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5-08 12:15:03 浏览次数: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的关键问题;整合“三校”资源,实行高校预科教育,强化综合高中课程改革,架设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紧密联系的桥梁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66

1 问题的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动议,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2005年,又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2010年,提出到2020年完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时间目标和路线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人规格和用人机制改变,人们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期待的提高,职业教育整体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瓶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但就业率屡创新低。2013年,高校毕业生六百多万就业率不到80%,许多拿到本科学历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二是许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三是许多职业院校正面临着生源危机(中等职业情况也是如此)。2012年,山东高考录取率88.7%,高职却遭受“零投档”,第二批有5.6万征集信息指标,报考职业院校不到3000人。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培养社会合格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2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分析

总的看来,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不顺畅、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沟通机制不合理等,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不顺畅的问题分析

2.1.1 “三校生”培养定位不清,整体质量不高

“三校生”,指的是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本来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就业结构变化等原因,现在这三类学校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在培养质量上也有整体下滑的趋势,形成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直接影响是:一是由于培养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而就业水平的下降又直接负作用于学校的招生,由此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二是在“对口升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素养,但由于基础文化知识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的要求,文化知识缺失,导致这部分学生一方面面临着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适应的问题。这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教学负担,也使得许多学校不愿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基础。

2.1.2 中、高等职业教育缺少衔接,整体活力缺乏

职业教育本来是离市场最近的,应该最先感到市场的脉搏,是最有活力的。但是由于在体系上,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机制,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作用的发挥,使得职业教育整体活力缺失。

一是高职没有为中职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严格的分工和定位,但是在服务市场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学校更应该保持良好的专业联系,促进专业品牌的建设,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支持,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人才培养上抢占先机,奠定职业教育的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是高职没有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随着市场经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家长和社会对受教育的程度都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中等职业教育要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接受市场的检验,高等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多地接受中等教育中有深造愿望的学生,奠定中等职业教育高层次就业的基础,由此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活力,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缺少联系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缺少沟通机制主要表现在各个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上都有自己的要求,缺少衔接,造成双方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教育成本的提高。

2.2.1 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入口的低效益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普通高中和中等专业教育层次的教育统称为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处在同一层次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必然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因为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的学生一定会有学生考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没有任何职业技能素养,也没有任何职业训练的准备,却要和中等职业学校考上来的学生一起参加三年的职业训练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不仅没有任何专业优势,也缺乏习惯和心理优势;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专业实践能力,缺少相应的文化基础,这种生源状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很高的办学效益,也是很难的。

2.2.2 高等教育阶段的互不沟通,造成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出口不畅

高等教育阶段的互不沟通,指的是高职与普通高校之间实质上的不沟通和形式上的相互联系的矛盾。普通高校与高职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的不同,一方面造成高职“专升本”的学生不适应本科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在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学生也影响了高职的声誉。使高职学生高层次出口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前提

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定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支撑。所以,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前提问题。

3.1 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重心,讲的是国家采取初中后还是高中后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问题,这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历史传统相联系,成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考虑的前提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德国是以发展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国家,这是由于德国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必须走技术立国之路。从德国传统文化看,德国企业具有“双元制”的培养体制。同样是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的职业教育则是以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重点。这是因为美国在教育上实行单轨制的教育体系,倡导均等的教育机会,反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教育体系。由此,形成了美国用综合高中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体系特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总趋势是初中后和高中后二次分流相结合,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和招生人数看,结构上大体相当;从发展趋势上看,由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转化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并且适当加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新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一定要考虑这种需要的转变。

3.2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定位,讲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去向的价值导向问题,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导向,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是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必须明确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导。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一般以升学为主要导向,该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层次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台湾地区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直接衔接。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决定着所设计的中高衔接模式也不一样。

4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的思考

4.1 整合“三校”资源,开通中、高职直通车

根据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构成状况看,企业员工中的初中级人员占75%,说明在企业中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员仍然占有很大优势,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仍是技术工人的主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企业发展和技术换代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技术人员的大部分可能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员,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我国职教发展的重点之一。主要办法是:一是整合现有“三校”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克服小而全的办学思想,在强化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奠定职业就业和升学的基础。二是开通中高职升学的直通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2006年,教育部关于“三校生”升入高职院校的计划数不得超过毕业生人数的5%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有记者调查2013年辽宁现有中职学校升入上级学校的情况,全省在校生约25万人,5%的比例,即便加上高职院校开展的“3+2”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升学总比例也不足10%。

4.2 完善大学预科制度

指的是在现有大学预科制度基础上,增加为对口升学的学生开设的预科班,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的学生文化基础差的问题,在制度上为对口升学的同学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方便。普通高校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对口升学制度实施多年,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显然是件好事。但是,来自普通高校的信息是,对口升学的学生影响了普通高校教师的正常教学,原因是对口升学的学生和高考的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是不同的。建立针对对口升学的学生的大学预科制度,既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也促进了普通高校教育作用的发挥。

4.3 强化普通高中课程综合化改革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后果的显现和普通高校就业压力的加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一定会改变,人们会越来越理性地考虑学生的的未来。高中课程综合化不仅是高中教育素质化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在高二阶段适当加入一些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爱好和兴趣,为将来多途径升学或就业做准备。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榜样。

4.4 强化普通高校与高职学校的联系

一是普通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积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这不仅是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是当下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学者也纷纷主张本科教育宜划分为不同类型,并且提出使部分确属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恢复本来面目,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如上海机电学院,在实践中积极开办职业教育类专业,并获得了经济界、企业界的认可。二是鼓励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鼓励普通高校联合职业学校培养硕士层次的专业硕士,提高职业教育的知名度,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6-77.

[2]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168-173.

作者简介:冯强,男,汉族,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在读,吉林吉林 132013

陈学峰,男,汉族,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吉林吉林 132013

推荐访问: 教育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 思考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