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冯友兰的长寿之道

冯友兰的长寿之道

时间:2022-03-16 08:06:24 浏览次数:

冯友兰(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除了一生致力的“三史六书”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外,其保持长寿的秘诀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发掘和研究.

目前学界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其长寿之道的研究却相对零散片面:前人在研究冯友兰的长寿秘诀时,多从其注重身体锻炼、饮食作息和他的性格特征等来论述,但大都忽略其作为一名哲学家的独具一格的养生之道。

养生,简言之就是保养身体,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健康长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以遵循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性命,保全天性,孝养父母,享尽天年。子思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第十七章)。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些古代典籍中的长寿观与今天所谈的“养生”当然不尽相同,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长寿是养生的结果,养生是长寿的条件。冯友兰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后来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习惯、品性言行也受到中国哲学尤其是古代养生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他自己的长寿之道。

冯友兰作为哲学大师,他不仅具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道思维,同时义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拥有“儒道融合、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加之他一生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他最终形成了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这正是他的长寿秘诀所在。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道思维

冯友兰最信奉“巾庸”二字,形成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巾庸”的人牛信条。

冯友兰在《新世训》一书中,对“中”和“庸”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大多数人误解为“中”即“不彻底”、“模棱两可”、“两面讨好”;“庸”即“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庸俗”。而冯友兰则认为,“中”是“无过不及、恰好、恰到好处”,“既不太过,又非不及”,“庸”是“不易之谓庸”(《新世训》),普通或平常,普通、平常却又非常重要。“中庸”需要合理的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但要真正做到却非常难,正如孔子所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巾庸》第三章)。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庸》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圣人之道高明至极,却不离开百姓日用。冯友兰解释“极高明”时,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有觉解,即人在做一件事时,他不但了解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自觉自己在做这件事。觉解越高,人的境界也越高。对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解释,冯友兰更多的是将其关注点落实到牛活的方方面面。他在《新原道》中将它比作中国传统“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一种境界,“它超越人伦日用,而又在人伦日用之巾”。也就是因为仃这样的一种人生.信条,才使冯友兰看待万事万物总是从容洒脱,闲泰自然,未尝有忿厉之容。 他在《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强调:“哲学的内窬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作川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冯友兰作为忻学家的一种内在修炼,他已经将哲学融人到自己的生命中,并身体力行地实践它。这样的内在素质使他的健康长寿成为可能。

二、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冯友兰在《新世训》巾有一篇《为无为》,他认为道家所讲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应结合起来并去实践,便可以得到一个无所为而有为的人生 他认为的“无为”是“率性而为”、“因势而为”、“顺理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新世训》),冯友兰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哲学思想处处体现着儒道融合、儒道并存的特征 这种“清净无为”的思想也是冯友兰保持良好心态、不计个人得失的重要原因。宗璞回忆说:“父亲一牛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尽量减少麻烦。”(宗璞:《三松堂断忆》)陈来后来回忆:“冯友兰一向最推崇程叫道的《秋月》诗……我想冯先生所以喜欢这首诗,从精神境界来说,是因为他对‘从容’、‘自得’有真受用,他的宽裕温平、和易怡悦,从容自得的气象,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境界、”(范鹏:《道通天地冯友兰》)《秋月》诗是这样写的:“清溪流过碧…头,窄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从巾可见冯友兰对清静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冯友兰也热衷于韩文杜诗,早晨起床后便默默吟诵,他八十多岁仍旧思路清楚、记忆鲜叫,没有一点老人的执拗和怪癖。宗璞回忆说:“从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点,即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这也可能是长寿的原因之一。”(宗璞:《霞落燕园》)这种对得失利害的无欲无求,为人处事的淡然心境,正是在明了哲学道理和人生经验之后的一种升华。可以说,儒家对人生理智、清醒的认识和道家无为、淡然的处事原则,使冯友兰形成了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是冯友兰一以贯之的境界沦冯友兰指出:“自然”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社会和个人”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人”,人和白然之间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人之际”(《三松堂自序》)。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也是他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冯友兰常说:“人与天地参”,在他的心目中,人与天地是等同的。因此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面去牺牲别人的利益,并且把万事都看得很开。

