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

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

时间:2022-05-10 10:35:04 浏览次数:

摘要:青西郊野公园的建设对青西地区的意义在于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以达到强农富农的目的与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补偿建设相结合,本文初探以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的创新建设方法。

关键词:农业 生态建设 结构调整 生态效益 制约因素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着眼农业、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两局合并,“两规合一”的大背景为郊野公园和郊野单元的规划出台创造了大好机遇。构建高品质的城乡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是上海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迫切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推进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为试点,开展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创新,积极探索集建区外郊野地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是推进建设用地减量、生态用地增量,优化集建区外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提升郊野地区生态环境水平,保障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郊野单元规划构建在全新的土地整治平台上,将原先的单纯农用地整治转变为多地类的综合性整治。以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为前提,整合郊野单元内各类涉农资源,通过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土地空间,建立“造血机制”,盘活郊野农村集体土地,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提升郊野地区生态品质。

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农业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坚持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与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以作为郊野单元规划试点之一的青西郊野公园规划为例,以农业及生态建设为着眼点,结合青西水景特色探索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

1.青西郊野公园内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简析

青西郊野公园22.35平方公里的选址范围内涉及10个村,2个社区。四至范围为:东至山泾港,规划路(谢庄公路),西至练西公路,南至南横港,北至淀山湖。作为低碳发展模式的率先实践区、宜居宜业的生态特色区,农用地整治与环境保护成为建设郊野公园的首要任务。青西郊野公园内农用地占比65.57%,主要地类为耕地、养殖水面、林地;建设用地占比18.35%,主要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等;未利用地占比16.08%,其中河流水面占基地总面积的15.69%。

郊野公园单元规划相对于普通的郊野单元规划,更具复合性。在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减量化(以集建区外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前提下,构建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生态保护的多目标体系;在规划内容上,加强了生态保护和景观设计等内容。结合青西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为提高青西地区的综合生态效益目标打下基础。

1.1资金方面

依托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土地空间,建立“造血机制”,为郊野公园的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条件。

1.2市场条件

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市场消费需求升级(注重农产品品质)。

1.3资源与环境方面

依托淀山湖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加强水资源、耕地资源、防护林地资源保护,构建空气清新、景观开阔的自然风光,突出资源保护效益。

1.4土地利用构成方面

存在土地利用构成复杂,用地布局零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1.5农业基础

水域面积广、占区域总面积的近30%,耕地多、占35%,种植业以种植水稻、茭白等为主,水产养殖比较发达。少数农业企业做有机农业比较成功。目前还是以粗放型农业生产为主,与精细化、集约、节约高生态效益的生产方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2.通过农业用地整治与再建设提高总体生态效益(景观价值)

与发达国家的郊野公园不同,上海的郊野公园承载着生态治理、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重大任务。青西郊野公园规划范围内农用地面积为1507.46公顷,占总面积的68.99%。地类以养殖水面、林地、耕地与林地为主。现状耕地质量多数为中产、稳产耕地,耕地布局较分散。需通过农田整治集约生产,同时对农用地进行再造来提高总体生态效益。

2.1通过农业缓冲区与农业复合林建设,促进生态效益

青西郊野公园内农田总用地为646公顷,占公园总用地32%。如何有效的实现农用地整治与环境保护,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设立农业缓冲区与农业复合林建设的两种方法。

借鉴欧美成功的村庄建设经验,建设缓冲区是减少居住和农业生产之间冲突的最有效手段,是具有不同控制目标的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区。缓冲区可以承担一定的开放空间功能,如运动型和被动性娱乐,野生动物栖息地。青西现状农田缺乏灌木、成排的树木(防风林除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景观特征,景观辨识度低。缓冲区可以是绿道小径、保护水质的绿色缓冲带或野生动物的绿道走廊(建议与沼泽型湿地相关动物的最小通道宽度为鉴)。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在主要田间路和河道旁建设3-5m宽的缓冲带,沿田块布局,计入耕地面积。

复合农业林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复合农业林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在保证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将复合林的建设纳入生态廊道的重点环节。

2.2通过养殖水面的生态重构,提高生态效益

青西郊野公园内养殖水面面积354.10公顷,占总面积的16.21%,主要分布于大莲湖东部、北部及西部,G50沪渝高速以北,拦路港以东地区。目前大莲湖湖体萎缩,湿地面积减少,河道淤积,湖区人为分割养鱼,导致水域流动性差,水体悬浮物密度较高,水质逐渐恶化。部分水域生态环境已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污染主要来自养殖、种植、生活、工业、外部水流入等)。大莲湖湿地内的很多重要物种已经灭绝,芡实、莼菜、胭脂鱼等物种也日益消失。养殖水面的生态结构亟待重构。生态水面的重构包括提升鱼塘净化效果、调整水体中的植物类型、退鱼还湿三个方面。

2.2.1提升精养鱼池的净化效果。池塘养殖在中国渔业生产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具有食物供给、空气(气温)调节、文化休憩服务等多重生态服务价值,通过有关评估:2011年,青浦池塘养殖生态服务价值为8.462 8亿元,相当于各区池塘养殖产业经济价值1.94倍约20.00万元hm2。青西的池塘养殖业正由粗放养殖向精细化生产方式转变。

