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旅游概念界定与旅游学科框架构建的一个新视角

旅游概念界定与旅游学科框架构建的一个新视角

时间:2022-05-20 11:45:04 浏览次数:

zoޛ)j馟i?tntӭ׭8N:工作带来较多的不便和不适。本文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对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尝试构建旅游学科的新框架,以期对该问题有所助益。

1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质疑

作为一个绕不开的核心概念,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旅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其中,国内学者张凌云[2-3]、谢彦君[4]和曹诗图[5]等对该问题关注较多,既做了文献述评,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修正。同时,王玉海、徐菊凤、王欣,邹统钎、吴小天、王中华、宁泽群等学者也做了论述[1,6-10]。这些成果均发表在《旅游学刊》等权威期刊,向读者呈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从当前数十种旅游的概念或定义中可以看出,学界的探讨和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性和操作性定义、官方和非官方定义之间的关系;二是旅游是人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引发的现象和关系总和;三是旅游的本质规定性。针对第一点,谢彦君认为用技术性定义代替学术性定义有功利和泛化倾向[11],徐菊凤也指出官方定义目前是一家之言,确实无法用于认识旅游的本质,也无代替作用[6]。第二点中,“现象总和论”开始逐渐小众,旅游是人(旅游者)的活动的观点已成主流。与第一点、第二点的渐进清晰相比,第三点的探讨仍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如张凌云从两个层面对旅游进行了定义:第一个层面上,“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第二个层面上,“旅游是由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2]。王玉海对此进行了评析并提出“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1]。此后,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4]。徐菊凤认为旅游的本质由余暇、异地、休闲体验三者共同决定,缺一不可[6]。曹诗图认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5]。细看前述定义,也能找到一些近义或相同的字眼,如闲暇(余暇)、异地(非惯常环境)以及体验等。这一方面说明经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持续的理论思辨,学者们关于该问题的某些方面渐趋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定性词语的选择组织及其内涵和外延仍需进一步斟酌。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科学定义应该用全称判断表述方式,即“XX是XX”[6]。汉语思维却长于“A犹如B”的联想,短于“A是B”的逻辑判断[12]。

此前,王玉海、徐菊凤、曹诗图等进行过接力式的前向商榷并立新论。曹诗图继续了徐菊凤关于谢彦君“追求愉悦”观点的拓展,认为愉悦不能狭义理解,凄美、壮烈美、悲剧性等也是一种“愉悦”,赞同“旅游是人(旅游者)的行为或活动”,对旅游是“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进行了有力辩驳,指出闲暇时间(余暇)与休闲体验的语义重叠,因为闲暇时间的体验就是休闲体验,提出旅游的定义应抓住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些努力让读者意识到:人们开展旅游活动,追求的应该是生命的存在感,即生命的张力(经历的丰富、感情的丰厚和内心的丰满)。但也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表现为三个地方的模糊:其一,旅游目的列举不完全。仅仅列举了“消遣、审美、求知”等主要目的。一般来说,进行概念界定时,语义是明确完备的,而简单列举只是阐释性的。其二,非惯常环境的范围不明确。“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假如是一个高考毕业生第一天进入大学,大学校园即是他以前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他安顿后利用时间在大学进行自由的探访,这是旅游吗?显然不是。因为大学校园日后会成为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其三,“身心自由的体验”。作者以开宗明义的方式提出旅游的本质是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仍是兜圈子。旅游是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闲暇时间里的体验,必定是身心自由的。如果身或心哪一样不自由,必然不是闲暇时间。另外,作者并没有对体验进行阐明,体验可以是进行的,也可以是获得的。“进行体验”比“获得体验”更客观和可靠[6]。

2新的思考路径

关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仍留有极大的讨论空间。笔者拟从一个新的路径进行探讨。在此之前,需要对立论的关键点展开陈述或补充:

第一,闲暇(余暇)。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旅游学教材将闲暇时间定义为可随意支配时间或自由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不得不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13]。该书介绍了闲暇时间的算术:闲暇时间=人生时间-(①+②+③+④)(①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②必需的附加工作时间,③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④必需的社交活动时间),且认为人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并且连续集中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根据该书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是人生闲暇时间的总量。笔者认为,不论是一般的在职人员,还是其他的人群如离退休老人、学生、家庭主妇等,受限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其闲暇时间均表现为间隔的、长短有异的片段时间。一方面,闲暇时间片段可以合理有限延展或突然出现,如工作意外的高效率而盈余出时间;另一方面,闲暇时间片段也会因为一些因素缩小再分或突然消失。此外,一个人在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不同的人在同一生命周期阶段拥有的闲暇时间存在差异,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的闲暇时间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闲暇时间的组合情况不尽相同,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闲暇时间利用节奏和模式。

推荐访问: 旅游 界定 学科 框架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