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国民素质提高与大学生物安全教育

国民素质提高与大学生物安全教育

时间:2022-03-12 08:12:30 浏览次数:

摘要:生物安全知识与社会安全和健康生活密切相关,新时代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其对生物安全常识的掌握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我国对大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严重不足。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讨论生物安全教育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联,探讨大学生物安全教育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教学总结,提出多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包括邀请相关各领域专家讲座、开展现场学术交流、观看相关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进入课题组、开展职业介绍专题、模拟生物安全国际会议等。文章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为宗旨,进行多样化教学,切实培养大学生兴趣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生物安全教育为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物安全;大学教育;国民素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270-03

一、引言

國民素质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积淀的、一个国家大多数国民所共有的、较为稳定的各种特性与能力的总和(郭文安和陈东升,1997),可以划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大部分。提高国民素质就是要求通过学习、教育与灌输具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属性,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国民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适应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和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内涵也会有相应的变化。21世纪是生物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时代,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大放异彩,不仅为医学、农学、食品和环保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使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指数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为了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大力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就成了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生物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未来的职业范围,大部分是在生物实验室或与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他们与生物安全有着直接的关联,做好他们的生物安全教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就是加强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所在。大学生在学习生物新技术的同时,应该全面了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更好地掌握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的科学知识和管控措施,不仅要了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全面而深刻的积极影响,还要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安全教育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

生物安全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以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防范生物恐怖、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障转基因生物体安全、病原微生物的控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管理以及基因治疗、干细胞、克隆技术等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李郁等,2017)。可见,生物安全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品、健康、医学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必然与国民素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图1示生物安全教育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联。

笔者认为,生物安全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物安全教育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增加对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促进生物安全教育的开展和顺利实施。只有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大环境中普及生物安全教育,大家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意识到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国民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依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只有提高认识,教育工作者才能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先天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这个最终目的。因此,高校积极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防范生物安全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下面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探讨有效的生物安全教育方法,为今后的生物安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三、生物安全教学方法

1.强化对大学本科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在美国,很多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都开设了生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训课程,学生必须获得培训合格证书方可进入实验室。国内很多高校已认识到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虽略有成效,仍存在不少弊端。如生物安全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少数有关专业的教师以及研究生,仅少数高校针对本科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本科生正处于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的过渡阶段,是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若要从根本上杜绝生物安全隐患、提高生物学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从本科生的生物安全教育这一源头抓起(李嫄渊等,2014)。目前,我国开设本科生生物安全教育的有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仅限少数专业,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故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和探索。

2.教学方式多样化。生物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生物安全问题复杂,涉及知识点多,因此教学方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可组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根据生物安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邀请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如病原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药理毒理学、基因工程理论及转基因操作等学科)共同以讲座的方式完成授课(朱昌平和余新炳,2009),而课程负责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的同时让同学们学会主动更新知识,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比如模拟开展现场学术交流,在展示其研究进展和成果时,也体现出他们的生物安全专业素养;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发达地区和其他国家的生物安全状况;开展职业专题介绍,描绘生物安全教育的广阔前景以及与现代生物安全相关的新技术、新成就,让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鼓励同学参与到生物实验室不同的课题组,利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使得整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头脑中时刻保有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李芳芳等,2009);模拟有关的生物安全会议情景,让同学们发言和讨论生物安全热点问题,培养同学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安排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观后感以及进行集中讨论等。采用上述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在传统考试的压力下依然很难。因此,有必要减小考试压力,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减小理论考试在最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真正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下学习。

3.科学制订教学大纲。目前我国尚无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统一教材和完善的教学系统。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应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有效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根据生物技术和信息更新迅速的特點,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步制订与完善不同层面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从学生的考核结果、教师的讲课体会和同行的教学意见等多层面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恰当性和可行性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全面和创新,如: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当切实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上下功夫(童幸生和刘义,2011)。评价标准不应该局限于教学工作量、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评教量化成绩等,不能用那些传统的固定的标准打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显性工作,也应该注重教师的隐性工作,比如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及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以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等虽是基本要求,理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革新、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等也是对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应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方法也不应单一化,比如不一定要到学期末才进行评价,可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结语

生物安全教育与生物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密切相关,了解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既能保护实验者的生命安全,防患于未然,还能提高国民的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将有利于校园生物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但我们也看到,生物安全教育工作量大,可循的教学经验少,教育对象积极性不高,国民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在学校师生中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和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普及教育面、扩大受教育人群,建议将生物安全教育列为所有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大学生必修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进行多样化教学,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文安,陈东升.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18.

[2]李郁,孙裴,刘雪兰,徐前明,李槿年,王桂军,陈芳芳,魏建忠.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9):276-277,279.

[3]童幸生,刘义.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多元化探索[J].教育探索,2011,(7):89-90.

[4]李芳芳,孟繁平,崔逢德,孙昌元,金权鑫,金丹,李英信,李红花.病原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生物安全问题[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928-1930.

[5]李嫄渊,吴淑燕,黄瑞.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5-277,282.

[6]朱昌平,余新炳,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304-306.

推荐访问: 安全教育 提高 生物 国民素质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