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时间:2022-04-11 09:10:34 浏览次数: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中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从属于外国文学。而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有十二篇,这十二篇外国文学作品中科普文就有四篇,其内容涉及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等科学知识,可以说科普文占据了外国文学的很大比例。那么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着怎样的地位?科普文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的?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前景如何?下面我将从历史追溯、现状分析和未来初探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科普文

要想分析科普文,首先我们应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科普文。科普文简单来说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其文体具有着知识性、趣味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与说明文不同,科普文本身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它代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趋势,并将复杂的科学公式转换成逻辑严谨、符合科学性的文字呈现给读者。科普文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于高中生来说,科普文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许多前沿科技,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普文的文体在语言上所具有的逻辑性与专业性,从而打破学生对语文文体认知上所产生的局限。然而,科普文的产生也为语文教师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科普文在语言的编排上具有着高度的逻辑性,这使一些缺乏理科思维的语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但科普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依然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上,可见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掌握和运用好科普文,真正做到不是为了营造出语文的多样性而选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能够使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带着这样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历史追溯、现状分析和未来初探三个角度对科普文进行分析。

一、历史追溯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没有出现过科普文,其内容大多是文言文。到了二十世纪科普文才开始出现并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而逐渐兴起,这个转变值得我们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可以说工业的进步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发展生产力促使我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6月第1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就加入了例如《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眼睛与仿生学》等科普文,科普文的加入既加强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與多样性,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分析

外国文学进入语文课本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其地位,尤其是科普文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提升。面对着科普文,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选择直接跳过,原因是教材中的科普文历来都不作为高考的重点,高考中出到原文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且科普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难度都很大。对于教师和学生觉得科普文难度大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科普文理科思维和学术气息浓厚。虽然科普文大大减少了纯学术论文式的语言,但他的理科逻辑性与科学严谨性依然很强,这对文科思维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其次,科普文的教学实施很难。很多语文教师对于科普文的教学不够重视,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以讲授介绍式为主,多数的学生认为科普文与其他作品在教学上应该是有区别的,并且对教师的这种区别满怀期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区别,但是区别度很小。科普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教师如果要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科学的乐趣性,从而导致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不明就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将科普文加入高中语文教材到底合不合适?或者有没有其他学科能够代替语文去接纳科普文?科普文未来的趋势会怎样?

三、未来初探

面对着21世纪,人们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在享受着生活快速便捷的同时,我们避免不了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变,对于语文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将科普文纳入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必然性与合理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论文和著作(节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述方式,提高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印证了科普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个分支必然会纳入高中语文教材中。既然《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那么语文教师就不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如何提高科普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列举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文

由于科普文的内容具有时效性,它所论述的都是当下最新的科研成果,而语文教材并不可能因为科普文的这种特性而不断更新,这就产生了研究成果的滞后性。因此,在选取科普文的时候我们应该选取那些在语言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记录了昆虫的生活状况,他笔下的昆虫仿佛充满着灵性,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不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科学地观察着昆虫,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带领学生阅读这样的科普文无疑是个享受,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这样的文章也易于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讲解。

(二)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科普文之前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关于科普文的知识,例如科普文的含义、特点、类别、以及阅读要点,使学生的头脑中先对科普文产生基本的轮廓。接着,找出在文体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或多篇科普文带领学生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严谨性。在带领学生分析科普文的时候可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但切记不可肢解课文,一旦将一篇文章碎片化解读很可能造成一节课的最后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完全失去了语文的魅力。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性

“要想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句话曾经在教育界非常的流行,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比教师自身所掌握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这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事实上正因为我们处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教师才更加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而且一个优秀的教师在面对着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都能够从容应对,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能够成为像老师一样优秀的信念,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加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储备知识时应该面面俱到,不可避重就轻,以免在学生的各种问题面前手足无措,使学生轻易地击中自己知识上的盲区。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处在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科普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必须要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对科普文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或者其他科普类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先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产生好奇,再由视频过渡到文本,找一些以科学技术为题材的小品文,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收获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种逻辑思维,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之,科普文的存在拓宽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语文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科普文的出现而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不匹配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科普文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它的存在,更不可去剥夺它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这就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去寻找一个语文教育教学上的平衡点。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我们期待着在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不断的尝试与摸索中这些问题都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完善现代语文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7.

推荐访问: 科普 高中 语文教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