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时间:2022-04-13 08:22:53 浏览次数: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我们按照教育部有关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件精神,以及我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对现行物理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体现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以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为宗旨,“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内容、时数和教学进程,全面实现课程的结构与选择、广度与深度、基础与专业的高度统一。

3.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教育

培养方案应在着眼丁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_丁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按大类构筑基础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抓住专业训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以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各种专业综合竞赛、社会实践等进行统‘设置,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5.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培养方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置和扩大专业方向及选修课比例,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自我设计、自我组建知识结构,实现其个性健康的发展。

6.切实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重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遵照教育部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指导建议,完善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切实加强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水平能力的训练和要求,实行双语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论文等,保证大学四年计算机学习、英语学习不断线。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要求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则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领会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即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前两年按物理学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的、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并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期间,主要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等。

2.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要求

按照平台一模块一课组三级指标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一级指标中设有五个平台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选修和实践教学平台;二级指标(五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有七个模块化课程:公共必修课程、通选课程、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等;三级指标(任意选修课程模块下)中设有四个课程组: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和一个任意选修课程组。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下设两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和全校通选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必修41学分;全校通选课包括文化艺术类、语言文学类、经贸管理类、应用技能类和教育历史类等课程,其中,艺术体育类课程中选修1分,其他每类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共修1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其实验、电路分析及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等,共修43学分。

(3)专业主干平台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量子力学(I)、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和固体物理等,共修22学分。

(4)选修平台课程

选修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三个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和’一组选修课程。三专业方向分别为师范方向、电气自动化方向和电子信息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中含有四门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三选一,修满12学分;任意选修课程设有量子力学(II)、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I)、计算物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电子工艺与CAD、自动控制原理等二十余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辅修、双学位、考研及就业等情况任意选择,至少选修8学分。

(5)实践教学平台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等,共修23学分。对在全国及省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各类相关杂志发表文章、取得各种发明专利或在科研项目中独立承担部分工作者,均给予该课程的学分和成绩。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1.方案贯彻了“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一体;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人才观与教育观”,满足了地方性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面向,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体系总体功能的思想出发,建构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有机结合渗透、互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拓宽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精炼专业主干、设置灵活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组、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目的。

3.从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适应性需要出发,压缩了总学时,减少了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精选了必修课程,增加了选修学分,开设了能力学分,扩大了选修课程数量,设置了副修及双学位课程,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增加了教学计划的“柔性”,减少了“刚性”,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行编制学习计划。

4.新培养方案系统科学的设置了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方案。一是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大学一年级基础实验训练阶段;二年级专业技术基础训练阶段:三年级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专题设计训练阶段。二是实践教学的工

程化。实践教学训练中适时地将工程技术和开发渗透到实验中去。三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设计了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四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构建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5.计算机及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层次的教学体系,在电路基础、普通物理、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近十门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方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网络教学等,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与实践,保证计算机教育及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四、教学方案实施的思路及措施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系工程”,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聘请3~5名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授主讲专业课程,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基础课及专业课首席教师,制定系级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遴选5~8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加强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与选用

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最近3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每学期至少一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3.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的改革

我们提出了“精心组合、整体优化、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教师要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好学科前沿与基础内容的衔接、基本物理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要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要积极采用课内讲授、课外实践和课题研究三结合的课时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5.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

(1)实施系主任教学第一责任人制度。(2)建立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制度。(3)实行班主任负责本教学班日常教学管理制度。(4)构建系负责人、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监督、反馈和改进三环节监控机制。(5)采用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形成“多层、多时、多点、多维”的立体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院校 方案 地方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