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时间:2022-05-13 12:30:08 浏览次数:

摘  要: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古老覆盖面最大的剧种,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开始下滑, 落入低迷状态。本文通过梳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特色化发展的可能路径。秦腔艺术的发展受限于流行文化的冲击、观众的流失与剧本的创作乏力,希望宁夏秦腔艺术通过剧本情节生活化,剧目演绎地方化,实现其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秦腔;宁夏;特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秦腔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我们也要正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一、秦腔艺术的发展障碍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认识、情感、心态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某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不再适应今天的现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秦腔面临者许多发展困境。

(一)流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秦腔是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表演形式,蕴涵着社会历史的内容,负载着丰厚的精神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曾经给予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然而随着群众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使人们以娱乐为主的的时尚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生活。在新文化的潮流中,中国的传统的音乐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生存都成为一大问题。这一西部最大的,倍受百姓推崇的并且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在新文化的潮流中遭遇到异常的寂寥、冷落,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作品《秦腔》中描绘的人民痴迷秦腔的景象恐怕已经看不到,现在在秦川大地上虽然仍有一部分的自由团体形式的戏班,但是干的几乎全是为农村、婚嫁、丧葬、竣工、开业等等之类的助兴性质的事情。

(二)农村观众与青年观众流失严重。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观众群对于戏曲生存、发展、兴盛的重要性。如元杂剧的兴盛,除了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观众群的形成。元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便从政策上对杂剧给予支持。市民阶层喜欢看戏,便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由皇室贵族与市民阶层组成的核心观众群,促进了元杂剧的迅速繁荣。20 世纪30 年代,梅兰芳等京剧名家红遍大江南北,并不是一句夸饰的话,据报道,梅兰芳在江苏南通更俗剧场演出,出现了“千车争听,万巷洞空”的局面。“千车争听”是指许多没有买到票的观众,因为下着雨,便坐在黄包车上通过喇叭听。反之,观众群的流失也会导致剧种发展低靡甚至消亡,如兴盛于明清两朝的昆曲,在咸丰、同治年间,遭到了秦腔等地方戏的冲击,北京观众“所好唯秦声、罗、弋”,出现了“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尴尬场景。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秦腔艺术的受众面收到严重影响。观众的流失,严重的制约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三)高质量剧目创作乏力。纵观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戏曲的兴盛期都伴随着一批优秀戏曲作家的辛勤耕耘。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时代气息,反映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如元杂剧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康进之的创作。明清传奇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又一次大发展,倘若没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梁辰鱼的《浣纱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不要说明清传奇的舞台光彩不再,就是当今的戏曲舞台也会逊色不少。剧本是一剧之本, 没有好的剧本, 秦腔的振兴也只是纸上谈兵。秦腔曾经拥有范紫东、马健翎、黄俊耀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家队伍, 他们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稿酬过低影响了当代剧作家的创作情绪, 致使秦腔出现了剧本荒, 各级演出团体即使想演新戏, 也难以寻觅新的剧本。总之,纵观历史上戏剧的辉煌时期,无不有一批优秀的文人在幕后进行着呕心沥血的创作,高质量剧本的创作乏力限制着秦腔艺术的发展

二、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经过了长时期的孕育、培养、发展, 秦腔终于成为宁夏地区的首要地方剧种。地方剧种的形成是由地方语音和曲调决定的。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走“特色化”道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剧本情节生活化。即编写发生在当地,百姓熟悉、关心的秦腔故事。譬如,民国时期曾经轰动一时的宁夏秦腔剧目《玉凤簪》,剧情便取自清代发生于宁夏府城银川的一桩人命案。《玉凤簪》, 又名《十四王访宁夏》, 亦名《王琏哭五更》。剧本是光盛班(秦腔班社, 也称“葫芦班”)根据清代发生在宁夏府城(银川)的一起真实案例, 于1925年编写而成。譬如说由主要创作的广播剧《的哥哈嘻嘻》,以百姓熟悉、关心的事情为素材,通过艺术的编创,成为了宁夏百姓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

秦腔,尤其是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秦腔发展,应该意识到农民看戏并非为了学习什么,只是娱乐而已。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即用翔实的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之初就具有滑稽、调笑功能。之后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剧本都有悲喜互藏,以乐衬哀的特点。宁夏秦腔完全可以利用西海固文学的优势,在剧本创作上做得更好。

(二)剧目演绎地方化。即在演唱风格上,尝试与宁夏百姓熟悉的艺术形式、方言相结合。如《玉凤簪》, 板式唱腔均为秦腔, 剧中丑、末等一干角色念白、唱词却操地道的银川话。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团推出的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笔者认为就是秦腔与宁夏“花儿”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花儿”是宁夏人的歌声,更是宁夏人的心声,是宁夏人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独有的样式,积淀着宁夏人世世代代的心灵和情怀。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而秦腔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期,广大秦腔艺术工作者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内容上多反映现代生活情趣,传递新时代的气息,促进新时期秦腔繁荣发展。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西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相信悠久的秦腔一定会又一次焕发青春,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李继高,朱耀儒.秦腔出路探微——兼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群众文化[J].渭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7)

[2]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9)

[3]程军.浅谈秦腔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1年,(6)Power by YOZOSOFT

推荐访问: 秦腔 宁夏 浅谈 特色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