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7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7篇

时间:2022-10-22 13:15:03 浏览次数: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内容变动

  1. 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 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 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 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10以内的加减法

  1-5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p60

   p72

   p85

   4.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5. 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3. 6 + 2 =

  9+4=

  9+9=

  2+7=

  9+6=

  9+3=

  9+7=

  3+5=

  10– 6 =

  4+6=

  9–5=

  9+2=

  9+8=

  9–7=

  8–6=

  5. 8 + 8 =

  7– 4= 7+9= 9+4=

  9 + 5= 10 – 4 = 17– 3 =

  6+5= 12+ 3 = 8+3=

  7+7= 7–7= 16– 6 =

  3+5= 6+8=

   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0以内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

  10以内的加减法

   6. 注重知识的渗透。

  渗透填未知加数

  p56

  p63

  p68

   7. 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 数一数  比多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 内容。

  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 的素材。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 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上下、前后

  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 让学生充分地说。

  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左右

  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进行认识

  左右--手

  ↓

  感知身体的左右

  ↓

  以自身为中心

   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1~5的认识  加减法  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5的认识

  基 数 数 的 顺 序 写 数 字

  比 多 少

  序 数

  组 成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含义 1~5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 和区别。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

  特征、建立表象。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连加、连减  加减混合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6~10各数的认识

  6、7 8 、9 数的认识 加减法

  数

  基

  数 的 顺 序

  比 较 大 小

  序 数

  写 数 字

  数 的 组 成

  解决问题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

  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 11~20各数的认识  11~20的加减法 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数 数 数 的 顺 序 比 大 小 数 序 读 写 数 成 组

   11~20的加减法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

  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 认识整时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认识整时。

   概括认识“整时”的 方法。

    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渗透。

  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 渗透一天有

  24小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从不同角度收

  集信息

   体现解决问题

  的步骤

    是“逆向”的用

  加法解决的问题

   用画图的策略分

  析问题

  

  

篇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内容变动

  1. 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 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 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1-5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p60

   p72

   p85

   4.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5. 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3. 6 + 2 = 9+3= 9+7=

  9+4= 3+5= 10– 6 =

  9+9= 4+6= 9–5=

  2+7= 9+2= 9+8=

  9+6= 9 –7 = 8–6=

  5. 8 + 8 = 3+5= 6+8=

  7– 4= 7+9= 9+4=

  9 + 5= 6 + 5 = 10 – 4 = 12+ 3 = 17– 3 = 8 + 3 =

  7+7= 7 –7 = 16– 6 =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0以内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

  10以内的加减法

  11

   6. 注重知识的渗透。

  渗透填未知加数

  p56

  p63 p68

  12

   7. 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13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14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15

   16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17

   ❖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 内容。

  ❖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 的素材。

  18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19

   第二单元 位 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20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上下、前后

  ❖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 让学生充分地说。

  ➢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1

   22

   左右 ❖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进行认识

  左右--手

  ↓

  感知身体的左右

  ↓

  以自身为中心

  23

   ❖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4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 加减法 0的认识和加减法

  2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5的认识

  基 数写比 序组

  的 顺

  数

  多

  数 序字少 数成

  26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含义

  1~5的加减法

  34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 和区别。

  41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 特征、建立表象。

  42

   43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44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6~10各数的认识 6、7 8、9 10

  数的认识 加减法 解决问题

  基数比序写数

  的较 顺大

  数

  的 组

  数序小数字成

  45

   47

   53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 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58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的加减法 解决问题

  59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数 数比序 读组

  的 顺

  大

  写

  数 序小数 数成

  60

   11~20的加减法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65

   66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67

   ➢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 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68

   69

   70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71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认识整时。

  ❖ 概括认识“整时”的 方法。

  72

   ❖ 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渗透。

  ➢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73

   ➢ 渗透一天有 24小时

  74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解决问题

  7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76

   77

   ➢ 从不同角度 收集信息

  ➢ 体现解决问 题的步骤

  78

   ➢ 是“逆向”的用 加法解决的问题

  ➢ 用画图的策略分 析问题

  79

   80

  

篇三: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 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由于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校园,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 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及差异,注意养成教育.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 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习.重点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 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 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 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 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1/7

   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 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 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 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 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 些常见的立体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 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

  (2)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 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 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 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 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 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 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 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 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 46 页的“生活 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

  2/7

   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 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 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 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 6~7 页、第 14~15 页、 第 96~97 页、第 114~116 页等用蝴蝶页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 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 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 望.教材还新编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努力使学生感到 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 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 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 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富裕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 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 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篇四: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㈠教材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空间与图形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第九单元 统计

   实践活动

  –大家来锻炼 –迎新年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情境或 活动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 式的改进

  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可爱的校园:数10以内的数 快乐的家园:认10以内的数 玩具:5以内数的认识

  小猫钓鱼:0的认识 文具:6~10数的认识 机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 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

   把读数、写数与数数活动紧密结合。

   重视培养学生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的认识包括哪些?

