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介入治疗中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问题及对策

介入治疗中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03 12:55:04 浏览次数:

zoޛ)j馕x
znz獴׭=oM9Mrz)zޞبh(jwrXƥ{^جr*ev˛-{^x&[byd%yjwZbqfj:+rڵrrݹbazh)jȯz˫'jٞ.םo+azjz♨领导只强调他们使用的介入设备比较贵,比较先进,应该得到更多的效益,却忽视了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受照剂量比较高及对身体的危害性。有的单位不愿投入资金在介入放射学的防护装置上面,所以放射防护出现了严重却滞后。

2.4 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缺乏

目前来看,来自不同临床科室人员在从事介入治疗,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医学影像学的专业培训,急需相应的培训,使其对射线诊断设备、射线的危害、防护原则、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解。但有些医院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手术时没有进行任何人员和技术准备的保障,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法保证介入放射诊疗质量以及人员的防护。

3 完善介入诊疗防护的对策

3.1 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标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日常卫生管理工作中应将介入诊疗的放射防护工作纳入,应定期给予各医院管理人员和介入诊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介入放射诊疗的原理和特点、放射防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放射防护工作的程序和技术等,确保本单位的介入诊疗工作的科学操作和规范化管理[9-12]。

3.2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贯彻宣传介入放射学领域中的放射法规和标准。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他们实行健康监护、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及个人剂量监测等措施[13-15]。减少受照剂量,保护身体健康。加强对医疗单位领导的宣传工作,让他们对介入放射学中存在的放射防护问题深刻认识。

3.3 加速研制防护用品

应尽快组织科研力量,研制具有放射防护性能好、防护效率高、使用方便、价格适宜的介入放射学中使用的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

3.4 职业归类与安全培训

介入工作者的放射防护的培训和体格检查应在上岗前进行,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和剂量档案,从事该项工作必须经过考核取得《放射性工作人员证》。由于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操作熟练程度可造成术者的照射剂量相差几十到上百倍[16-18],因此,介入治疗医师必须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使自己在达到诊治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曝光时间、优化曝光条件[19-21]。

3.5 综合剂量控制技术

即利用X线机及辅助装置提供的降低辐射的技术和运用X线基本理论采取的降低辐射的技术。主要包括:①数字脉冲透视(DPF);②调节影像增强器大小;③调节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距离;④末帧影像自动冻结(LIH);⑤调节遮光器;⑥照射野之外肢体部分的防护;⑦动态8s存储透视图像;⑧悬吊式防护屏和床旁防护帘;⑨铅衣、铅围裙、铅帽、铅脖和铅眼镜。大幅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取决于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这些综合剂量控制技术。

综合上述,辐射防护在介入放射操作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该尽快制定介入放射操作的辐射防护法规及其有关的技术标准,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制度尽快建立,惟有当医护人员上岗前,具备有关的辐射防护知识,并考核合格,把介入操作医务人员的辐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介入放射学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郭启勇,申宝忠,滕皋军.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

[2] 柳荫.介入放射学的防护[M]∥强永刚.医学影像辐射防护学. 2版.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169-178.

[3] 强永刚.介入放射学的安全防护[M]∥吴沛宏.肿瘤介入诊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75-85.

[4] 金振祥.介入放射学与辐射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1998,7(1):60-61.

[5] Marx MV, Niklasonl LT, Mauger EA. Occupational radiationexpoure to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 sts: a prospective study[J]. JVasc Interv Radiol, 1992,3(4):597-606.

[6] 殷志跃,徐孝波,陈秀华.介入放射手术临床医生受照剂量调查[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3):201-202.

[7] 侯金鹏,邓大平,朱建国,等.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1997,6(4):216-217.

[8] 徐孝波,殷志跃,陈秀华.介入放射时X射线机防护与操作者个人剂量监测[J].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4): 224

[9] 刘玉清.努力提高我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水平[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4, 1(1): 1.

[10] MARSHALL NW, CHAPPLE C L, KOTRE C J.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PhysMed Bio,l 2000, 45(12): 3833-3846.

[11] JOHNSON D R, KYRIOU J, MORTON E J, et a.l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Clin Radio,l 2001, 56(2): 99-106.

[12] 胡利丰,董文骏,王群利.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304

[13] UNSCERA,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M]. NewYork:United Nations, 1993.

[14] Lason LT, MarxMV, Chan HP.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oc-cupational doses and risks[J]. Radiology, 1993,187:729-733.

[15] Webster EW. EDE for exposure with protective aprons HealthPhys, 1989(56):568-569.

[16] 袁志强,林秀华,刘晓虹.介入放射治疗病人受照剂量水平监测与防护[J].劳动医学,1999,16(4):239-240.

[17] 马奔,陈春林,曾北蓝,等.介入治疗中患者辐射剂量监测[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3):215-216.

[18] 马玉兰,桑军阳,杨泽云,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0,9(1):29.

[19] 保昌,余永就,邓槐树,等.介入放射专用防护装置防护效果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8,16(2):117-119.

[20] 张殷,余荣生,樊亘凤.移动式介入治疗辐射防护装置防护效果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01,10(3):159.

[21] 李萍,孙军,杨东生,等.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6):436.

(收稿日期:2016-06-19)

推荐访问: 医护人员 对策 辐射 防护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