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从语言的节奏与和谐简析《你别无选择》文学语言的音乐美

从语言的节奏与和谐简析《你别无选择》文学语言的音乐美

时间:2022-03-23 11:47:07 浏览次数:

刘索拉的成名小说《你别无选择》被我国的文艺理论界一直视为一部音乐小说,因为小说从结构到内容都充满着音乐的色彩。但笔者认为,能够促成这种音乐色彩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语言,具有着音乐的节奏与和谐。本文试从语音的节奏与和谐这两个角度去探析《你别无选择》文学语言的音乐美。

《你别无选择》;语音;节奏;和谐

欧根•希穆涅克在《美学与艺术总论》中指出:"所谓文学语言的语音和音乐性质,例如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和谐音等,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就成了思想和语义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中和谐的语音、音调的抑扬、语句的节奏构成

的音乐美可使诗、文、小说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成名作,我国的文艺理论批评界大都将其视为一部堪比《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因为小说从结构到内容都充满着音乐色彩,但所被人忽略的是,能够促成这种音乐色彩形成的关键原因是小说中最基本的语言,走进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随处感受到小说语言中来自语言的节奏美与和谐美。

1.语音的节奏美

节奏一词的涵义较为广泛,一般事物匀整地交替进行都可称为节奏。节奏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对于不同形态的节奏组合,人们通过自已的感觉、知觉、联想获得不同的表情意义。宽广的节奏辽阔壮丽,密集的节奏活跃紧张,规整的节奏庄重平稳,自由的节奏舒展悠长。作家借鉴音乐节奏的这种表意特征,使文学语言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文学语言的节奏可体现在文学作品各句内部由朗读停顿形成节拍,节拍数均匀就可以加强节奏感,一般来讲,中国古典的五字或七字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得到。虽然小说语言不是五言或七言的诗歌,但朗读起来同样存在着强烈的节奏感,如长篇小说《红岩》以报童急促的呼叫声"卖报,卖报!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节奏极强的语言点出了国民党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

这样有节奏的语句在音乐小说《你别无选择》中也屡屡出现,例如:董客突然说了一句:"人生/像/沉沦的/音符▲永远/不知道/底细/与音值▲。"

音符是音乐乐谱表上表示乐音高低和长短的符号,它在谱表上的位置表示音的高低。而音值则是指音振动时所延续的时间的值,振动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音则短。 董客把人生比作沉沦的音符,而永远不知道它的底细与音值,使人不禁联想到了五线谱上的那跳动的"蝌蚪们"所奏出的时而高亢激进时而低沉绵延的旋律,人生的起起伏伏就像五线谱上旋律,在充满着节奏的生活中存有规则而又变幻莫测。整句话恰当、巧妙地描绘出了音乐学院的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表露出的迷茫与无助,给人一种如在哼唱人生这首曲目时所感受到的饱满立体的节奏美感。反复朗读感受更为明显深刻:

情感的浓厚淡漠、昂扬抑郁、疾速徐缓均可诉诸字、词、句、章、形成《你别无选择》文学语言的节奏感与旋律线,从而使我们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倾听到缥渺变幻的人物心灵音乐的全部协奏。

2.语音的和谐美

“和谐” Hamony,在音乐中表示一种表情术语。一般将其标在高∕低音谱号的右下方。表示曲目在演奏时各乐器之间要配合的适当谐和匀称,音调调和。文学语言上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语音上的和谐,听之感到悦耳,读之朗朗上口。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诗文的句与句之间在语音上有回环重复的和谐感,优美动听。

