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综述(2000-2018)

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综述(2000-2018)

时间:2022-04-15 08:15:05 浏览次数:

摘要:李渔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小说作家,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21世纪以来涉及李渔戏曲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的主体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李渔戏曲理论的内外部研究,并对新时期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的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作分析。

关键词: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外部研究特点与问题

李渔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小说作家,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有关戏曲的文学本创作、舞台表演以及导演艺术等内容,形成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中。

一、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研究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借助新兴的研究法对李渔戏曲理论进行探讨。在研究著作方面有综合性理论研究的徐保卫《李渔传》(1),有从侧面不同角度对李渔及其戏曲理论作介绍、分析和评述的如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2)、刘奇玉《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与批评》(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4)等多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戏曲理论相关著作。这期间发表涉及李渔戏曲理论研究的论文约300余篇,其中硕博学位论文共132篇。

本文通过对21世纪以来涉及李渔戏曲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李渔戏曲理论自身因素的“内部研究”;二是李渔戏曲理论外在因素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交叉式渗透的“外部研究”。

二、李渔戏曲理论的内部研究

从李渔戏曲理论的内部研究看,李渔戏曲理论对当今戏曲创作、戏曲表演的发展和革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戏曲创作理论

1.“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创作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最丰富,争议也最大,主要集中于对“结构”、“立主脑”两个范畴的理解上,而对两者的不同诠释,直接关系到对李渔戏曲创作理论的确切把握。20世纪研究集中于两者的不同诠释,21世纪则侧重国内外对两者不同阐述和存在问题等研究动态的梳理,分析各家观点分歧的成因和可商榷之处。如宁俊红、孟丽霞的《李渔“立主脑”说与古典戏曲理论观念的变革》一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深层次的探讨,并提出“立主脑”是把作家在创作构思时的“立意”通过与“立意”相契合的“一人一事”贯穿于创作内容,使作品结构整体有序、充满生机的观点。

2.在戏曲语言方面的研究中,21世纪学界除了针对戏曲唱词的理论之外,关注李渔戏曲理论中宾白和科诨也不少。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观众多为平民,文化层次较低,李渔家班创作的戏曲,为让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戏曲创作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呈现世俗化特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集中于对李渔的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的论文增多,但专门论述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的著作较少。

(二)舞台搬演理论

李渔的舞台搬演理论包括导演、表演和教习等内容,其中导演理论大部分收录在《闲情偶寄的》的《演习部》中,在《声容部》中也少量夹杂。

1.导演理论。20世纪专论李渔导演理论且有一定深度的很少,21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重视此理论,出现大量专论论文,研究多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等方面开展系统详尽的论述。如张威的《中国戏曲导演学的里程碑——略论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导演思想》一文从剧本的创编与选择、演员的训练及舞台实践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探讨李渔导演论,并提出李渔导演论比西方早二百余年,为今天的戏曲导演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的观点。

2.表演理论。在李渔舞台搬演理论的研究中,学界提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戏曲的案头创作,而忽视戏曲的表演性和舞台性。但是舞台表演性作为李渔舞台搬演理论中不可或缺部分的表演理论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在葛丽英的《李渔戏曲艺术之舞台表演论刍议》中认为李渔戏曲理论始终以戏曲艺术舞台表演性为观照标准,戏曲创作始终围绕着登场搬演这一核心,而戏曲表演以剧本的创作质量为前提。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看出21世纪李渔戏曲理论内部研究基本延续了前人的研究思路,呈现承上启下,递进式探讨研究的特点。既有对20世纪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又有对留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同时还提出今后研究探索的新方向。

三、李渔戏曲理论的外部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大量以西方的戏剧理论体系为参照,西方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对李渔戏曲理论的外部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李渔生平经历对其戏曲理论形成的影响

21世纪,许多学者从李渔的生平传记、个性心理、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郭英德的《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文中认为李渔提出戏曲剧本写作通俗性、大众化与他的教育背景有关,源自他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形成的文学修养和文学能力。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李渔戏曲理论的影响

学者从社会历史环境这个角度,探讨李渔戏曲理论的成因及决定性因素,如论李渔商业化戏曲创作的理论意义、商业视域下的李渔戏曲理论与创作、李渔商业化治生方式对其戏曲理论的影响等。

(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李渔戏曲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文艺对社会的道德教化作用,以美丑善恶褒贬扬抑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更是成为戏曲创作的显著特征。李渔在这样的文化思想背景中形成的理論,学者研究论述李渔戏曲创作中贯穿劝善惩恶的伦理要义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21世纪,对于李渔戏曲理论的外部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同时采用多视觉的方法和大文化观来系统梳理、综合研究,特别是对一些20世纪研究阶段未涉及领域的探讨。还有各学科间跨学科交叉融合式的新探索的研究。

四、小结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李渔戏曲理论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不但有延续性的深化研究,确保了理论研究的连续性;而且还开辟出新兴研究领域,呈现递进式发展的新特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一是学术论文数量增多,但在立足当下新时期、新形势的理论专著较少;二是较少把李渔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中国戏曲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研究多是脱离当代艺术实践的理论性研究;三是所有的外部研究都是对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拓宽,是充满活力的理论增长点,但是追根我们的落脚点还是应该落到理论文本的本身上。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朝着“更注重文本的当下意义,区别于注重历史意义的历史主义方法”(5)的方向发展。

注释:

徐保卫.李渔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刘奇玉.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与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英]彼得·巴里,杨建国译.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88

参考文献:

[1]魏中林,谢遂联.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J].江海学刊,2001(4).

[2]朱锦华.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0年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宁俊红,孟丽霞.李渔“立主脑”说与古典戏曲理论观念的变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张威.中国戏曲导演学的里程碑——略论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导演思想[J].四川戏剧,2015:62-65.

[5]葛丽英.李渔戏曲艺术之舞台表演论刍议[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4).

[6]郭英德.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J].文学遗产,2010.

推荐访问: 李渔 戏曲 综述 理论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