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2-03-02 00:05:49 浏览次数:

摘 要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及工作方式等都面临挑战,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开展校本培训,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10-04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Context of Curriculum Reform//Li Jianpeng

Abstrac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many countries. Context of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roles and ways of working and so the challenges facing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o provide a practice are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eachers to carry out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develop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chool-based training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不断发展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让教师与新课改一同成长,在新课改中得到洗礼和升华,得到充实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欧美国家教育界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1]。

1)霍伊尔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佩里认为,就它具有的中性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目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它具有的最积极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2]。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这种复合性的要求。同时,我国教师发展的方向又必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了3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它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广大小中学教师,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

其次,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即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教师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即教师教育一体化,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最后,教师是学习者。在未来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应该要持续学习、持续发展,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是终身学习并训练自己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2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2.1 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传统意义的教师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教师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知识的传授者,只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对“人”的发展。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原有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转向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对此有很好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3]。在新课程中,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研究者、开发者。

2.2 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传统的教师只需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已显然不适应了,因新课程呼唤的是综合型的教师,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教材体系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有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往,教师的任务只是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教师仅扮演课程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而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也意味着将一部分原先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从而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能力和学习、研究、反思能力,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才会发现存在的许多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学习或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对这些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次,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总之,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向“专家型”的教师队伍靠拢。

2.3 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一、被动的形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建构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强合作,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以往,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合作,彼此脱离,教师只在“象牙塔”里传授知识,而这种状况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都是以综合课为主,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合课程的比例大大提高。在这种课程综合化趋势的情况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就尤为必要。课程改革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来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开设以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强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这就决定了教师还应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和协助。只有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进行研究、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3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3.1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舞台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大障碍是教师的素质跟不上。但想一想,如果教师的素质已经远远地超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那么还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实施课程改革吗?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

3.2 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具体而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课程改革从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课程评价,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合作,可以说,教师是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的,并处于核心的位置。只有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课程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循环效应:一方面,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这种课程改革与教师在实践中“同期互动”的发展效应,是解决新课程缺少新型教师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可以预计,新课程将产生一代新教师,一代新教师又将创造出新课程。

4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4.1 鼓励教师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力求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发掘,是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指明了教师的发展道路。斯腾豪斯在反思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从实验主义者的立场看,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课堂和学校的潜在的实际观察者……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应该承认,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

教啥不如教智慧,有啥不如有思想。若想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就应该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使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因为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的成果送上门来,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景性,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许多教学问题。

教师可以从现在起,每天坚持写点儿教育教学心得,把在具体的教学实例中的体会记下来,日积月累并将其提升为理论层次,这样就会成为一串串的“珍珠”,它会为教师的教育生涯指点方向并增添光彩。对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学习、讨论和总结。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带有研究成份的行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和教师的“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课程的保证。

4.2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代社会的教师应是反思型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只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教学就必然缺乏创意且很容易失败”。反思型的教师管理课堂,推进教学活动依靠的是教师自身对教学活动及学生的深思熟虑的理解,其教学决策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光芒,具备传统教师所不具备的内在精神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5]。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问题单,不断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写反思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详细案例,也就是平时的教案;还可以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札记。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表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诉诸笔端,撰写成反思札记,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5],“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能力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应养成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习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3 增强合作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合作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专家学者则有大量最先进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是理论的土壤,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生长和发展,故两者的合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互惠的合作。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通过合作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的真实又全面的情况。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系统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师能保持一种宽容、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需要家长的理解、广泛支持与合作。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教师还应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感悟、思考以多种形式与管理者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从而赢得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会中的一座“象牙塔”,而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愈加密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6]。

教师必须很好地进行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方式的合作,从而使新课改融入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中,并落实在行动上,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实施用集体的智慧及合作的力量打胜新课程的攻坚战。

4.4 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它是通过学校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例如教研组和年级组活动、全校研讨、开展公开教学、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等。学校为教师创建一个有利于自身完善的工作环境,是教师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通过培训,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知识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的,学校必须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并指导本校的各方面工作。

其次,必须建立民主开放管理体制。因为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很重要的,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再次,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由于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绝不是事先“预设”的,它带有情景性和偶然性,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往,教师的角色总是被定位在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其自身在课堂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都是被动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实施的工程师、课程的评价师。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影响很大,尤其使我国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应把握好这次机会,积极地进行教育反思和研究,并善于和别人合作,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0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4]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85-86.

[5]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教育探索,2003(9):102-104.

[6]胡波.合作: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4(7):79-83.

推荐访问: 课程改革 教师 发展 背景下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