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美国主流大学校长在大选后公开信话语的身份构建功能分析

美国主流大学校长在大选后公开信话语的身份构建功能分析

时间:2022-03-13 10:13:58 浏览次数:

摘要:大学校长的公开信里的话语能够构建出说话人的特定身份形象和社会地位。及物性系统、排比句、情态副词和前后修饰成分等使得公开信不仅能够向受话人传递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诉求和见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说话者的身份功能。美国一些大学校长发表的公开信话语共同构建了以其为代表的美国精英人士、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强调外交、强调多元化和强调保护主义的身份形象。关键字: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关键词:校长公开信;身份构建功能;及物性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身份构建功能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身份构建功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内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在共时的背景下去分析语篇话语与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从而转向构建说话人的身份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操作。本文旨在从语篇分析的视角下,尝试以大学校长的公开信为语料资源,探讨公开信话语如何构建以美国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人士的身份。

二.群体身份的话语构建

以美国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人士属于群体身份,其可以通过话语或其他符号系统等方式构建、复制、改造和破坏。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利用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群体内的成员资格来构建自己或他人的认同。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后,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校长纷纷发表公开信来表达他们对各自社区成员的安抚之情。宏观的思路是强调美国的多元价值观以及自由表达,并呼吁其各社区全体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倾听、团结一致。这些公开信的产生者通常采取社会认同的话语策略来完成自我形象的身份构建。本文通过分析公开信的话语使用,揭示以美国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人士在构建其群体身份时采取的语策略以及实现手段。

三.公开信话语对美国社会精英人士的身份构建

在大选结束后的几周里,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多位校长向其所在社区的全体成员发表了各自公开信。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公开信话语体现了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身份特征。就思想层面上来讲,其各自向整个内部成员强调了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群体的尊重和包容。本文共收集了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4个大学校长的公开信作为语料目标。在这些语料中,我们对一共62个小句进行定性分析,揭示校长们如何借助词汇、句法等话语手段来成功完成构建自己的身份功能。在特定的语境下,多位校长采用关系过程小句来阐述了大学的目标、宗旨和方向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句式通常是由“is”引导的主位和述位组成,表达某个事物的肯定话否定。在语义上,这种句式属于表征外部事物和内心世界的关系过程,表明两个参与者的识别和归属关系。在杜克大学校长的公开信中,校长Richard Brodhead突出了杜克大学为载体的核心地位。这句话清晰的表达了杜克大学的办学任务和本质内涵这一核心语义。同样的句式结构也出现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的公开信里,校长L. Rafael ReifL用4 个关系过程小句来对MIT做一个大致的概述。其中,在第一个小句中出现了典型的词汇“is”来表明载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而在后面的三个小句中都消失了表示载体的“MIT”和表示关系过程的谓词“is”。但是,这并不能遮挡其为关系过程小句归属关系的句法结构。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整段话语都是在讲光宇麻省理工学院的。

说话者在公开信中也同样大篇幅运用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小句来对受众做出行为上的指导。这种句式结构有效的表达了说话人所要实施或将要实施的行为动作,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目的性。如表一所示,物质过程小句在全部小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這几份公开信中,说话人采用包含着“我”和“我们”的第一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的“大学”来对他人提出要求、希望和命令。在哈佛大学校长的公开信里,校长Drew Faust在开篇小句中的主位“we”点名了本语段的参与者,运用排比的句式结构对其所在的受众成员做出呼吁和要求。同样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公开信里,校长Lee C·Bollinger对高频率副词的使用“personally”、“strongly”来表达发自内心的号召。作为学校的领导人,在多次谈到应对美国大选之后的工作方针时候多次向受众提出建议和要求。表示义务的情态动词“必须”在这些语段中反复出现,使得位于动词表示的行为成为必要。

四.结语

校长们的话语实践在特定的语境下折射着其身份的构建和反应着核心利益观点。对于美国2016年的大选结果,他们虽然不支持当前流行的民粹主义,但也不是仅仅的妥协与无奈。这些公开信的出现恰恰表明了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精英人士通过掌握社会资源和公开话语权,对大众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规,共同构建了其尊重平等、强调多元、保持理性的身份形象。

参考文献:

[1] 郭昭军, 尹美子. 2008. 助动词“要”的模态多义性及其制约因素[J]. 汉语学习, (2): 35-40.

[2] 田海龙, 赵芃. 2012. 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霍永钢(1994—),男,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

推荐访问: 公开信 大选 美国 大学校长 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