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对策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5-06 15:25:03 浏览次数:

zoޛ)j馐0政治素质。基于实证研究模型与理想模型的差异分析,提出应从制度保障、结构优化、文化建设及能力要素协调等方面加强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CEMI 工作能力 结构模型

[作者简介]唐建伟(1974- ),男,陕西宝鸡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黄艳苹(1981- ),男,江西新余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东 广州 51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批准号:2008CY01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8-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是指辅导员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实现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目标所需要具备的心理条件、素质能力要素的总和及其相互作用模式。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也是大学生权益的保护人。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职能要求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辅导员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党团活动、专业学习、奖助学金评定、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及社会实践等能力,辅之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英语能力等,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然而现今学者对辅导员能力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研讨上,缺乏实证调研分析,目前学界一般将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能力要求的规定作为模板。该规定总的来说,可以将辅导员的能力分为四大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心理能力、管理能力、协调归纳能力,其中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能力(即IEMC模型)。是否确实如此?在新形势下该模型是否合适呢?这些将是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广州8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随机抽取辅导员和非辅导员(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4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对于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构成状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解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查阅相关文献及访谈调查,我们设计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与符合度调查问卷》,初始问卷共43个项目,四个构想因子,问卷内容主要是评价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工作中该能力的符合程度,均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重要”到 “非常不重要”以及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5个级别。

三、研究结果

1.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分析。首先将初始问卷的项目让中文系老师进行修改,避免发生歧义。然后在小范围内抽取30名被试进行施测,并根据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删除其中3道区分度很低的项目,最终得到40个项目,形成正式问卷并进行施测。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考查问卷的理论效度,对数据进行KMO and Bartlett检验显示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0.812)。对研究数据用主成分法进行因素分析,再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求出因素负荷矩阵。

从因素分析结果看,共得到四个因子,总解释67.6 %的变异。第一个因子主要由决策指挥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人格意志品质构成,所包含的变量主要涉及的是管理方面的能力,我们命名为“管理能力”(管理者);第二个因子主要由教育影响力、教育心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构成,所包含的变量大多涉及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及心理知识,命名为“教育心理能力”(教育者);第三个因子主要由协调能力、归纳能力构成,大多涉及辅导员的协调归纳因素,所以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协调归纳能力”(协调员);第四个因子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构成,主要涉及个人的思想政治和法律素质,所以命名为“思想政治素质”(政工师)。

根据辅导员及高校工作者对辅导员工作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对四个因子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四维结构中,四个因子的均分存在显著差异(F=2.094,P<.05),其中“协调归纳能力”分值最高(M=4.42,SD=1.431),与思想政治素质差异达到显著水平(M=4.09,SD=1.208),“教育心理能力”次之(M=4. 39,SD=1.197),“管理能力”第三(M=4. 34,SD=1.277)。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我们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结构进一步综合归纳为“CEMI模型”。其中,C代表协调归纳能力(Coordination and Conclusion ability),E代表教育心理能力(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bility),M 代表管理能力(Management ability),I 代表思想政治素质(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见下图。

2.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符合度分析。我们根据辅导员对于能力要求与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自我评价,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符合度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对辅导员工作四个能力实际工作符合度认同程度不一致,存在显著差异(F=3.528,P<.05),再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协调归纳能力”符合程度最高(M=4.038,SD=1.238),并且与思想政治素质(M=3.614,SD=0.97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教育心理能力”次之(M=3.992,SD=1.108),“管理能力”第三(M=3.987,SD=1.201),与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因子重要性参照,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符合度与重要性的评价是一致的,这可以说明目前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要求与现实人员岗位匹配程度较高。

四、讨论与分析

1.CEMI模型与IEMC模型的差异原因分析。通过解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文献分析可以将辅导员能力结构理想模型重要性依次总结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心理能力、管理能力、协调归纳能力的IEMC理想模型,并且思想政治素质居于核心地位。而我们得出的CEMI现实模型四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归纳能力、教育心理能力、管理能力、思想政治素质。总的来说,两模型因子完全一致,但四因子重要性不同。

辅导员工作理想与现实模型之间的差异,包括工作理念和现实工作情况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协调归纳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辅导员需要面对更多的事务工作和协调沟通工作,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倾向于协调归纳能力更为重要,而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辅导员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却在现实中位居最后,归根结底在于工作理念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忽视。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国家政治环境的发展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高校面临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往往赶不上商业宣传氛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影响力渐弱,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思路也受此影响,工作重心出现偏差。(2)随着教育对象的时代变化,辅导员工作不再只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学生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大量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党团活动、奖勤助贷、心理、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于工作的时效性往往被忽视或者让位于事务性工作。(3)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一些辅导员往往被事务性工作控制,忽视了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还有些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出现工作能力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4)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增强,网络信息各大传媒迅猛发展,大学生接触思想渠道多元,这使得目前高校政治素质教育方法显得过于陈旧、枯燥,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与现实脱节,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现实模型向理想模型转化的对策分析。必须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文化构建等方面加大辅导员能力培养力度,使辅导员能力结构由现实模型向理想模型转化。(1)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和制度保障。目前高校对辅导员队伍依然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制度保障。同时辅导员在待遇、提升、职称评审、岗位流动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更谈不上对辅导员能力结构培养的系统思考和有效机制的建立。因此高校必须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对象,从制度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长期的规划和保障。(2)结合辅导员能力结构四个维度从多方面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选拔和培养。工作发展要求辅导员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辅导员多在符合自己专业背景的工作领域具有优势,但在别的领域有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很多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因此必须加大对辅导员能力的培养,结合辅导员能力结构的四个维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和培养。(3)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对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结合专业技能加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其在事务性工作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式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形式新颖多样的活动中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作用,自发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4)注意协调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三因子的关系,实现辅导员能力的科学发展。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使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更注重教育心理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归纳能力的锻炼和发挥。鉴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作用,必须注意协调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三因子的关系,在现实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其他三因子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在事务性工作中,成为结合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佟庆伟,孙倩.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个体素质结构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陆宜清,杨松华.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3]赵国祥.领导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杨艳,胡蓓.基于认知视角的内隐领导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8).

推荐访问: 辅导员 对策 构建 模型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