《你别无选择》非诗文乃小说,但文中的语句读起来也十分有回环、和谐的韵律,仿佛在感受协奏曲与奏鸣曲。

那天,孟野在森森的琴房,悠长地哼着一首古老简单的调子▲。森森问孟野:“你感到没感到这里面的力度▲?”孟野把大提琴拿起来,深深地拉动琴弓,这首古老简单的曲调▲骤然变得无比哀伤。森森觉得呼吸都急促了,他拿起小提琴用双弦拉出几个刺耳的和弦▲,又拉出一连串民间打击乐的节奏▲。他想和孟野合力去体验那种原始的生存与神秘。他明显地感到他与孟野有一种共同但又不同的追求。他比孟野更重视力度▲,而孟野比他更深陷于一种原始的悲哀中。

整段文字的句与句之间在语音上有回环重复的和谐感,音乐术语的恰当运用是增添了音乐的美感。“力度”在音乐中表示一种音的强弱程度,在音乐表现中,力度的变化是不可缺少的。各种音乐作品都常利用力度变化获得鲜明的强弱对比。

孟野在哼唱一首古老的曲调时,森森感受到了其中的力度便来咨询孟野,于是两人随即拿出大提琴与小提琴演奏这首曲子,欲求从中找到力度,大提琴的音色浑厚、低沉,小提琴的音色轻扬、圆润。孟野拉出的柔缓、悠长的旋律,显然没有使森森感受到他所想从中挖掘的力度,因此他立刻拉出使小提琴上的音调更强的双弦去寻找,孟野与森森奏出的一缓一快、一抑一扬,两种鲜明的强弱对比的曲调配合起来,恰好奏出了他们想找的力度。而这种力度的获得是为了“合力去体验那种原始的生存与神秘。”两人无论从动作到奏出的旋律都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因此,整段话读来,仿佛在聆听一首低沉悠扬配上简短明快的韵律的协奏曲。可以用以下一节简短的音乐协奏曲来模拟表示:

除此之外,作品中不仅有这样的协奏曲,还存在着这样的奏鸣曲:

“音乐▲--音乐--音乐”

“再喝吧。”

“音乐--音乐--音乐”

“干杯!”

“音乐--音乐--音乐”

三串重度重复的“音乐”犹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快板的奏鸣曲式 :

这个c小调的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有力,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音乐--音乐--音乐”简单的重复,却着实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们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活,为音乐痛苦与愉悦,为音乐自卑与骄傲。因此,当他们在呐喊"音乐"的时仿佛就是在向着冥冥之中叩问着自己的命运,"命运--命运--命运"这种将音乐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结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只有这群有着音乐宿命的人们才能深切的体会,他们其中也包括着作者刘索拉。

她曾经也是音乐学院的一分子。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写这本书就是因为有些感慨--学音乐的感慨--对音乐有一种宿命感,"别无选择"就是一个对音乐的宿命的感觉,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学了五年才知道音乐是这么深的一片海,原来音乐不是你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那种的一首小歌,一首小曲子……因为你不介入音乐里面的结构组织,不知道它的秘密……一旦你进去了,发现了秘密,你反到说不出话来了--它是这么的深奥!……所以音乐不是我们常人知道的那么一点点儿了,它有太多感情了,不是都可以说出来的。" 作者借小说中人物之口将自己包括普天下所有音乐人对音乐的这般特殊却难以名状的情感,用奏鸣曲中激昂的快板来加以表现,他们这种对命运的困惑与期望,是对自己音乐宿命的认定与追寻。看似简单的三串重复却极具音乐力度的和谐美,奏出了年轻的学生们对于自身音乐宿命的复杂心理。

欧根•希穆涅克在《美学与艺术总论》谈到:"文学语言,都是与"谐音",即所谓"音乐的"品质密不可分的。" 《你别无选择》中音乐术语的出现使文学的语言变成了能哼唱出乐音来的和谐的音乐,可见使文学的语言具有了和谐美。

可见,通过语言音乐性的表现力,增强了文学形象的生动性、情态的鲜明性、意境的丰富性,使整部小说充满了音乐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

[2]欧根•希穆涅克.美学与艺术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3]贾方爵.基本乐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文学语言 别无选择 节奏 和谐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