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王宜,一餐一世界的健康智慧

王宜,一餐一世界的健康智慧

时间:2022-03-26 10:17:23 浏览次数:

工作。

她也曾担任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营养指导。

“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接受健康教育”,一直是王宜这么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媒体给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2007年她开设博客,到现在点击量已达390 多万,微博粉丝已有8万多人;通过电视传播知识,参与录制360多场,收视率始终保持在高位。她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烹饪大赛 》连续5届首席营养评委,《健康之路》、《夕阳红》重量级专家嘉宾和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的主讲。

为此,她成了街头大爷、大妈追捧的红人,走在路上常有不认识的老人和她打招呼,问这问那,他们都知道,这位行色匆匆的“王老师”,正在为老百姓的健康奔忙着。

非军人的军旅“食”缘

最近几年,营养健康、膳食均衡、合理搭配等概念,逐渐被大众所熟悉,营养师也成为人们所尊敬的一门新兴职业。然而,王宜在这条路上已经坚守了30多年。

王宜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母亲曾在甘肃酒泉从医十几年,那时的王宜只有6、7岁,身在北京,无忧无虑。妈妈每次回京,讲起当地有很多的地方病是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王宜说,那是她第一次接触“营养”这个概念,知道了营养不良会生病。

再次认识营养的重要,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许多食品都是限量供给。王宜参加了篮球队,教练说你们要加强营养,才能迅速恢复体能。王宜亲身体会了饮食营养的作用。

第三次关注营养问题,竟然决定了王宜的人生道路。王宜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军人,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认为她必须得先上大学再做选择。于是,王宜走进大学校园,成为生物系的一名学生,主修生化食品营养专业。“父亲说部队有营养灶,空勤灶,有专门为飞行员配餐的。”

人们总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王宜的军人梦被搁置后,竟然在营养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从兴趣开始,竟然被其深深吸引并且获益匪浅。王宜说,“虽然没穿军装,但是能将所学的和生活工作接轨,为社会做些事情,我认为值得!”

王宜从军未果,曾经的军旅梦,却因营养让她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汶川地震,王宜主动请缨,不顾危险奔赴救灾第一线,作为救灾前线唯一的营养专家,她成为空军抗震救灾前线飞行员、空降兵和空军官兵的现场营养救助指导。

一到救灾前线,王宜冒着余震,以军人的状态专程来到绵竹、彭州、汉旺、什邡、洛水等地震重灾区调查。她发现,在救援官兵和当地群众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烂裆等病症,令大家痛苦难耐,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王宜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意识到这些现象并不是单纯性的维生素缺乏,而是身体发出的体力透支、免疫功能下降的应急信号,必须认真对待。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在没有有效药品的情况下,她把营养学理论与中医食疗有机结合,发挥中医“一根针、一把草”的治病精神,就地取材,利用酵母、食盐、矿泉水和一些土生土长的食材很快改善了灾民和官兵的症状,在两天内基本治愈口腔溃疡,解决了烂裆疾患。

一位在抗美援朝时为志愿军治过夜盲症的营养学泰斗知道这件事后,惊叹王宜“将酵母用活了”,她激动地对王宜说,“太好了!从抗美援朝我去战地会诊后,再没有营养专业人能去做这样的事了。你做的真好,我支持你!”

官兵们每日救援任务十分繁重,饮食无规律,只有出发前的早餐尚可保证。为此,王宜不拘泥于现成的条文,灵活地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日的能量分配比的30% 、40%、30%调整为40%、30%、30%,把早餐摄入的营养加强到40%以上。按照她调整的标准实施,科学保障了战士们的身体健康。

王宜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多地募集物资帮助灾区军民渡过难关,通过博客开辟了一条营救生命线,一方面根据自己在一线的体验,号召网民灾区捐助急需物资,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筹集货物。当时“王宜博客—搜狐网-中国红十字会-空军”这条生命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一线官兵和灾民补给营养的13吨骨汤(价值100多万元)仅过了21个小时,就从东北送到灾区一线,228万片消毒纸巾也很快到了灾民的手里。通过这条网络生命线,共计1100万元的物资被送到了灾区前线。

由于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王宜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她感慨地说,“到了灾民危难时刻,才真正认识到中医食疗的作用,在灾区急需时,才看到自己体力智力的潜能。”

由于她在汶川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周年的活动中,她作为首都阅兵唯一军外专家参与了阅兵队伍的营养保障工作。在短时间内,王宜提供出48个饮品食疗方,与部队专家团结协作、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写了《建国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部队科学饮食指南》。她把自己近30年来从事饮食营养研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融会到在这本《指南》中,真正体现了传统中医营养学与现代医学预防保健科学的有机结合,受到阅兵部队广泛欢迎,也得到了首长们的认可。

为了帮助官兵更加准确地掌握饮食营养健康知识,受部队委派,王宜深入受阅部队训练驻地,为陆军、海军、空军、军乐团、安检人员举办多层次的知识讲座,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为5000多位受阅官兵和供养保障人员详细讲解《指南》,传播科学饮食理念,把丰富的营养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给阅兵部队,赢得了军内同行专家的赞赏。

