。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5米,民勤盆地的地下水已由5.8亿立方米下降到2.4亿立方米。⑥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森林覆盖面积减少,草原不断退化,而且退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耕地肥力在不断下降。西北五省区总共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约1/3,但森林覆盖率仅为2.78%。⑦西北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原材料的开采与开发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过去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开采、开发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也对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⑧因此,在西北不适合走大规模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不适合大规模自然固化资源开发。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西北地区只有大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把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持续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由于文化、旅游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相对较低的投入,不消耗自然固化资源,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容易控制和高回报率的优势和特点,加之西北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极具特色的自然面貌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西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智选择。

二、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一)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潜力大

以2004年统计的数据为例(表1),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最发达,西部省区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落后,在整个国家文化产业中占有的份额很小。

西北五省区文化产业在全国综合排名非常落后,(表2)除了陕西省各项指标排名在全国处于20名左右外,新疆、甘肃处于25名左右,青海、宁夏处于30名左右。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落后的文化产业很不相称,如电影产业,2007年生产电影402部,创汇67.26亿元,⑩西北地区除陕西之外,其他省区均为空白。

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国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优势和特色突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美国是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版权产业非常发达,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72家属文化企业,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超过50%,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占全球75%,影片产量占全球6.7%。美国国内消费者用于文化开支1997年350亿美元、2000年410亿美元、2004年500亿美元。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年均产值近600亿美元,约占GDP11%,已超过传统的制造业。法国以维护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内容产业”很发达,阿歇特出版集团2006年营业额20亿欧元,利润达1亿欧元。每年有5万场戏剧演出,有1200座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几千万人。韩国把文化产业确定为知识经济核心产业、国家核心战略产业,政府实行文化事业准备金制度,即把不超过30%的所得金额作为日后事业损失保全和继续投资准备金。日本的文化产业也非常发达,年产值12兆日元,是汽车产业的一半,是钢铁产业的2倍多。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的创造、传播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的支柱产业,而且发展势头猛烈、发展潜力很大,不受资源的限制,投资少、回报率高。文化产业作为精神性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如甘肃省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74万元,占全省生产总值1.35%,拥有文化产业机构3667家,从业人员8.8万元,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0.63%,12与广东、北京等省市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西北地区旅游产业落后,发展潜力很大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是1978年的46倍;旅游外汇收入166.24亿美元,是1978年的63倍。132006年,我国旅游产业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国内旅游总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14平遥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旅游收入从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152004年,国庆黄金周黄山共接待中外游客57.5万人次,较2005年同期增长15%,旅游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27.78%。162006年,全年入境人数12 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国内旅游总收入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17

根据相关测算,在国外,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促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5美元。而在中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使国民经济增加3.12美元,具有很强的增值作用。有关研究数据表明,1985~198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增值率3.56~4.97,即国际旅游收入的100万美元,通过在国民经济中的循环,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为356万美元到497万美元,其作用为国际旅游收入的3.5~5倍。此外,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密切,它的发展必然引起第三产业中餐饮业、交通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各种独特地貌景观,有高山、雪峰、大漠、戈壁、高湖、草原等,呈现神秘、粗犷、奇异的特点。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旅游产业实力比较弱,旅游产业经济非常落后,开发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由肖建刚主持的“省域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理论及应用”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排名中,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分属倒数第1、2、3、4名,陕西、新疆、内蒙古分属第21、24、26名。18西北旅游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旅游外汇收入总和只有北京市的50%、广东省的33%,已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不到10%,且发展不平衡。西北各省区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处于落后,除陕西省之外,其他省区均在20名之后。19

综上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落后,旅游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

三、西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的良好机遇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全国2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5个国家森林公园、13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域。20

西北绝大多数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如新疆的阿尔泰、青海的三江源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区等。21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将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中央财政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提供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费用,支持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贫困救助、技术传播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用地,可以适当放宽相应标准;以政府出资为主,在天然林保护地区、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草原‘三化’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重要蓄滞洪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石漠化和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一批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中心的重点工程;重点考核当地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有序开发、绿色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22概括来讲,国家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支柱产业、阳光产业,在西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定位,符合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等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开发具有西部特色优势的国际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线路……加强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发,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重点开发一批跨区域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文化自然遗产资源,推动国家重要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建设10个旅游景区,列居首位的是“丝绸之路旅游区——西安古城、秦始皇陵、宝鸡法门寺、天水麦积山、武威雷台公园、张掖大佛寺、敦煌莫高窟、吐鲁番古文化遗址、喀什民族风情旅游”。要积极“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完成公共服务的14项重点工程,其中有“重大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强世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等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几年来,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23

四、扬长避短,抓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年来,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快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群众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产业结构来看,西北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使一些重要的优势资源如有色金属、石油等进入开发后期。加上资源勘探力度不足,新的矿产资源接续不上,矿产资源逐步枯竭,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出现弱化趋势; 一批资源型产业正面临严峻的形势,一些地方重工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经济增长仍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就会更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就会更重,可持续发展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大力发展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符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也符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西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南宇、李兰军:《中国西部旅游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② 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线路”额多维度内涵》,《文物世界》,2006年第1期,第10页。

③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网站,/html/news/2008/0103/2450.html。

④ /html。

⑤《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环境因素及评判尺度》,http://book.wchol.com/book/index.asp。

⑥ 课题组:《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期,第2~12页。

⑦ 牛芳:《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兰州学刊》,2002年第6期,第42页。

⑧ 吴新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第98页。

⑨ 王亚南、高玉亭:《以国家统计标准分析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效》,.cn/GB/paper39/12082/1087516.html。

16《黄金周黄山旅游直接收入逾4亿》, http://news.sohu.com/20041011/n222418939.s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fortune/2006-03/06/content_4263229.htm。

21《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打破传统行政界限》,http:///idx/tt_news/2007-08/02/content_5111852.htm。

22 侯永志:《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保障和政策衔接》,http://info.feno.cn/2007/110103/c000109240.shtml。

23王金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http:///web/NewsInfo.asp?NewsId=40778。

推荐访问: 西北地区 旅游产业 经济发展 理性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