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学校管理中的批判探究范式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中的批判探究范式案例分析

时间:2022-05-04 14:10:06 浏览次数: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大学校长在大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竞争,也是校长素质、能力、办学理念的竞争。批判探究理论不只是批判,更重要的是探究。对事物的破除,即对事物的建立,对事物的批判,即对事物的弘扬。本文将利用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来探讨和分析大学校长在治理学校、管理学校、领导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批判”、“开拓”、“改革”、“立新”精神的一些案例。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学校管理 批判理论 大学校长 案例分析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涉及教育工作日常运转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管理一般指学校管理,因为学校管理始终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波,2011)。美国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S.Kuhn)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首创“范式”(paradigm)一词:“范式,即大自然运行的一种模式,常规科学就是一种范式功能。对异常现象的发现使科学家对范式提出质疑,从而产生科学革命,即库恩著称的“范式转变”(Kuhn,2012)。其实,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即是教育管理范式转变的过程,不同的教育管理范式不断地冲突、沟通、融合、变迁和发展的过程,而学校管理和校长管理成为当下教育管理范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

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其哲学基础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所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否定,即否定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必须彻底破坏之。2.批判。否定现实的主要手段是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以它对科学、文化、合理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广泛深入的批判而闻名于世的。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亦被称为“批判探究范式”,这一范式经常使用的词汇有领导、权威、授权、改革、道德、权力、批判、解放,等等(张新平,2000)。受社会批判理论的感染,一批教育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武器,对学校教育、学校体制及其管理工作展开了猛烈地批判,从而形成并逐步完善了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范式。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工程,它涉及学校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调控等六大环节(陈孝彬,高洪源,2008)。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和领导者,是学校的中枢神经。校长自身素质、管理理念、决策水平、工作技能技巧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工程的质量和各个环节工作的顺畅。“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导致大学校长在大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校长对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筹款能力、人格魅力、职位权威,以及功能职责等五个方面(雷小生,2006)。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竞争,也是校长素质、能力、办学理念的竞争。我们不妨利用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来探讨和分析大学校长在治理学校、管理学校、领导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批判”、“开拓”、“改革”、“立新”精神的一些案例。

二、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先生——学术自由、思想自由

剑桥大学在八百年的教学育人中,先后有八十九人获得诺贝尔奖。剑桥的独立思考精神能让年轻人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伟大成就。乐思哲·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于2010年开始担任剑桥的Vice-Chancellor,主管剑桥大学各项事务。在2012年的欧洲研究大学联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上,乐思哲发表演讲说“大学的本业是教学和研究,经济成长只是‘副产品’。大学是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经济成长不能成为驱动大学的力量。如果大学将经济成长当成发展的首要目标,那么将会适得其反。”因此,他认为,一所学校不是由行政人员组成,而是由教职员工组成,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一个学者。大学应该给教师和学生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对于学者,他说“作为一个大学,剑桥带给学者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关键因素,它能让学者从容地选择他们所想要研究的领域。而我们所说的空间,指的是让学者拥有如何支配研究时间的自由。”对于学生,乐思哲说:“我们鼓励学生争辩,鼓励他们挑战陈规。我们不愿意依靠地位的权威而将观点强加于人,去束缚思想自由。”(柴静博客)

在柴静博客《专访剑桥大学校长》(http://blog.sina.com.cn/chjguancha)的视频采访中,乐思哲先生的许多回答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撞击了中国的教育管理理念、触动了教育学者的心灵,值得中国教育工作者深思,在此摘录几段以飨读者:

△因为这是学术界,在这里我们期待辩论,并鼓励大学里的思想自由。

△放纵是一个错误的词,学生有权利表达反对意见,就像他们经常做的那样。但这要有一个限度,他们的观点必须遵守学术界的规范。这毕竟是一个学术的社群,意味着我们必须能够容纳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不同观点。

△我们更倾向于个人的判断而不是论文的数量。因为论文的数量会因学科而异。数字游戏是对大学本质的滥用。

△我们的选择永远取决于一个人的潜力。无论他是学生,还是学校员工。

△如果你只考封闭式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否,那么只会让考试变成死记硬背的记忆测试。我们想做的,远不只是记忆测试,我们更希望知道学生怎么想,怎么建构自己的想法。

校长在学校的地位极为重要,他受国家的委托,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负责领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他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要领导全体教职员工担负起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萧宗六,2008)。通过柴静的采访,我们看到乐思哲先生不仅具有校长的风范和素养,而且思想民主、心胸宽广、目光远大,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民国时北京大学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开放办学,实学创新

李培根于2005年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近十年的大学校长生涯中,李培根的办学理念是:

1.开放式办学。他说:“我给学校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他的做法是按照地方经济需求,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另一大胆举措是“对社会开放讲坛”。他提出,“要让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让更多的管理人才,走上我们的讲坛,以弥补学院式教学的不足。”比如,华中科大让工业界人士走上大学讲台,不仅让他们到大学开展讲座,甚至可以讲授某门课中的有关章节,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2.实学创新。李培根称,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从实践中提升。大学生要到企业中去实习,在企业中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协同解决问题。

