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特征及对城市住宅的要求

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特征及对城市住宅的要求

时间:2022-05-10 11:25:04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居民居住的多样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带来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所形成的单一性、集合性的住宅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阻碍。文章讨论了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的新要求,认为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能留给城市居民住宅改进发展的弹性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对住宅功能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居民 居住行为 住宅要求 城市住宅 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2-0081-03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使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家庭结构、生活思想观念、居住行为等多方面。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宅已经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下的福利分房向市场经济导向下的住宅商品化的转变,加之城市居民家庭结构的多样性,居民职业特征的差异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日趋丰富等因素的影响,使城市居民的实际居住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城市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今城市居民居住的多样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我国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所形成的单一性、集合性的住宅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阻碍。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特征对城市住宅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人类居住需求的层次性分析

“需求(requirement)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它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而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原因”。丹麦心理学家英格丽特·格尔(Ingrid Gehl)在《生存环境》中将人的生存需求分为三个部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在居住方面则可归纳成五个方面的需求,即居住的生理需求、领域性需求、私密性需求、邻里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们通常是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将产生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墨子》所记载:“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当住宅满足了人类最初挡风遮雨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类开始希望有自己的住宅领地。当人类有了自己的住宅后,就会产生居住私密性需求,希望有一个能够独处的空间。随着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类将产生与家庭成员、邻里、亲朋好友交往的需求,将在住宅内留出一定的交往空间,如客厅就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产物,住宅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交往空间成为人们对住宅的重点要求。在交往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的居住需求会进一步提升,不仅有对住宅的物质追求,更有对住宅的心理需求。人类居住需求的层次性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参照标准。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需求也随之变化,需求的层次性也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正在从数量向质量逐步转变,城市住宅正逐步从满足居住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转变为功能分区明确完整。这种变化趋势正是人类居住需求规律的外在表现,如渴望增加住宅面积,完善户型;注重住宅室外环境和景观特色;日益重视住宅安全防范,环境保护等。因此,了解人们现阶段居住需求层次,才能更人性化地设计出空间多样化的可持续性居住空间。

二、城市居民的异质性及居住行为主要特征

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居住需求的多样性。分析城市居民的异质性及居住行为特征。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一)城市居民的异质性

城市作为庞大而又密集的人类聚落,可谓是多种文化模式、观念、社会分工、职业以及不同生活习惯的大容器。现代城市一方面通过其广泛存在的差别把不同的人们凝聚和包容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社会不断分层,将城市居民分成若干个类型,因此城市居民的构成存在很大异质性。所谓异质,也就是差别,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群聚集于城市,形成了城市居民的异质性。城市居民虽然具有主流的大众生活方式,但对于这种主流生活方式的受控性却非常低,城市居民的自由程度以及生活的选择性则非常高。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加速以及各种制度的变革,使得城市居民出现多种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城市居民异质性的表现。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阶层的分化会产生社会隔离,表现在居住空间选择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因此,居住行为主体的异质性将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特征,并将反映在居住的组织形态与空间形态上。

(二)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主要特征

城市居民多样的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家庭中的各种活动行为,形成不同的居住行为特征,在城市居民居住的组织形态与空间形态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城市居民往往每天要从事各种活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非常快,而且大部分都是经过精确安排的,因此城市居民养成了守时惜时的习惯。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城市居民会采用“复合”利用时间的方式,即同一个时间做几件事。因此,城市居民在居住过程中更希望住宅能够有更便利的空间组织。

2.适应差异性的生活方式

由于城市工作职业的多样性,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这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多种选择。城市居民在生活过程中具备理性化的生活行为,能够在丰富的活动方式当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选择这种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也将要求差异化的居住空间。城市居民无论在职业结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居民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这将要求城市住宅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城市居民生活中差异性,适应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差异化要求。

3.适应有限介入的隔离习惯

我们还能明显发现,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有限介入和事本主义。城市的人口多且构成复杂,城市居民每天会接触到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在这样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城市居民逐步形成了一种隔离习惯。大多数城市居民会在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显示出有限介入的特征,即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只是关注对方在某方面跟自己相关的特定关系与行为,采取事本主义的方式。如人们在请家政服务时,往往只关注他能否满足自身需要服务的有限期望,至于他的家庭,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等都与自身无关。关于城市居民这种事本主义,美国社会学家沃斯说过:城市人在想到别人时,不是想他是谁,而是想他是干什么的。城市居民的这种有限介入的隔离习惯,也将反映在他们对居住空间的个性化要求中。

