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神入历史与历史现场

神入历史与历史现场

时间:2022-05-13 16:20:15 浏览次数: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都开始重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历史。这本来是很积极的一个现象,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在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还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正如赵亚夫先生所强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包含学习方式,教是为了学,那么创设历史情境就不仅仅是教师更好教的工具,更是学生更好学的工具。

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营造历史氛围,引导学生的联想推理和亲临历史现场的体验。而学生进入历史现场的目的就是力图让他们更好地神入历史,进而更好地准确观察与理解历史,最终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神入”一词首先风行于西方历史教育界,台湾张元先生对此做了可贵的探索,给我们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很好的借鉴。神入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置身于当时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学会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呢?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涉及一个对历史原本和年代的正确认识。要想进行神入,学生必须对那个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第二,历史神入依赖一个对历史证据的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以确立一个对过去行为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历史神入涉及一个对过去所做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学历史的学生享受事后认识的乐趣,即喜欢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必须知晓行为的后果,并能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四,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为了有效地神入,学生必须了解过去的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力。

第五,历史神入要求学生对人类在历史上的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学生必须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按照一种科学的程序,没有适合于过去人类行为的绝对规则。不同的人,即使给予非常相似的环境,也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学生提出主要议题之前,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每个班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呢?有学者认为它的基本路径是:尽可能掌握多方面材料,将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解读。[1]

现以中国近代历史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为例。我们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不必先盖棺定论,先给他做一个道德判断——清朝名臣或卖国贼,而是把人物放入“历史现场”中。比如可以借李鸿章的幕僚周馥之口来反映李氏在政局与官场上的权衡,“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此正表明李氏官场心机之复杂,明哲保身乃生存之道,而他的朋友吴汝纶回忆:“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然后解读李鸿章的心路历程:“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能负其责?”[2]

至此,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历程的体会就更为直观与深刻。

其实所谓神入历史就是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现场”中,依据扎实的细节史料,“推演”出历史人物的行为或者历史事件的演进,表明在当时的境况里,历史人物实为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抑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历史事件发展脉络中的因果关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那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被这些细节的碎片“逼”到艰险狭窄的“峡谷”中,于是,这个人物在历史尘埃上的“印迹”就出来了,这个历史事件也在历史长河中奔腾出一朵浪花。

参考文献:

[1]史平.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以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8(6)

[2]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三联书店,2006

(责编 庞丹丹)

推荐访问: 历史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