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时间:2022-03-10 09:29:59 浏览次数:

引言

何裕民印象:温润、有情、智慧、圆融

初识何裕民教授的人,都有一种印象,用程颐的话来说就是: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洁平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

他的人格能造成一种气象。一种温润、有情、智慧、圆融的气象。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高的“天地境界”是超越几尘的境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何教授几近于此!

何教授把池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祖国的中医事业和文化事业,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使命感特别强,就是要为中医、为中华文化的崛起尽一点心力。

何裕民集医学家、思想家、教授和博导于一身。这些身份,平常人如果拥有一种已经足以傲视群雄,可何裕民却以一人之力尽收囊中,不是天才还能是什么?上天也曾赋予许多人优良的潜质,可又有几人用足了这份上天的“礼物”?除天赋异禀以外,何裕民的成功更应归功于那份勤奋与执着。

成长篇

何裕民教授生于1952年,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于名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其后插队落户到浙江农村,1970年代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第一届研究生后因不喜欢该专业而主动放弃。1980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该校研究生,1983年获中医硕士学位,执教中医基础理论,是该校80年代中期一系列课程及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策划者、执行者之一。1980年代末大胆提出对中医理论体系解构与重建,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医何处去的全国大讨论;1990年代在中美医学文化学恳谈会上提出中医药学在满足现代科技的改造的同时,还需要汲取现代人文精神的营养等观点,再次引起争鸣;新千年,提出了“零毒化疗”、“三驾马车”的肿瘤治疗理念,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2006年在“告别中医”闹剧中挺身而出,担当起这场大讨论的先锋与旗手,为中医寻找新的出路、“生存新空间”与新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

何裕民教授是推动中医改革的先行者,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大学毕业以来,他一直站在临床第一线,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患者服务,翔实的无可辩驳的第一手素材让他在进行中医肿瘤诊疗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底气十足,游刃有余,创建了以他姓氏命名的“何氏肿瘤理论”。

何裕民教授198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霍英东英才奖及全国优秀青年教师荣誉,1992年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中医,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i991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始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辨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医学辨证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国家教育部十·五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学科系列教材(总计十二本)的总主编,兼任《医学与哲学》、《中医研究》、《全科医学》、《上海中医药杂志》、《医古文》、《实用护理》、《健康世界》等近10份专业刊物及多份高级科普杂志的副主编或常务编委及编委。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的同时,曾兼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一职。

著作篇

何裕民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科普文章300多篇,涉及多个领域,为多个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或领航者。开创、领航或涉及的学科有:心身医学、中医肿瘤学、医学文化学、比较医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医学人才学(教育学)、营养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医学、各家学说、亚健康等,尤在肿瘤学、心身医学、亚健康及中医基础理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为世人称道。

出版专著20多部,具代表性的如:《中医学导论》(1987)、《心身医学概论》(1988)、《中医情志疾病学》(1989)、《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1990)、《中医人才学概论》(1992)、《中医行为学》(1993)、《舌诊研究》(台湾1994)、《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1994)、《中国传统精神病理学》(1996)、《中医性别差异病理学》(1997)、《新编中医基础理论》(1998)、《中医药揭秘》(上、下)(1998)、《心身医学》(2000)、《中医学基础》(2001)、《现代中医肿瘤学》(2005)、《中医学方法论》(2005)、《现代中国营养学》(2007)、《认识中医》(2007)、《发现中医》(2007)等。

斗争篇

历史上一共发生了4起比较有声势的废除中医运动。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发表《废医论》,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1929年余云岫等提出了“废止中医案”,这是最激进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运动,几近成功,最后由于民众的压力和中医界的团结抗争,被迫取消;建国初期,卫生部领导贺诚、王斌等提出了逐渐淘汰中医的主张,毛泽东及时纠偏,提出了中西并重的口号;第四次废除中医的浪潮要数最近发生的“告别中医中药”事件,由张功耀、方舟子等人挑起。

告别中医中药事件的台前幕后

“告别中医中药”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前几次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少了很多政治干扰,也少了一些民族情感,更多体现的是理性声音。“告别”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影特别活跃,他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按《三联生活周刊》的原话,这起事件实际上是由何裕民引发的。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形成时间是比较早的,给多个杂志社投过稿,但都被拒之门外。后来他把这篇文章投给了《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哲学》杂志是严肃的学术期刊,是医学类36种核心期刊之一,影响因子排在医学综合类榜首。何裕民是该杂志的副主编,看到该文后,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最后还是登载了这篇文章,那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决定刊用呢?鉴于《医学与哲学》特殊的影响力,何裕民心里清楚本文一旦刊出,少不了一番争议,甚至杂志社和他本人都要受到牵连和指责,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坦言:中医界一直被民族情感束缚,传统文化的符号让中医革新之路异常艰难,形成了许多禁区,很难有所争议,刊发本文实际上希望在中医界内部引起一些讨论,构成对中医现状的反思,也为未来的变革铺垫道路。他是希望通过中医的自我批判最终走出夹缝,而不是赞成张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张功耀本人的观点丝毫经不起推敲。因此在这一期的刊物中,他领头写了一篇《跳过中西医之争看医学》,再配发了一组批判张的文章,明确了刊物立场。

这篇文章首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然后扩散到整个社会。引起学术争论是何裕民所希望的,但扩散到整个社会则不是何裕民的本意。张功耀和海外的某留学生里应外合,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告别中医中

推荐访问: 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