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适应建设研究型智慧医院要求,打造现代医学保障体系

适应建设研究型智慧医院要求,打造现代医学保障体系

时间:2022-04-11 09:17:40 浏览次数:

摘要: 医学保障部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依托打造系统、整合和优化,形成了以转化医学平台、信息化技术支撑、药品、医工保障模式转型、医院采购管理的现代综合保障模式,取得了高效、快捷、精准化的保障效果。

关键词: 医学保障;模式;体系

0 引言

遵循国际一流医院发展的规律,顺应建设研究型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本着为医院临床和管理提供一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的任务和使命,为在创新中追求卓越,在保障中追求精益,以精确、及时、到位、合格的保障能力,使现代医学保障模式成为创建研究型智慧医院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现就医学保障体系建设论述如下:

1 适应竞争环境,打造转化医学大平台

医学保障部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各自独立运行系统,解决“两层皮”问题。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快速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积极搭建基础科研平台,促进了学科和科研机构间的交叉融合。

1.1 打造公用性基础研究共享平台 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开展外部协作,建立科研共享平台,发挥我院动物手术服务的优势和临床营养学支持技术,对于具有基础性、公用性的实验室加大了管理和开放力度,建立了实验室24开放和为临床服务的具体措施,使临床实验仪器大平台成为科研中心,为临床科研提供技术支持。

1.2 加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建设 打破科室界限,实行项目与课题组负责制,形成含有基础研究人员、医生、信息处理人员与专职统计学人员的团队。以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并存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药品质量及安全性评价、新型药物释放系统、临床组织工程、植入式电子医学、临床影像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学、中医工程等研究项目,建设成一批有特色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

1.3 形成以转化医学为牵引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 围绕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研究及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研究。依托生命科学院,建立转化医学构架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发现结构板块,临床前研究结构体系和GLP体系;同时依托国家级重点课题,建设以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干细胞应用、战创伤救治、老年医学、肿瘤发病机制为优势科研平台,形成了跨学科、跨部门科研攻关与成果共享机制。

2 适应药学服务转型,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保障模式

医学保障在保障模式上迈开了“两个转变”的步伐,即药品供应由以病区为单元到以病人为单元的转变、药学服务由单纯的物质保障向技术服务的转变。实现了临床用药“供应保障型”向“归口管理、主动服务”的技术服务型转变,个性化和自动化保障模式正在形成。

2.1 建立专职临床药师制度 形成了专职临床药师团队,被纳入每周80%的时间用于临床工作,对所在科室住院患者医嘱监测与评价达100%。

2.2 建立了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物流模式 依托ERP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与HIS进行实时信息交换的药品供应物流保障信息系统,以单品种为单位,实现随用随补。形成了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网络供应链,达到了药品全程精细化管理。减少了药品库存,提升资金和人员的使用效率。确保医院药品采购、供应、管理更高效。

2.3 建立闭环式药学保障系统 实现全品种单剂量自动化调剂、GMP标准静脉配置中心、常规药品下送到科室、临时用药气道传输的全方位一体化住院患者用药保障系统,既实现了药房面积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又确保了药品供应管理的精细准确。同时全方位提供药品、制剂的相关检验,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军队医院多中心用药安全监测与合理用药综合评价工作,实施军特药和重点品种监测的评价实践,强化我院在全军药物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3 适应保障核心要求,实现医疗设备综合保障技术型转变

建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基于台帐的医疗技术平台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

3.1 以标准控制为基点做到保障专业化 建立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将保障任务精细化、数字化,通过信息反馈实现。

3.2 以满足需求为核心做到保障个性化 根据临床科室对设备的临床需求,制定单台设备保障方案,最大限度提高自修率,降低维修成本如:单机,并跟踪统计设备的质量状况,实施缺陷考评。

3.3 以缩短响应时间为目标做到保障快捷化 建立急救设备供应管理机制,实行365×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保障的信息系统,全面下修下送。对每台设备实行双人负责制,保证及时跟踪响应。建立医用气体视频监控系统,对供气源、主管线、供气终端三级流量、压力进行了监控和检测,确保医用气体动态、可视监控。

3.4 开展全寿命周期质控做到保障创新化 对7类急救医疗设备和5类大型设备开展了质量控制,对手术室和各监护病房设备实行周期检测制度化,实施预防性维护和巡检,修订了《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除颤器、监护仪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使设备质量检测和性能评估制度化、常规化,质控做法在全军范围推广使用。

4 适应信息化要求,搭建了网络及环境支撑下的综合技术平台

以引进和联合研发并重的发展战略,开拓性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

4.1 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以“军字一号”为主干的基础信息系统,与合理用药、临床路径、临床知识库集成,在全面应用一体化医护工作站的基础上,扩展临床路径、临床知识库等智能化服务功能;构建电子病历基础框架,建立多类型数据集成、长期历史数据管理、访问安全控制、电子病历数据浏览机制;延伸床旁信息支撑,实现医嘱执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4.2 建立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系统,做到医疗物资的全程监控、成本数据共享;建立院、科两级的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统计到动态,管理信息实时可知;建立规范化的医院报表体系,覆盖医院主要管理指标;建立覆盖主要环节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做到状态可知、质量可控。

4.3 推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数字化保障模式 实现医疗、护理、辅助检查等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到社会和病人家中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实行下修下送,确保国内最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4.4 建立了全方位远程医学体系 积极建立国际间的远程会诊和远程学术交流。依托国家临床数据中心建设,为循证医学和单病种临床路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5 推行了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 由我院牵头的区域协同医疗,重点开展了数字化医院关键技术、区域协同医疗与远程医学、医学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和医疗虚拟现实支撑环境研究,拓展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学服务范围,提升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卫生联勤保障水平。“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批示在全国新医改方案实施中借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及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

5 适应减员增效要求,建立公勤人员集约型管理模式

引入为医院非核心业务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企业,依托外包形式,将临床公勤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机制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运行模式从现有的各科室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管理、联合管理和委托管理过渡。

5.1 理顺管理职能 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消耗,扩大社会市场份额,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院公勤人员外包管理体制。

5.2 实行公勤人员外包 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社会化,最终达到3个转变:一是医疗公勤人员服务从单位各自为政的小而全转变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医疗保障服务;二是单位公勤人员,通过整体规范分离,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三是医院从办中央运送服务转变为购买中央运送服务。

5.3 公勤人员管理企业化 用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来支配经济关系和运行过程。引入竞争机制,按工作量定岗、按岗定员,做到责任到人,能上能下,一专多能,按工作的质和量实行绩效工资,从而发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 建立采购中心,形成了采、供、管一体化供应链模式

医院成立了医疗物资采购中心、后勤物资采购中心,隶属医学保障部,将药品、仪器设备、医用药材、军需物资、营房营具采购统一纳入采购中心,进行归口管理,将“使用、管理、采购”职能分离,在操作层面上统一标准使之透明,阳光作业,形成了采购集中化、管理一体化、供应链条化,真正使信息集中、业务集中和管理的集中,达到节约采购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物资采购管理难问题。

7 结语

医学保障部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发展,建立了医学保障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提升现代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形成了高效、快捷、精准的保障效果,在全国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参考文献:

[1]谭燕,张靖,贺密会,张洪鹏.医学保障部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职能[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6.

[2]秦银河.医院管理创新与竞争战略的构建[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

[3]王卫东,曹德森,吴昊,周丹.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3.

推荐访问: 保障体系 现代医学 智慧 医院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