   数数(口手一致)  认数(注意形相近的数字,如6和0;6和9)  写数(笔顺正确,姿势端正,整齐匀称)  数的大小顺序(顺数,倒数)  渗透基数和序数(数量,次序)

   1. 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2 间教室

  1头大象

  到校园里走一 走,说一说有 什么、有多少。

   让每个学生充分说一 说情境图中的信息。

   在说的过程中要指导 观察的方法并引导学 生能用数描述信息。

   2.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认识数的意义

  1个萝卜,1筐萝卜

   说一说图上 的信息

   引导学生能 用数说一说 生活中的实 物数量

   数还可以表示顺序或代号

  衣服上的数  既可以说是表示

  小运动员之间的 顺序  也可以说是小运 动员的一个代号 (它代表某个人)

   3.在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中,认识1-5

   数数、读数、写 数相结合,是本 节课的特点

   数的书写应与实 物和图像结合起 来

   渗透序数的概念

    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  要求写字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字体整齐、匀称

   渗透基数与序数

   4.在情境的变化中,认识“0”的意义

   指导学生利用 情境图说故事

   帮助学生理解 “没有”用“0” 来表示

   帮助学生拓展 对“0”的认识

   丰富“0”的含义

   0不仅可以表 示“没有”, 也可以表示 “起点”与 “基准”的含 义。

   第二单元 比较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轻重:比轻重 机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 比较

  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 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有几枝铅笔:5以内数的加法 有几辆车:渗透加法的交换律 摘果子:5以内数的减法 小猫吃鱼:得数是0的减法 猜数游戏:6、7的加减法 跳绳:8、9的加减法 可爱的企鹅:应用 分苹果:10的加减 操场上:比多比少的应用 乘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机动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捆小棒:

  20以内数的认识 搭积木: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买铅笔:十几减9、8的减法

  飞行表演:十几减7~2的减法 美丽的田园:综合应用 机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  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

  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 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认识加法的含义

   通过操作活动让 学生体会生活中 把不同数量的物 品“合在一起” 实际上是在“做 加法”。

   把操作活动抽象 成加法算式。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 通过情境图或实 际操作,使学生 体会到生活中从 总数里去掉一部 分实际上是在 “做减法”。

   把操作过程抽象 成减法算式。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 通过“摆一摆”, 让学生掌握了加法 计算的方法.

   “做一做”让学生 理解划去四个圈就 是取走4个。掌握 减法的计算方法, 另外两小题都是相 对开放题目,每题 都有几种填法.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 富有童趣情境  教师根据这个题

  材,可结合本班的 实际情况,创造性 地组织学生开展 游戏活动,使学生 在有趣的情境中 进行练习.

   在活动中,练习6与7的分与合。

   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 结合图意让学生说出 从图中发现的加法问 题。

   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 符合图意,都应予以 肯定。

   6-2=4 2+4=6 6-4=2

   如果学生用加法 解决问题,应指 导学生说明自己 的想法,并在答 案下面做出统一 的标记。

   5.提倡算法多样化

   根据生活情境提出 数学问题并列出算 式。

   放手让学生探索如 何进行加法计算。

   组织交流不同的算 法,培养学生倾听、 反思等良好习惯。

   从中选择适合自己 的方法。

    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 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 放手让学生探索如何 进行减法计算。

   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 培养学生倾听、反思 等良好习惯。

   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 方法。

   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 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 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 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只要思路清 晰也应予肯定。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尊重之间的关 系。但是不应要求所有学生列出类似的算式。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本单元的内容 认识几时,几时半 快到几时,几时刚过

  后续相关的内容 时、分、秒(二上) 年、月、日(三上)

   教学内容

  小明的一天:整点、半 点的认识 小芳的上午:认识几时 刚过、快到几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前后 上下 左右 机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 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初步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 引出左右。

   通过实际 操作,加强左 右的体验。

   以上楼梯的小朋友为准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本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体、球

  后续相关内容 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圆(一下)

   教学内容

  物体分类: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球 你说我摆:综合练习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对图形的认识遵循:立体—平面—立体 的顺序。

  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教学内容 整理房间 整理书包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 分类

  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体会分类思想。

   第九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最喜欢的水果:象形统 计图的认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 统计

  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通过提供的情境使学 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 程。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统 计图回答提出的数学问

  题。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篇五: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 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 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 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 需要老师持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

  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 的理解和加减法、理解 物体和图形、分类、6-----10 的理解和加减法、11-----20 的理解、理 解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 我们的校园。本册教材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 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 以 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 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对应的减法是小 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 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 步理解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协 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体会数存有

   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水平情 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 10 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 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 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 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 1—5 的理解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 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理解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 从形状这个角度使学生初步理解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 征,建立空间观点。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水平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 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 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 6—10 的理解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理解 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 6 —10 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能够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理解为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 点: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 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理解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 时,初步理解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 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退位减法和 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

   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 含义,又能够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