4.适应信息化的生活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并逐步向一场全方

位的社会变革演进。信息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忽略。家庭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居家购物等,都是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行为,由此引发依赖网络信息、淡化人情交流的生活习惯,必将对城市居住空间产生影响。

三、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的要求

住宅是为人服务的,任何时期的住宅其首要功能都是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与其社会需要是相一致的,生活水平提高让人们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开始由基本型生活向舒适型生活转变。现今城市居民在社会阶层归属、年龄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等方面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居住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发生转变。同时,每个人生活成长以及受教育的背景都是有所不同的,组织起来的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因此,现代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城市居民家庭结构变化对住宅的新要求

城市家庭成员的构成日趋简单化,两口之家或三口之家成为主体,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已经很少存在,城市居民家庭内的居住行为已变得比传统大家庭简单。同时,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原本在家里完成的事情,如就餐、会客等都开始逐步向社会公共场所迁移,住宅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自己的独立空间。城市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的演变,将带来对城市住宅的差异化的需要。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城市住宅设计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需要多样化的住宅空间来表达,并容纳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二)城市居民的职业分化及特点对住宅的新要求

城市居民的职业种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多,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从事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有着不同的居住行为,特别是我国采用五天工作制代替六天工作制,让城市居民在家的时间变长,越来越多的人把紧急的工作事物带到家里处理,甚至于出现了新兴的SOHO族。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对住宅空间划分的要求也会不同要求,如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一般都需要在住宅内设计独立的书房或工作空间,以便于能在家中进行研究和学习。对于居家办公的SOHO一族,对住宅内的工作空间要求会更高,通常会在家里备有OA办公设备。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随意性大,因此对于居住空间将要求公私分明,动静分离,特别是工作时不影响家人的休息和其它活动。城市住宅由于多方面原因,其居住空间能满足工作、学习的较少,至于适合居家办公的住宅就更为稀少,因此在起居室或卧室中设学习、工作区的现象很普遍。有些城市居民在住宅内设置了专门的学习工作空间,多数是将卧室改造而成的,其面积、结构都与达不到学习工作空间的要求,无法达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此外一些特殊职业对住宅中的工作空间有特殊的要求,如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员需要单独设置光线充足的画室,摄影师需要避免直接采光的暗室等,这些都很难在现今普通的城市住宅中得以满足。

(三)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追求对住宅的新要求

现代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品质,留下足够的个人闲暇时间与家人一起度过。城市居民会选择多样的户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有的会选择在家中开展各种丰富的业余活动,这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设计相应的空间。如设计一些固定的文娱区,特别是一些喜欢文艺的家庭就更加重视住宅的独特格调,尤其重视起居室或者会客室的功能。同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城市家庭的许多家务劳动开始向社会化过渡。以前基本的住宅劳务空间已改变了最初的功能。这些都要求现代城市住宅必须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不能再依照一种模式来限制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城市住宅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

四、结语

总之,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是由物质型转向文化型,其居住行为中的居住交往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对于居住质量的要求也明显提升,这些都要求城市住宅必须由满足基本生存向满足生活享受过渡。此外,城市居民自我表现的需求以及多样化的业余爱好,对现代城市住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住宅在舒适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住宅,他们渴望能代表自己个性的住宅。不难发现,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所提出的要求是不断由低向高发展的,且这些居住行为的变迁总是在住宅设计更新之前,这就要求现代城市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留给住户自己可以改进、发展的弹性空间,也要求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使用周期,以适应不同的居住行为以及未来家庭变动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城市住宅建设应该强调居住空间是“居住者的空间”而不应该是“设计师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调动城市居民的创造性,将城市居民的参与作为住宅设计的核心思想,把空间设计的部分权利交还给城市居民,使城市居民由现在的被动适应变成主动创造,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城市住宅发展的根本要求。

推荐访问: 城市居民 住宅 居住 特征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