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小学语文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10 08:15:03 浏览次数:

摘 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两大类别,当前,我国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落后于形象思维培养。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学逻辑思维培养滞后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逻辑思维 小学语文 推理分析

逻辑是外来名词,起源于西方。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们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抽象、概括、比较、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逻辑能力是人们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我国古代对形象思维比较重视,对逻辑思维没有加以发掘,通常只以类比的形式来分析,而少了推理和抽象的分析。这种思维模式造成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知识上始终没有形成系统,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加强了逻辑思维培养,多了一些需要推理判断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仍旧有所欠缺,最主要的问题是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而逻辑思维在创新中有重要作用。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我国小学语文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十分重要。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逻辑培养欠缺的原因

我国小学语文逻辑培养欠缺原因很多,有的老师认为逻辑是数学老师的事情,跟语文无关;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大了,懂事了,逻辑性会自然增强,不用教。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数学逻辑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形式逻辑、辩证逻辑都是语文教学中时常涉及到的,而且这两类逻辑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如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演讲稿不系统,零碎,看不出中心思想等,就是语言逻辑比较差引起的。除开老师在主观上没有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外,还有几个客观原因造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欠缺。

(一)我国文化传统的缺陷

语文教育跟我们文化传统联系紧密,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都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金岳霖在《中国哲学》中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那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我国传统文化以形象思维取胜,逻辑思维欠缺。这点从我国汉字的象形性便可看出。我国古代文学中满是形象思维的智力活动,如诗歌《江雪》,几乎全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性很强的《老子》《庄子》等书中,虽然也有很多辩证性的思想,但却都没有深究下去,最后归于诡辩和玄学。如庄子与惠子论鱼的过程便是很好的辩证学内容,可惜最后被庄子从辩论中跳出,而且自以为胜出。《老子》的辩证思维很强烈,但少了细致入微的推理,意境上非常杰出,思维上有模糊性。文化传统的形象性,有利于文学氛围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足。实际上,杰出人物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都非常突出,例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玻尔等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顶尖人物,而它们著作的文学性也非常强。

(二)教育模式的原因

我国教育模式应试教学明显,老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情况在小学需要通过考试择校的情况下尤其明显,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完善以及高考的“闸门”放宽等,应试教育在我国有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迹象。但积习难改,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好坏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知识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这让学校不能不通过填鸭的方式进行教学,即短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将考试答案全部记忆下来,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得出答案。例如,学生在组词造句时出现“又长又短”,“骑着自行车看书”等逻辑错误的内容。虽然我国连连喊着要为青少年学习减轻负担,但小学生的书包仍旧越来越重。一方面是为了与素质教育挂钩,小学学的东西变多,音乐,绘画,体育全都要学,留给文化课的时间被平摊;另一方面我们小学语文、数学以及英文等教材仍然偏难,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这些知识课的理解中。而且知识课都需要通过考试测评,教师为出成绩,短时间内,只有一个办法,让学生多记、多背,多做多练。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细嚼慢咽”的方法进行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自然不被老师接受。

(三)老师能力的原因

现在还有很多小学老师是代课转正,民办转正,没有受过正规的逻辑学教育,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将之用于教学。还有一些老师虽然明白要加强语文中逻辑能力的培养,但能力有限,手段不足。

如对课文的分段,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教学中,不能将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的逻辑给学生讲明白,只能让学生记住“通常段落的第一句就是段落大意”这样的解题方法。逻辑相关知识一般比较枯燥无味,既要求老师逻辑分析能力较强,也要求老师用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出来,如果老师没有好的口才,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又成了老师的法宝,于是再次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局面。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对策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这些正是小学生在校园学习的阶段,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应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课堂上加强对范文的逻辑分析

我国教材中可进行逻辑分析的内容比较多。因为逻辑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离开逻辑,世界将混乱。课堂上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材料随手可得。

例如,《小猫种鱼》就是一篇有因果联系的小故事,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对小猫的形象发生兴趣,更要分析其中的逻辑性。培养逻辑思维也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获得。文本中一些话语的理解及分析,词、短语、句子、复句、句群、段落、文章结构的理解及层次的划分,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把握,病句的修改,关联词语的造句等等无一不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如对代词“每”的讲解,可利用区分“一天”,“每一天”,“每隔一星期”之间的联系来增加逻辑性。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每隔一个星期”这个概念接受能力差,有的学生将“每隔一个星期”中两个同样的星期数计算为7天的间隔,而实际为14天的间隔。其关键是小学生不能理解“一星期”是个完整的概念,不是从“星期一”开始计算,而需要在一个星期完成后的“星期天”开始计算。讲解时要注意分析其中的逻辑性,而不能只粗略地一笔带过。

文章的基础是字、词、句、段。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教学实践中展开:

1、认识字。汉字的形状与关联的事物之间是存在逻辑联系的。如“林”字就是两个“木”,“森”字就是三个“木”。引导小学生发现字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仅有助于识字量的增加,也可加强逻辑思维。

2、词的认识。要让小学生认识词的基本类别。如动词,名词等。当然,汉语中词的类型有12种,要给所有的词分类,存在一定困难,但要让学生知道基本词类型以及分类概念。另外,可让学生试者分析组成字的两个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对词的了解。如“说话”是动作和名词之间的组合,“话语”是两个名词的并列。

3、造句或改错句。把几个顺序打乱的词连成几句话或一段短文,要做到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有内在联系,合乎语法和逻辑。对句子的组成加以介绍,一般由“主谓宾”组成,对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可扮演的角色加以分析。

4、对段落加以认识。让学生知道了解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如果打乱句子的顺序,段落将不复存在。可修改句子在段落中的顺序,然后让学生理顺。通过对各句之间的分析,概括段落大意。

5、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讲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图画的课文,可配合文字,让学生解释图片的含义等。

(二)提高教师的逻辑培养能力

首先需要在提高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逻辑培养的意识。文学的形象性会使文章活泼生动,但其基础是建立在理性的逻辑上的。小学语文老师既要利用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要通过推理分析,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其次,逻辑学的起源在西方,中国本土文化中不易找到理论资源,老师应该对逻辑学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通过阅读些国外文献资料,了解逻辑思维培养的科学方法,以便提升自己在逻辑思维上的认识。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要通过不断学习,了解逻辑训练中好的策略,并付诸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金岳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3.

[2]刘有斌.语文教学总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J].教研天地,2011,03.

推荐访问: 小学语文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