池塘养殖作为一种半独立半封闭、人工干涉明显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类的管理活动和时空条件的变化。文化休憩价值、食物供给净价值和环境成本是构成池塘养殖生态服务价值的主体,除了养殖产业的主营方向,目前池塘养殖产生了较大的环境成本。建议使用生物滤料净化精养池塘废水,使用活性污泥法工艺提高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改善处理水的水质和达标率,缩小装置的占地面积,节省动力消耗改善水质,以达到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文化休憩价值等)的目的。

2.2.2调整水体中的植物类型与植物结构。青西湿地内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植被群落有向陆生植被群落演替的明显趋势,典型的水生植物群落面积越来越小,湿地逐渐变为干地。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首先要调整水体中的植物类型与植物结构。通过乔、灌、草的岸上种植,

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与其他营养元素;另一方面,通过种植和配置岸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千屈菜、菖蒲等),大量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使其中的TOC、TN、TP显著下降,同时在水体中配置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也会对健康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有所贡献。

2.2.3退渔还湿,还原生境。由于各类型湿地水体植物和岸边植被构建的缺失,区内人工鱼塘的陡坡构建形式及原有养殖种类相对单一,食物链、食物网不能有效构建,因此,现有部分污染不仅不能在本地鱼塘中实现自净降解,而且缓慢积聚,最终导致鱼塘生态系统崩溃。对于有些使用年限过长,富营养化严重的鱼塘建议其“退渔还湿”,恢复和重建湿地。

青西郊野公园内规划养殖水面面积290.46公顷,占总面积的13.29%,比现状养殖水面减少了63.64公顷。莲湖村北部养殖水面现已部分复垦或闲置,规划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造为水生作物养殖区,面积约50公顷。

3.通过现状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凸显青西水景特色,加强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效益

青西位于太湖流域淀山湖、太浦河、泖港三水交界的地势最低洼处,坐拥大莲湖——上海独一无二的湖泊湿地资源。青西郊野公园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河网水域、绿地林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三大类;其中,河网水域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8.08km2。从青西郊野公园生态景观格局分析来看,绿色斑块在区域内分布较为零散,被分割程度逐年加重,景观破碎度越来越严重,生物生境遭到威胁。全面保护青西地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成为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

3.1营造流动变化的水空间,发挥青西水景特色

水域的连接贯通是青西郊野公园内建设生态型走廊内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西郊野公园水域(含养殖水面、坑塘水面)面积约827公顷,占总面积比例约40%。区域中部是水面积近1平方公里的大莲湖,荷塘、鱼塘等水面和滩涂围绕大莲湖集中分布。公园内湖漾、河港、池塘、水渠等水域构成了纵横交汇、岸线丰富、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湖泊湿地。

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在分析现有河网水流运动特性的基础上,梳理并修复河道网络,确保调蓄水面,促进河网水系的良性循环。在确保区域除涝,发挥水系的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景观价值,结合淀山湖地区生态环境、古文化、水文化特色,营造四季变化的水体景观。大莲湖平均高潮水位为2.68M,年平均低潮为2.03M,历史是高水位为4.04M,历史最低为1.04M。大莲湖雨量整体春夏居大(夏最大),秋冬量小(冬最小)。由于雨量变化及温度的四季变化,使的区域水景变化多样。规划结合丰水和枯水季节,通过水闸和圩区控制水体(水位控制在2.5---3.5M)四时不同景象,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

青西郊野公园结合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625亩湿地示范修复(水森林保护区)、1500余亩大莲湖生态治理及周边河道水系综合整治。水森林保护区内含83亩池杉林,种植各类水生植物2万余株;大莲湖及周边水系整治工程的环湖湖滨带4.7公里、湖心岛3座、湖泊及8条支河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沿岸绿化种植27万平方米。大莲湖核心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已呈现出湿地生态景关雏形,鸟类等动植物品种及数量均有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3.2季节性旅游容量限制,空间管制生态敏感区域

青西湿地正面临城市扩张对其产生的巨大威胁,若不加强管控,城市的发展势必将侵蚀这片具有强大生态服务功能的郊野湿地。因此,青西郊野公园划定设立核心保护区,对土壤、地质、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设立高标准,在注重湿地本身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生态效益,发展不干扰、不破坏和不污染自然环境的生态旅游。根据青西郊野公园本身的特色实行生态敏感区域的空间管制,季节性旅游游客容量限制是必要有效的途径。

4.结语

青西郊野公园的建设对青西地区的意义在于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以达到强农富农的目的与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补偿建设相结合,以农业清洁生产为起点,充分挖掘青西郊野公园内水系的特点,形成湖,滩,塘,湾,荡,溪,岛各类水体,突出水上江南的特色。

通过农业用地的再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缓冲带的设立,实现生物生境再生;建设生态型走廊,贯通水系修复连接破碎的生态用地,增加景观起伏变化和强化景观线,全面保护青西地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青西郊野公园将设计成集农业休闲、科普教育、生态景观观光的湿地特色郊野公园。通过郊野公园的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生态农业转变,农林用地向生态景观用地转变,农业村向旅游服务村转变,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庄少勤、史家明、管韬萍、张洪武、吴燕.以土地综合整治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谈上海市土地整治工作的定位与战略思考,上海市城市规划,2013(113).

[2]张玉鑫.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都市生态空间规划创新探索,上海市城市规划,2013(112).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青西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2013.

[4]赵湘、惠峰、芦建国.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CCPD期刊库.

[5]兰德尔@阿伦特.国外乡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杨正勇、唐克勇、杨怀宇、范晓赟.上海地区池塘养殖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分析[D],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

[7]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D],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2).

推荐访问: 郊野 生态建设 公园 规划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