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从“我播你看”到交流互动: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互动研究

从“我播你看”到交流互动: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互动研究

时间:2022-05-08 15:15:03 浏览次数:

摘要:如今,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快速增长,使传统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求电视节目必须从原先“我播你看”的思想模式中走出来。我们知道,交流互动性强一直都是新媒体的重要优势,也是传统电视节目需要研究和学习的重要部分。电视节目的从业者要认识到只有提高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的参与感,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增强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如何借鉴或借助新媒体手段,强化自身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性,用春风细雨、丰富多彩的互动手段,展示主流价值观,实现电视节目的“现象级”传播,则成为电视媒体从业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电视节目;传统媒体;新媒体;交流互动

一、新媒体的冲击与电视节目强化互动的兴起

我们知道,过去电视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也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信息源。这也导致一些电视节目不太注重观众的意见建议,没有形成与观众的良好互动,仍然秉承“我播你看”的单一传播模式。就受众而言,受众在看电视时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是通过电视传递给受众的,从信息发出到接收是不平等的,存在所谓的“状态差”。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冲击,人们有了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弱化,受众多了选择,有了选择就会“反抗”信息源之间的不平等。媒体想要提高受众对于自己媒体类型的粘性,对于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就会愈发重视。在各种媒体共存的环境中,被称为电视的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这种冲击所带来的自身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交互模式的变化。新媒体主要借助载体为移动互联网,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大规模普及,人们从不同途径,不同APP上都能获取各种信息。这些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革不仅增强了传统媒体业务,也拓展了新的创意业务,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出源与接收源之间的互动。正是因为交互成本的降低和交互路径的便捷,促使无论是传统电视媒体还是新型媒体都十分重视与受众的交流沟通。

第二,是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受众发言权的提高。新媒体的冲击下,导致整个传媒业竞争加剧,为争夺更为广泛的受众,传播媒介必须进一步考量自己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客观提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和接受当中的地位,导致整个传媒业从传播者中心走向了受众中心。另外,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这样的模式下,受众,特别是年轻用户,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也就是顺从“电视播受众看”模式,到主动按需搜索信息,再到自我发声,形成自己的信息传播源,这就是受众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这种演变对电视节目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电视媒体从业者自身互动意识和开放理念的提高。近年来,电视节目的管理者和从业者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积极适应时代传媒形势的变化,顺应潮流,转变组织运行方式,规范数字电视产业。再加上多元化资本特别是非公资本进入传媒业,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自足运行机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思维的活力。

二、借鉴和借助: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强化互动的优化策略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接收器,借助互联网、移动网络,向用户提供一定信息和娱乐功能的新的媒体形式。当然,作为电视节目,除了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外,还要借鉴新媒体运行中的交互思想,由表及里,真正做好与受众的互动工作,由内而外地增强电视节目在受众当中的影响力和波及面。

其实,近几年来,电视节目在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比如说受媒体性质的限制,和新媒体相比,电视节目对传播内容会有较大的选择受限,电视节目的互动内容不够开放,虽然各方面的互动技术都是前沿先进,但很难唤起受众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此部分人群正是愿意交流、发声的主力军;再比如,许多电视节目的互动方式商业性太强,让人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使电视节目互动效果大打折扣,等等。当下,借助新媒体方式,电视节目的互动路径基本定型,比如每个电视节目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但如何用好这些形式途径,同时开展更多新的互动方式,克服我们所指出的电视节目在互动中的不足和弊端,则是电视节目从业者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改善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首先,理念上要进一步更新,实现从“我播你看”到“以传播为中心”。所谓“理念一变天地宽”。过去的电视被叫作“广播电视”,重点在于“广播”,以播出节目为终点,这也限定了电视节目从业者的思维。现在我们要明确,广播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广播之后更需要重视“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要想有所突破,实现更大发展,节目的播出只是引发这一串信息连锁效应的起点站。我们要明确的是,现在的电视节目已经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节目,而是作为新的媒体传播的产品,需要进行后期包装,需要重视用户体验,需要用更多的市场思维去思考自己的节目如何从大屏幕扩展到小屏幕,如何从一次传播扩展到多元多次传播。只有摒弃节目播完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才会有电视节目互动效应的提升。

