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刍议语文教学中打通小学生思维与语用的有效策略

刍议语文教学中打通小学生思维与语用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5-05 17:25:03 浏览次数:

摘 要:语文学科的教学因其没有固定的、细化的标准答案而显得丰富生动,但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面对思维尚未成型的小学生,我们如何打通他们思维与语用的通道,是促进他们言语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意义出发,结合目前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思维与语用相融合的有效策略,旨在进一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思维;语用;策略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比较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的挖掘,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的积累语用,思维的完整性,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说话词不达意,写作言不成文等。另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

一、教学中思维与语用相结合的意义

(一)新《课标》呼唤思维与语用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只注重分析人物、理解词句、概括中心与内容等,忽视了语文中可贵的想象、幻想、情境、直觉、灵感等因素,失去了语文“语用”这一功能。至此,如果能够架起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就能有效地实现语言文字的语用价值。

(二)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思维的表达方式虽然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语言。抽象思维本身就是依赖语言来进行的,而形象思维在转化为语言时,也不可避免的使语言得到了锻炼,因此思维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语言的水平应以思维的发展水平为前提,但思维的发展水平高并不意味着语言水平就高。一般来说,思维的内容越丰富,可进行语言表达的内容就越丰富;思维越周密,语言就越准确。

就拿小学生来说,在年龄上正好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逐渐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开始具有了抽象概念。比如你让不同级段的学生去描述“水”,你会发现低级段的学生只能从颜色、气味等表象上去表达,而高级段学生还会从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价值等方面去论述。可以说,语言表达上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因此,思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人类的语言能力的。

(三)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及交流的工具,它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影响的。一方面,由于抽象思维需要用语言(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因此语言的掌握程度会影响抽象思维的水平,语言掌握越准确,思维就越缜密。比如你在推算某一数学公式时,如果你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就表明你的思维也较清晰、缜密,学生自然也会一听即懂。长此以往,你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语言会对人的世界观产生影响,这是沃尔夫所持有的观点。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语言,在他们观察世界时会因为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从而导致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世界观。但这并不等于语言决定思维。

总之,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打通小学生思维与语用有效策略

在面对思维尚未成型的小学生,我们如何打通他们思维与语用的通道,是促进他们言语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关键。

(一)读写结合,夯实语用

读写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读写结合点,可以从重点词句上品味挖掘,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想象拓展,可以从表达方法上模仿应用,也可以既从内容思想上着手,同时又应用文本的表达方法。但是,要让读写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文本世界与儿童心理世界一定要贯通。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只有在学生情感体验基础上的读写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当中为我们展现的是: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而且文笔清新活泼,读着个中的句子,你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这时,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快乐时光。相信他们一定会情绪高涨,有许多话想说。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写和说融入我们的课堂,让他们从每篇文章中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和语言,这样才能促使其语用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实践观察,丰富表象

外界真实事物生动具体的形象,经过人们多次的知觉,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心理学称为表象。正如没有概念就难以进行逻辑思维一样,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能创造出新形象。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越活跃;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表象越准确,想象越合理;表象如错误,想象就荒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材料,并利用可能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在实际活动中让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表象丰富准确,才能促进其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有次习作,我想让学生写写美丽的春天。正好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广阔的田野不正是最好的校本资源吗?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我认为不妨带孩子们去田野找春天。那时正好金黄的油菜花开了,麦子抽穗了,蚕豆妈妈还在叶片后面长了些“小耳朵”。孩子们有的掰开菜花舔舔那甜甜的花蜜;有的抽根麦管做根小笛;有的摘些豆耳插在自己的耳朵里。孩子们愉快、稚嫩的笑声点缀了这幅美丽的风景,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无比。回来的路上,孩子们唱起《春天在哪里》,他们说他们找到了春天。我问:“为什么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他们似乎茅塞顿开,做出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几个孩子这样总结:“因为我们把美丽的春天都装进了我们的眼睛!”是啊,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春天让我们这些天使般的孩子们轻松地解读了,多么生动的一课啊!

他们在田野里把春天的表象装进了头脑中,又在路上,在课堂上把头脑中关于春天特点的表象提取出来,顺利地“写春天”。这是积累表象、发展想象的有效途径。

(三)借题发挥,想象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个教学理念,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低年级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入领会,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学生入情入景,才能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想象的广阔天空里。

(四)创设情境, 唤醒体验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情境创设更不能被忽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教学中,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学习场景。因此,创设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三、结论与思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设法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达到和谐与统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一)重分析理解,切不可忽视想象与说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

(二)重课堂气氛,切不可忽视思维的完整性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力景象:全情投入地朗读,热火朝天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表达,措辞犀利的辩论,让每一个亲历者无不为之动容与震撼!可在这焕发着光彩的语文课背后,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答案上的五花八门,却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完整性。

(三)重语言思维,切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上述的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一些低级段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内容与字词,不仅让他们去反复诵读课文,还要抄上几遍甚至十几遍,从没考虑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是否愿意去做,能否坚持去做。到最后,只能叹息自己尽力了,学生是无药可救!还有就是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句式,搞了大量的试题来进行训练,当时结果虽然不错,但过了一些时日却又忘了。如果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根本没兴趣去强记,所以只能是一种暂时记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1.

[2]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06.

[3][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推荐访问: 刍议 打通 小学生 语文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