  掌握一种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 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 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 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 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与 20 以内数的组成,能 认、读、写 0-20 各数。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 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 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5.理解符号“>”、“<”、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 20 以内数的大小。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 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实行拼图。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 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实行比较和分类。8.初步理 解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 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 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 0-20 各数,感受 0~20 各数的意义,能 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 20 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2.能按一定 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 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 10 以内的数的组 成、分解,想 10 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计 算中的应用问题。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 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6.能用对 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7.能根据事 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8.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 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 识。

  

篇六: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 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 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 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 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 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 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 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 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 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 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穿 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 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 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 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 介绍用算筹表 示数的方法,p72 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 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 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 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 凑十的、p80 第 3 题是 10 加几的、p71、p72 第 6 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 6-10 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 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 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 通过画一画帮助学 生填出未知加数、p68 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 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 和线索。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 1-10 的各种事物,每 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 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 1~10 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 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 1~10 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 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 1~10 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 “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 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 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 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 关系。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 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 (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 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 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 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 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 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②再通过“做一做”第 1 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 1 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 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 7 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 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 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 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 的认识和加减法、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 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

  习习惯的培养。

  ⑥数的组成。

  6 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 6 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 填出 6 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 6 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6 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 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 3 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看到 1 组想到另 1 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 5 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 7 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8、9 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 8 和 9 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 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 6、7 的组成略高一些。

  10 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 10 要向进一,所以 10 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 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 10 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 10 的另外 4 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 10 的组成 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具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经常有老师问一图到底该列几个算式?比如◎◎◎ ◎◎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

   的图,有虚线。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到底什么情况 下列减法算式?教师觉得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如:○○○○| ●●●。学生列出 4-3=1。学 生的算式也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不再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 图四式”,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 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注 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 6、7 和 8、9 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 题的一般步骤。

  ①6、7 解决问题 ◇图画呈现问题。

  在 6、7 这部分,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在 6、7 这里,主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 表示信息和问题,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 们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这里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习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格式不 必作过多要求,这里包括本册,都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②8、9 解决问题 ◇用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在前面 的基础上采取用简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看图提 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 进行解答,以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 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 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 各数的认识;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 建议 (1)11-20 各数的认识 11-20 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 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 1 教学 11-20 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

  例 2 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 3 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 以内是 1 个 1 个地数,11-20 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 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 是 2 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 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 11~20 各数。

  教材在认识 11-20 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 11~20 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 11 中两 个 1 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 2 个 2 个、5 个 5 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 数方法)。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 4 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 11~ 20 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 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

   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 “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 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 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 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 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 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 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 6 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 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 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们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 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还会对看不见、 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 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 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 24 小时。

  P85 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 9 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 天有两个 9 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 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 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通过小精 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 加几:例 2 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算。例 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 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

  5、4、 3、2 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 5 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例 6 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 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篇七: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内容变动

  1. 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 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 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 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1-5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p60

   p72

   p85

   4.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5. 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3. 6 + 2 = 9+3= 9+7=

  9+4= 3+5= 10– 6 =

  9+9= 4+6= 9–5=

  2+7= 9+2= 9+8=

  9+6= 9–7= 8–6=

  5. 8 + 8 = 3+5= 6+8=

  7– 4= 7+9= 9+4=

  9 + 5= 6 + 5 = 10 – 4 = 12+ 3 = 17– 3 = 8 + 3 =

  7+7= 7–7= 16– 6 =

   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0以内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

  10以内的加减法

  11

   6. 注重知识的渗透。

  渗透填未知加数

  p56

  p63 p68

  12

   7. 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13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 数一数  比多少

  14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15

   16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17

   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 内容。

  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 的素材。

  18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19

   第二单元 位 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20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上下、前后

  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 让学生充分地说。

  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1

   22

   左右 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进行认识

  左右--手

  ↓

  感知身体的左右

  ↓

  以自身为中心

  23

   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4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1~5的认识  加减法  0的认识和加减法

  2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5的认识

  基 数写比 序组

  的 顺

  数

  多

  数 序字少 数成

  26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含义

  1~5的加减法

  34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 和区别。

  41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 特征、建立表象。

  42

   43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连加、连减  加减混合

  44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6~10各数的认识 6、7 8、9 10

  数的认识 加减法

  解决问题

  基数比序写数

  的较 顺大

  数

  的 组

  数序小数字成

  45

   47

   53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 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58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 11~20各数的认识  11~20的加减法  解决问题

  59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数 数比序 读组

  的 顺

  大

  写

  数 序小数 数成

  60

   11~20的加减法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65

   66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67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 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68

   69

   70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 认识整时

  71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认识整时。

   概括认识“整时”的 方法。

  72

    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渗透。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73

   渗透一天有 24小时

  74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解决问题

  7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76

   77

    从不同角度收 集信息

   体现解决问题 的步骤

  78

    是“逆向”的用 加法解决的问题

   用画图的策略分 析问题

  79

   80

  

推荐访问: 上册 小学数学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