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史前的动物形象是否艺术品

论史前的动物形象是否艺术品

时间:2022-04-10 12:11:26 浏览次数:

摘 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认知能力弱,为了获取更多的动物食粮,绘制动物形象则成为原始人的追求。他们认为万物是有灵性的,绘制动物形象能祈求自然的保佑和恩赐,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那么为了生存而绘制的这些动物形象是艺术品吗?

关键词:原始社会;动物形象;艺术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59-01

原始先民们荜路褴褛,艰苦奋斗,发明了农具,开辟了耕地,驯化了禽畜,创造了原始农耕文化,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中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被欧美的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原始社会同时也是人类的童年,生产力低下,动物之肉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保证人类的生存,绘画动物形象成为原始人觅食的方法。有人说:“当史前人第一次在岩石上或悬崖上“刻”下一些间隔规则的线条时,毫无疑问,艺术就已经发端了。的确,原始人创造的绘画的种类甚多,如陶画、木画、石画、壁画、地画、岩画等,然而艺术中 “刻”的技术集中体现在岩画上,岩画是指在岩石上绘画。

岩画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只要哪里有人生存,有利用价值的岩石表面就被画、被刻、被雕上许多形象(主要形象是动物,往往是作为狩猎对象的动物,而人得形象是十分罕见的)。例如,距今15000~22000年的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它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有正在跑的,有已经受了伤得,也有被追赶而陷于绝境的。

那么,原始人绘制的这些动物形象是“艺术品”吗?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经济学里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向世人阐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应用此原理来解释“原始人的创造的动物形象是艺术品”是行不通的。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童年,生产力低下,动物之肉是他们的主要食品,采取一切手段获得狩猎的成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为了获取更多得动物,他们开始描绘动物形象,目的是想拥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控制威胁,以保卫自己的生存。原始人认为只要占有一个图画对象就意味着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帮助他们占有那个真实的对象。正如佛雷泽在《全枝》中对“相似率”和“接触率”所解释的:原始人深信结果可以影响原因,所以幻想以对要杀死动物进行模仿接触,来实施对其远距离遥感控制。因此在创作图画时,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将自己的观念和幻想寄予创作对象。

可想而知,原始社会人们连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而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我想是不可能诞生的。艺术是人们吃饱喝足后,并且物质生产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和种族延续时,才可能产生。艺术是摆脱了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后,所创造的一个获得快乐,愉快享受的自由天地。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原始社会而言,绘制的动物形象不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是用来消遣、欣赏的。我想一个乞丐不会赞叹公园的风景有多美,在他眼中一个馒头胜过一朵玫瑰花的价值。

二、神秘诡异的生产场所

有“艺术形象”出现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礼仪式的场所,并且这些场所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原始人类对客观世界没有科学的认识,对一些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往往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恩赐和惩罚,以为自然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是有灵性的东西,因此找一些隐蔽的山洞,画些动物形象或日月星辰加以崇拜,进行祭祀,祈求其保佑和恩赐,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增强自信心,它是一种图腾世界。

原始先民的崇拜大体可分为自然崇拜和农神崇拜两大类。自然崇拜主要是对影响农业收成的自然现象的崇拜,如天、地、山、日、月、风、雨、雷、电、火和动植物等。农神崇拜是祈求各位先祖神灵对农业生产的总体和各个阶段(如动土、播种、青苗、尝新、收获、入仓等)给以保佑,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原始时期动物之肉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动物也被称为“自然的恩赐”,动物向人们供奉出肉食,人们把它们画在黑暗的深山洞穴的墙壁上,举行祭礼仪式。目的是为了向被杀死的动物赎罪,同时也是在祈祷狩猎的成功。据考古学家考察,某些洞穴中的壁画曾先后被原始人画过三次之多,据推测这是由于第一次作画后,狩猎者获了猎物,于是又回到这个灵验的地方来再次作画。显然,在深山老洞里创作的动物形象不能视为艺术,先民是为了生存、为了食物、为了祭祀、为了获得一种超自然的控制力而进行创作的。

因此,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场所来分析,原始人的创造不应该属于艺术品。

三、内容丰厚的艺术品

艺术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艺术品来源于生活,它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这一点出发,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的创作不属于艺术品。

(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创造艺术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使人们获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是在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后才产生的。可见,艺术品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供人们欣赏,让人们在欣赏时获得教育。

大多数史前洞穴壁画的形象确实来源于生活,但他们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生,他们所建立的艺术形象具有客观性。而在艺术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要求客观与主观统一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得,雕塑家所雕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赞叹而又迷茫的作品。这幅肖像画中的少妇是佛罗伦萨一个皮货商的妻子,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达·芬奇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即表现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史前人类创造作的形象我想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位于洞穴的深处,在这样黑暗的洞穴深处画画,显然不是为了欣赏。

(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例如,《巴尔扎克像》是体现这一点的杰作。罗丹以朴实、简练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巴尔扎克内在的精神气质,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罗丹摒弃了一切细枝末节,把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上,突出这位文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可见,形式美和内容美是艺术品不可或缺的品质,是艺术品的灵魂。原始人创造的艺术品,在这一点上是遥不可及的。

(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只有着达到两点高度统一,艺术品才可以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既有旧中国贫苦落后农民的质朴憨厚的一面,又有落后、麻木的一面,同时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阿Q所独具,而是长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所造成的精神状态,是整个民族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原始人绘制的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关于存在的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未考虑过的。停留在此层面的作品,不应该属于艺术品,归根结底取决于低下的生产力。

也许,如果从艺术品的艺术形象方面去考察原始人的稚拙的作品,是一种逆历史的行为。史前人类在低下的生产力的情况下,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不朽的艺术品是不可能的,况且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把原始人创造的动物形象视为艺术品。艺术品最起码的标准应该是供人欣赏的,它们位于洞穴的深处,我想只有那些氏族首领或领军人物才会见到这些形象,并且是以获取食物为目的的崇拜、祭祀。

我们把原始人创造的动物形象作为艺术品、作为艺术的起源“始”是否有些早?我认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推荐访问: 艺术品 形象 动物 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