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校园传统文化课程有序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校园传统文化课程有序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5-14 08:10:06 浏览次数:

幼儿园到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虽渐受重视,但其系统性还不够完善,急需进一步加强。只有建构起传统文化课程合理的、有序的链条,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

基于上述認识,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学前到大学几个阶段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显示,传统文化融入了小、中学阶段语文、历史、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对小、中学生起到了渗透浸染的作用。一些学校还自主开发了一些以学习经典为主的校本课程。普通高校开设国学通识课程越来越普遍,大学中只有少之又少的国学院开设了较为完备的专修课程,一般大学的文学院传统文化专修课程还不够完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内容、教法、效果等建设现状做了客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校园构建有序的传统文化课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设置各阶段传统文化课程的理论依据

要解决校园传统文化课程有序化问题,建立国家级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该是最有力度的解决办法,但这一期待还未成真。在目前情况下,“校本课程有利于综合系统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充实经典内容。

从学前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3—13岁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因此学前幼儿到小学毕业,读诵经典应重在记忆,同时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13—18岁学生到了中学阶段,理解能力渐强,学习经典可以加大领悟运用。18岁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习经典可以深入研究。

1.学前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小孩对国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中汲取优良品德,以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初步形成讲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资料显示,3—6岁是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计算能力、书面语言、音乐才能的关键期,正是培养孩子国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前传统文化课程建议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和礼仪、音乐、射御(体育)、书法、数学、绘画等课程。这也是借鉴古法,“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 启蒙课程建议学习《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启蒙经典。“这些都是韵文,句子短小整齐,读起来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好记易背,是很好的识字教材。”另外《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对儿童养成良好品德、生活习惯十分有益;《孝经》能加强孩子的孝道意识,打牢幼儿做人的根基。学前儿童学习经典建议以读诵为主,内容可浅近理解。

2.小学阶段。到了小学阶段,经典学习除了读诵和浅近理解以外,应注重知行合一的课程实践。小学课程读本建议为《弟子规》《三字经》《大学》,分低、中、高三个阶段,每周至少1课时。重读《弟子规》,重在力行,可以稳固孩子孝悌、诚信、仁爱、待人有礼等做人的基本品德,养成严谨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读《三字经》,小学生可以学习到古代文化的很多方面,如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文化常识、儒家经典的学习顺序、中国历史、学子故事等;《大学》作为孔老夫子的遗教,是初学入德之门。“大学一定是建立在小学的基础上,小学圆满成功,就可以提升入大学,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道理,提高智慧,从而真正圆满圣贤之道。”当代学者钟茂森博士明确指出:“《大学》修学的下手处,就是在生活中切实落实《弟子规》。”《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揭示了弟子修学的次第。懂得了八目,再去读《四书》其他经典,才能更易理解经典所讲修学的角度。宋代的大儒朱熹认为《四书》应该先学《大学》,原因就在于此。

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的重要时期,开发《趣说汉字》课程,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汉字历史由来、懂得构字原理、感受汉字的魅力。

3.中学阶段。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台湾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台湾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主要是诵读与积累,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规定’的篇目,以‘孔子之为人’‘论学’‘论仁’等方式分类编辑,由浅入深地开展诵读教学。”

大陆中学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议与小学衔接,引导学生读诵《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对重点主题内容初步理解。“小学终,至四书”,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为主,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中心。《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对学生懂得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政之道十分有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中庸”是永恒恪守中道之意,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学习《中庸》,可以启发学生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走极端,处于常道。

《诗经》具有教化的作用,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中学生读诵《诗经》,可以同时感知古诗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此外学习《史记》选读篇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加强人文精神。

中学阶段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开设“四书”、《诗经》等经典的主题研讨课程;可以开设《弟子规》新传、诗词创作等创造性课程;还可以开设古乐演奏、围棋、书法、京剧表演、茶艺、插花等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可以因材施教,为学生多元化学习开拓渠道,不唯高考马首是瞻。

4.大学阶段。到了大学阶段,在培养目标方面我们赞同郭齐勇教授的观点,“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博而且雅),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学训练,走上社会,后劲与潜力较大,可适应面较宽。”在大学传播传统文化,除了要重视通识课程普及国学知识的作用以外,更要重视中文系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因为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課程明显增加,而国学师资力量却明显不足。课程建设可遵循传统,以儒道经典为主。大学生可以更深更广地研读经典,结出理论创新的果实。

二、设置各阶段传统文化课程的具体构想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们对学前至大学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现。(如表1)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经典,会有不同阶段的收获。学前读诵经典,收获是能够熟读经典、识字达到四千字以上;小学阶段读诵经典,收获是加强了背诵并初步理解;中学生读诵经典,收获是对经典的专题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大学生学习经典,收获是在各家阐释的比较中获得自己对经典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构建校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可增强教育效果;处理好国学经典课程与现行课程体系的关系。在继续加强语文、思想品德等传统文化渗透性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教育者也应重视给学生创造系统性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要加强校园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就必须打造一支学前至大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总之,在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遵从“从易到难”“温故而知新”的规律。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方兴未艾,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一山.用传统文化课程渗透浸染[J].新课程研究,2014(11).

[2]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EB/OL].上海学前教育网:/Age06public.

[3]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4]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 钟茂森.细讲大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6]张浩逊.伴随孩子成长的启蒙经典(三字经)[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7]郭齐勇.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J].读书,2006(4).

推荐访问: 传统文化 有序 思考 课程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