华中科大的同学们亲切地称呼李培根为“根叔”,因为“根叔”没有校长的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可亲可敬、幽默风趣、与时俱进。他会走进课堂听课、参加学生活动;他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和发现问题,又要善于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构想。李培根多次重申“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他的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是:从长远看,毕业生在社会中的总体表现是体现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经费、课题和论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在于校长、老师的教育与引导。李培根校长擅长用演讲去激励他的莘莘学子,对他精心准备的每届的毕业致辞,他都赋予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并寄托着他希望的主题:《记忆》、《牵挂》、《实践》、《远方》、《未来》、《选择》等,为即将踏上社会的毕业生指明方向。许多媒体问“一个合格的高校校长该是什么样的?”对此,李培根的回答很简朴:“身为校长,赤诚,干净,再加上我不低的智商,我想大概可以做好了。”

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行先试,大胆改革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可谓是向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和招生制度大刀阔斧发起进攻和挑战的一名勇士。2010年12月15日,朱清时在筹备了三年的南科大官方网站刊登了“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决定把“自主招收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唱响了在中国建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研究性大学,回归教育自主办学,向国际先进大学行列进军的豪迈之歌。

任何事物的发展有立即有破,破而后立,有改革就必定与旧的规章制度发生冲撞。南科大是深圳“倾全市之力”建造的一所创新型大学,秉着深圳人的“敢闯”精神,承担起来了全国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并称愿意做“教育改革的小白鼠”。南科大改革的初衷就是留下一个口子,让有天赋的孩子不高考,也能参加高等教育。

朱清时坚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破旧立新,是位敢说、敢干、敢当的新时代的校长领袖之一。在2011年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暨新青年领袖论坛上,他说,“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很难改革,但是必须改革,改革之后,学校的学生才可能学到真本事。”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正如朱校长说的“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朱清时校长的一封信,2010)其实,南科大的自主招生并非破冰之旅,自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以来,在中国的高考之路上相继出现了“北约”、“华约”、“卓越”、“复旦千分考”“三军一师”的自主招生联盟,涉及近30所全国重点大学。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幕:“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朱清时校长的一封信,2010)

五、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2005)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

刘道玉是武汉大学的蔡元培,是八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武汉大学任校长的六年半中,刘道玉首创并推行一系列高教改革——学分制、双学位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学术假制,使得这所百年名校再次声誉鹊起,被誉为“全国高教领域的深圳”。他引领武大走上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但在当时,他的这些改革举措太超前、太激进,仿佛在钢丝上行走,让保守者不寒而栗。殊不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分制、导师制、双学位制等均成为重点大学管理体制中的特色部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但对于刘道玉来说这个英雄很悲壮,似乎那个时代不钟情改革,英雄无用武之地。刘道玉在武汉大学及后来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这两块“试验田”先后12年的教育改革之梦,最终折戟沉沙,悲惨收场。

有人说,刘道玉是个悲剧性人物;也有人说,刘道玉是过时的人物,但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领导才能和权威、对教育改革的执着和闯劲、敢于批判现代教育制度的精神等是我国许多学校校长所缺失的或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刘道玉(2005)的心中,“一个大学的校长,应当是一位职业教育家,他具备深厚的文化教育背景,但不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必须专心致志地履行校长的职责;他应当懂得教育学,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能够成为学校传统和未来的化身;他应当具有冒险和创造精神,营造民主自由的学风,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的研究,敢于保护有争议的创造性人才”。

六、结语

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名与成功都离不开一名智慧、干练的校长和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从以上四个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四位校长有许多共同之处:敢于批判、勇于改革、大胆突破、大胆实践;极力推行自主招生、学术自由、民主办学、大学独立等理念;赞成校长首先是教育者和开创者,后是管理者的思想;一致认为大学教育和管理应去行政化,将培养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尤其是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批判探究精神值得学校管理者去学习。新时代的大学校园应该崇尚学术自由,如李培根(2010)所说“学术自由本质是鼓励学者探索、探求,而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之魂,也是培育各种创新型人才的沃土”。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崇尚改革,要在不断的自我批判中成长并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变则通,通则久”,若不如此,我国难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更难以真正在世界上崛起。

批判探究理论不只是批判,更重要的是探究。对事物的破除,即对事物的建立,对事物的批判,对事物的弘扬。人类只有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吐旧纳新、批判创新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更新,思想得到升华,技术得到提高,制度变得完善,社会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柴静博客.专访剑桥大学校长[N].http://blog.sina.com.cn/chjguancha,2012-08-05.

[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回眸2012精彩教育语录盘点:大学是为理想而生存的[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17/c_124091245.htm.2012-12-17.

[5]刘道玉.我心中的理想大学[J].财经,2012(15).

[6]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李培根.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0-06-24(07).

[8]李波.教育管理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雷小生.论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4):p69-71.

[10]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1]张新平.美英教育管理理论的三种范式[J].教育研究,2000(2):p64-70.

[12]朱清时校长的一封信[N].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网http://zs.sustc.edu.cn/zszc/zhangcheng/2012/1212/79.html,2010-12-15.

[13]Kuhn,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推荐访问: 范式 探究 案例分析 批判 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