其次,要进一步丰富与读者互动的手段和方式。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新的传播方式如雨后春笋,如果说过去的“两微一端”算是新事物、新手段的话,那么现在就只能算作电视节目的标配而已。时下,有许多新的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值得电视节目去重视和借助使用,特别是一些跨屏互动的新形式和新技术,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一是许多电视节目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升级为微信小程序,特别是一些民生新闻类节目,本身就是报道百姓的事情,解决百姓的烦恼,更加需要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在升级小程序后,就能上线许多新的功能,比如“发现身边新闻”“寻人寻物”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主动性,参与到新聞线索的发现和互帮互助当中;设立投票板块,让粉丝在小程序上投票决定节目主题,共同参与议程设置,节目组因此提前选题,实施定制化制作,真正践行以观众为中心,增强用户参与感和体验感,让节目更受欢迎;在小程序上开辟论坛板块,观众粉丝可以在社区内交流信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也可以直接了解观众对节目的评价,等等。小程序以微信为依附载体,不占用观众的手机APP下载空间,同时能够囊括涵盖多方位的交互方式,值得许多节目借鉴使用。二是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将电视节目重新剪成编辑分为短视频多频道发行,以此来扩大交流覆盖范围,这符合移动互联网阶段碎片化的传播与阅读方式。毕竟,现在个人收视时间被划分成片断化,人们很难再像过去固定一段较长时间去收看电视节目,通过短视频实现电视节目的全方位传播,促进节目内容的普及已经成为时下电视节目强化互动传播的另一重要模式。所以,许多电视节目也顺应形势,开通了自己的官方抖音、官方快手等短视频账号。这些平台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节目观看,同时每个视频时间都很短,都是节目精华,不会浪费用户多长时间,有许多粉丝就是冲着某个明星看节目,把明星的片段剪成个人专辑,自然会得到极大播放量,增强宣传效果,可以说用极少的时间进行了最好内容的宣传。这种模式下,电视节目在电视端播出后,可以分解节目内容,修改为适合互联网平台的标题进行二次处理,然后根据每个平台的用户人群和兴趣特点,将其发布在不同的时段和渠道上,这样有针对性的宣传,时效性更强,同时注重手机观众用户的评论,可以起到良好的交流互动和反馈作用。当然,除了小程序、短视频等平台外,电视节目还要尽可能的覆盖其他传播媒体,毕竟每种媒体的用户群体不一样,多覆盖意味着多渠道传播,像爱奇艺,哔哩哔哩视频平台,可以通过弹幕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心态;像入驻斗鱼等一些视频直播平台,则可以满足那些不看电视,通过网络看直播的用户群体的需要。当然,因为开放性和自由度较高,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探索电视节目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互动传播发展时,要特别注意新媒体的选择性和适度性。也就是说新媒体的使用需要结合电视节目本身的需要,我们追求的是利用新媒体实现节目与观众的互动需求,拉近公众与节目的直接距离,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是,如果说随意运用新媒体技术,一味求大求全,会使电视节目的整个传播变得混乱,导致在交互需求上难以做好,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需要我们重点注意。

最后,要特别注重受众的反馈,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机制。无论是借助还是借鉴新媒体,强化与观众的互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因此当电视节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用户意见时,就要积极主动地与受众形成双向互动,吸取其中的积极可行的建议,及时将建设性意见反馈落实到后续节目制作中,继而开展新一轮的意见征集和互动交流,更好地占领网络舆论场,形成不断优化的传播生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于传播者和观众来说,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比如说《经典咏流传》,在豆瓣评分第一季8.7,第二季8.3,都是很不错的成绩,被网友称为“央视出手精品”系列。节目组在制作的时候,就注重借助新媒体吸收网友的意见建议,比如收集到一些网友认为节目的一些主流宣传的措辞过于生硬,不够接地气,节目组立马就将整体语言风格变得更为活泼、清新和自然,从中输出更容易被公众接受的主流价值观。这也证明只要我们把故事讲好,重视观众的意见看法,观众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和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成我们最初的节目设计和构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永芳.新媒体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特征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 (32):62.

[2]徐迪.新媒体传播下电视节目的弊端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电视,2015 (09):72-73.

[3]李少强.新媒体:电视受众“归来”的一个契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 (12):43-45.

[4]雷喜梅,柳长盛.正视新媒体 融合新媒体 建设新媒体——电视的当下选择与未来走向[J].新闻前哨,2009 (06):82-85.

推荐访问: 互动 你看 电视节目 媒体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