奥运赛场上独特的中国元素

国家乒乓球队几十年来,成绩优异,为国争光,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在这些光彩照人的优秀运动员背后,有众多无名英雄在支持着他们,担任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营养指导的王宜就是其中之一。运动员使用她精心研制的食疗营养配方,不用吃药,就达到了解除疲劳的目的,还享受到美食,可谓“有功效无药味”。传统饮食调养在乒乓球队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乒队将乒乓球与药膳并称为:“‘国球’、‘国医’——中国元素”,应该说是对她最好的褒奖了。

雅典奥运会前夕的封闭训练中,运动员们因长期集中备战而体力下降,出现了疲乏、盗汗、心情烦躁、失眠、痛经等症状。针对这些问题,王宜设计了6个食疗方,解决了这些问题。当时专家们论证认为,从药食同源角度来讲配方合理,能够对症治疗,可又担心食材药材味道苦涩,怕运动员难以接受。王宜凭着多年对烹调的钻研,把药材、食材的特性和烹饪工艺融会贯通,在传统药膳基础上,采用现代食品工艺进行加工,烹制出了美味的汤“药”。让运动员们看不到药,吃不到药,但接受了“药”的功效。孔令辉惊讶地说,“中药方子,也能煮出这么好喝的汤!”

奥运会后,一位法国朋友得知这些食疗方的传奇故事,半开玩笑地对王宜说,“用我开的凯迪拉克换你的方子吧?两辆怎么样?”王宜笑着拒绝了。后来又有一些企业想购买配方,也被她拒绝了。她把这6个方子的配比和加工工艺的精髓细致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乒乓球队。她认为,用经验和智慧创造出的成果,属于国家,应该为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宜从小喜欢体育,对运动并不外行,观察队员打球时,她发现王楠多次无意识地漏球(专业称为一过性失球)。教练告诉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楠已经苦练了3万次,但没有明显收效。王宜考虑她情绪过度紧张,建议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香蕉试试,出于对王宜的信任,王楠尝试吃了香蕉,漏球的问题真解决了!与此同时,运动队多年不敢吃香蕉,怕“滑肠”的误区也突破了。香蕉进入了运动队补充维生素的食谱。

2012年伦敦奥运会集训中,王宜发现运动员训练前后体重落差很大,导致体能消耗加大。王宜教会队员“缓式补水”,大大缩小了体重落差,保证了运动员的体能。

2012年,国家体委首次把奥运公关课题招标投给了体育界以外的营养学领域,王宜承担了这项课题。多年来营养学从来与这样的招标无缘,而王宜通过8年多在乒乓球队的努力,让国家更加关注营养学在训练中的重要性。

仁心济世开新路

2005年王宜作为中国代表队的首席营养专家,参加了世界博古斯金奖烹饪大赛。博古斯烹饪金奖大赛,被誉为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奥斯卡”金奖大赛,对作品要求异常严格,当时亚洲只有参加过十届比赛的日本、新加坡,分别获得过最佳创意奖。

王宜作为世界上第一位走入赛场的中国营养专家独立完成参赛作品设计方案,突出了中国食疗文化和传统药食同源的特色,凭借严谨、独特的创意,使首次参赛的中国队一举获得最佳创意金奖,在国际赛场上,展示了祖国药食同源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称赞,扩大了中国烹饪、食疗营养的国际影响。

不满足现状,不断挑战自我是王宜的性格特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工作了几年之后,王宜渐渐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她觉得食疗营养学服务于重症病房的患者,在垂危时刻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固然是她的职责,但如果只满足于这些,远远不足以发挥食疗营养为患者解除痛苦、造福百姓的作用。

在保障住院患者的营养治疗基础上,她开展了上门患者咨询、电话门诊、网络门诊,免费为患者咨询、治疗,成了国内唯一的食疗营养学的免费门诊,仅电话咨询门诊6年来就服务百姓5万余人,网络门诊开设3年来服务1万余人,让百姓不出家门即可享受便利的服务,受到群众的好评。而在好评的背后,她看到了百姓的更多需求,要让食疗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关注大众,着力于“治未病”,从食疗营养角度上帮助民众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病患,造福社会。

从医院走出来,向人民大众宣传营养知识成了王宜的最大愿望。愿望很快变成了行动,这些年,王宜忙碌的足迹遍及祖国南北。大家亲切地称呼她“营养的健康使者”、“老百姓营养健康的裁判员”、“科普教育专家”。

走向社会以后,王宜深刻地体会到百姓对营养知识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大众的热情以及对她的感激,给了她更强大的动力,为了百姓的健康,一定要把营养知识普及工作坚持下去。她说,“食疗营养在医院内是绿叶,进入社会它成了红花。我有甘当绿叶的精神,但也无比珍惜红花,要让它开得更艳丽。”

责任编辑 张小华

推荐访问: 智慧 健康 世界 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