冯友兰追求的天地境界与巾医养生推崇的“形神共养”不谋而合。中医认为,中医养生主_要采用动以养生、静以养神、形神兼养的方法,通过因时养生、环境养生,以及居处环境、起居、饮食、针灸、精神、运动、按摩、药物等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医的诸多养生方法中,“形神共养”是巾医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最终要达到的养生目的。这与冯友兰的毕生理想“大地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论有共通之处。

冯友兰虽然曾留学海外,受西方思想熏陶,但比起同时期的中同哲学家(如傅斯年,梁漱溟等)对中医的排斥否定态度,冯友兰则非常关注巾医中药学,并曾发表多篇相关论义 如《论中曲.医药》、《再论巾西医药》等,他指出:“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中医部分理沦有些欠缺,缺少现代化。他认为研究中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主持,多设研究所,中西医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壮大中医中药学。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冯友兰的生活中落实为坚持不懈的理想追求,美国的老医学专家曾介绍了老年人保健的六条措施,第一条就是生活要有曰的性,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他们认为“PERSON”应分解为:Purpose(目标)、Exercise(锻炼)、Recreation(娱乐)、Sleep(睡眠)、Oxygen(呼吸)、 Nourishment(营养),可见“目标”对于老年人长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整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冯友兰晚年的重要曰标,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自序中写道:“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晚年的冯友兰非但没有停止思考、奋斗,反而更加意气风发、雄心壮志地开始《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近三十万的著作,但凭回忆,不用看书.8个月就完成了”。这样的工作量对于我们如今的青壮年都是比较大的,何况还是身患重病、耄耋之年的冯友兰。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做事的能力,从不因为他是青年、壮年和老年而异。”(《新世训》)他还说:“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也就是这样一种不服老、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完成了哲学巨著的写作,他信奉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旧关心中国哲学的发展,着实让我们倍受感动、心生敬佩。

四、豁达从容的性格特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儒道糅合的清净无为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使冯友兰形成了豁达从容的品性。

要想长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前提。冯友兰作息规律,极少吸烟,不喝酒,不熬夜,吃饭细嚼慢咽并坚持锻炼身体。他从小练武,具有武术功底,并每天坚持做“祛病延年二十式”(由二十节动作组合而成的健身运动,主要通过肢体动作,配以呼吸锻炼,从而增强内脏功能而祛病延年) 作为长寿老人,冯友兰的养生之道也一直是媒体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当别人向他讨教长寿之道时,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出三个字:“不……着……急”。“不着急”看起来只是非常普通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三个字实属不易,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许多文人志士在各种政治风波和批斗中选择轻生时,冯友兰总是保持乐观豁达、从容不迫的心态。他的弟子涂又光后来回忆道:“他挨批挨斗,若无事然,照样吃得,照样睡得。”(涂又光:《超越生死的人》,收入《纪念冯友兰文集》)季羡林在《悼念冯友兰先生》一文中也指出了冯友兰“大度包容”的性格。正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也就是说人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惕,莫贪求无厌。冯友兰87岁高龄拄杖赴美,他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赋予其名誉博士学位时总结到:“我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早年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年义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三松堂全集·诗词楹联集》)孰不知,其早年丧父,后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其夫人也早其先逝,在晚年义遭受巨大的政治灾难。但冯友兰看到的总是好的一面,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一切得失成败,从容淡定,这都与其“不着急”的长寿秘籍相吻合。

冯友兰对自己的长寿是非常有信心的,1983年,他在八十八岁自寿联上写道:“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胸怀四化,寄意三松。”“米寿”即八十八岁, “茶寿”即一百零八岁,由此可见他对自己长寿的自信和期许。冯友兰享寿近百年,他经历了诸多历史,见证了风云变幻,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哲学的发展而努力着,如果他无法拥有95岁的高龄,就无法为后人留下众多恢弘巨著,更无法用行动为自己澄清诸多非议。

当然,作为哲学家,冯友兰的长寿之道似乎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其实不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无不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为人处世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也与儒学、道家学说等密不可分。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更多重视,我们在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时,不仅能受到人生的启迪,同时也能使我们温和宽裕,达到精神的升华。从而使我们面对人生诸多挫折和失败时能淡然处之,不屈不挠,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推荐访问: 长寿 之道 冯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