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文昌到酒泉:几代人的航空地理

文昌到酒泉:几代人的航空地理

时间:2022-03-24 09:13:48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一道长虹升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梦的又一次迈进。酒泉、文昌、太原、西昌,这些承载几代人汗水而搭建起来的航天城市,为“飞天”版图画出又一个蓝图。

探秘“航天城”:

从这里走向太空

在北京偏僻的北五环外,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的街道、小区乃至酒店,不少以“航天”为名。这里,就是航天城。中国航天员“起飞”的地方——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航天城内。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已经有10位中国航天员从这里出发,飞向太空。

这一次,从地面到天宫二号有多远?

对航天员来说,除了393公里的空间距离之外,他们还需要经历上百项严苛的训练。当飞行任务临近时,仿真器是航天员们待的最久的地方,他们后期的训练几乎都在这儿进行。航天员透过舷窗能看到太空场景,而晁建刚们根据实施的飞行轨迹,可以计算出在什么时间、通过舷窗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从而为航天员模拟出来。

训练中,航天员曾在舱内连续生活五六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15立方米的圆形空间中进行。在训练过程中,晁建刚和同事们要绞尽脑汁为航天员出难题,用以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情况,来提升航天员的应对能力。 “不能让他们上了天之后抱怨,说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仿真器虽然全面呈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見、可听、可操作的场景,但有一点无法模拟——失重。而这也正是太空环境对人体最严酷的考验之一。最经典的模拟失重状态的方法是通过水槽。训练时,航天员们穿上水下训练航天服进入一个深数米的巨大水槽,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加装铅块,达到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操作时的感觉与失重情况下类似。航天员在天上待1小时,就要相应地在水槽中训练10个小时。

三代人的酒泉

此次,承担神舟十一号发射任务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1958年10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建成后,成为中国最早建成的运载火箭发射实验基地,是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实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

这里,成功发射了81颗卫星、10艘神舟飞船﹑2艘天宫空间实验室,相继将10位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往太空。居住在这里的柳晗祖孙三代见证了这一切。

1958年,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跟随志愿军20兵团,从朝鲜前线直接转战茫茫戈壁。“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过,进场之后,大伙儿吃的是沙枣、骆驼刺,住的是帐篷、地窝子,但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在柳晗爷爷奶奶那一代航天人的拼搏下,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从这里直刺苍穹、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从这里飞向罗布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远征太空……

第一代航天人的故事,柳晗是听爷爷奶奶讲的,而第二代航天人的故事,却是柳晗亲眼见证的。

1998年,载人航天发射场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柳晗父母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放学回家,桌上总有一张纸条,‘我们要加班,留下两块钱,你去吃个牛肉拉面。”这让成年后的柳晗一提到“牛肉拉面”就避而远之。

2007年,柳晗考入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受父辈影响,毕业时,柳晗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航天城。

如今,在航天城工作已10个年头的柳晗有了自己的女儿。“从爷爷那代算起,我是第三代航天人。我希望闺女能传承我们的家风,成为‘航四代’,成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鲜血液。”

文昌:11年前开始的航天梦

2016年6月25号?20:00,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发成功,这是新建成的海南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海南文昌,成为中国航天又一个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实际上,早在11年前,文昌的建设计划就已经开始启动。到2009年正月初六,中国农历春节还没有过完,驻京某安装总队官兵就带着使命转战到海南文昌,在海南文昌建设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基地。

首次海岛施工,深基坑、高盐雾、高湿,给这支经验丰富的队伍带来不少困难。

南方的酷热天气,给来自北方的官兵们第一个“下马威”。低矮酷热的帐篷就是官兵们的办公地,六月份,帐篷内的温度最高可达37度。

海南航天发射场选址在人口稠密的文昌龙楼镇,有将近3000人口等待转移。安装总队首要的任务是为搬迁的老百姓建设新家园,这支国防建设施工的尖端特种部队为搬迁老百姓建设了八万两千多平米的新房,3000多名搬迁老百姓住进了能够抵御超级台风的家园。

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同时建设两个发射塔,这是安装总队建设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首先要克服水的包围,海岸线仅800多米的两个发射塔,导流槽的深基坑要开挖到20多米,海水很快就会渗透下来,再加上海南文昌又是台风多发地区,频频袭扰的热带风暴也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来自天空的水,来自海洋的水,把第一个基坑几乎灌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官兵们首次采用了止水帷幕解决止水的问题。

4O?i8Ѩky工作。经过安装总队几十年的历练,他创造了一个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的传奇。在总队承建的发射塔架中,展高工参与施工建设的就有9座。

潭兴华是一个有着16年军龄的军士长,跟塔架打了16年交道,文昌航天放射场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航天塔架的施工任务。航天发射塔的照明、动力、空调用电全部都是谭兴华带领的班组完成,经过特殊处理的电缆,每盘将近4吨重,谭兴华带领着战士们一层层将电缆铺设到发射塔,发射塔发出的第一道光线,当灯光全部打开,发射塔就宛如水晶宫般绚烂,产生这种光效的重要部件就是潭兴华和战友们的艰苦努力所换来的。

“天眼”,平塘的未来之窗

9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但位于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一带仍非常繁忙。

??大射电施工人员在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锅”下走进走出,有条不紊地对大射电的核心部件馈源舱进行安装。

??黔南州天文局副局長许文斌说,馈源舱有30吨重,是承载馈源的舱体,而馈源其实就是天线,它用来接收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如果将“大锅”比喻成“天眼”,那么馈源舱就是“天眼”的“瞳孔”,为让这个“瞳孔”于9月25日准时启用,国家天文台和黔南州天文局等很多技术干部主动放弃中秋节假日,加班加点为大射电安装“心脏”。

而在大射电旁边数公里的一座山峰上,当地政府为方便游客一睹大射电“芳容”,在山坡上修建了公路、阶梯以及漂亮的观景台,远远望去,酱红色公路和白蓝色屋顶若隐若现在崇山峻岭之间,仿若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计划开通索道、缆车、电车等通道,让大射电观光引爆大旅游。

在距离大射电约8公里的平塘县克度镇车来人往,四处电焊火光闪闪,挖掘机轰鸣,折钢筋及拌泥土声响成一片。这个昔日人口不到2万人的乡镇如今已建成了14家酒店500多个床位、7家餐饮店,在建的还有1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多家三星级酒店,中轴迎宾广场、FAST游客服务中心、天文体验馆、霸王河沿河景观等文化园一期建设项目将赶在9月25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依托大射电望远镜,省、州、县已在该镇规划了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总投资逾120亿元的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天文体验园、暗夜观星园、天文教育园、万国风情美食街、星空游乐场等项目正在建设或洽谈中;大窝凼周边半径5公里“静默区”核心区范围内的村民已搬迁完毕。

大射电望远镜建设不仅为克度镇带来机遇,也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带来了发展机遇,不久前平塘、三都、独山、罗甸四县书记、县长共坐一堂,共商打造不同景区景点、一票通抱团发展旅游等,三都建起了万户水寨、独山高标准包装花灯文化、平塘打造“三天奇观”(天书、天坑、天眼)、罗甸畅游高原千岛湖。

如今对接大射电的独山至平塘的“平—独”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开通、平塘至罗甸的“平—罗”高速正在修建之中,罗甸机场和罗妥港规划建设正积极推进。9月25日大射电睁开“天眼”后,黔南天文—生态—民俗大旅游将成为平塘的未来之窗。

■相关链接

中国航天史大事记

●三大里程碑

1、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把中国人送入太空

2003 年10 月15 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3、实现了嫦娥奔月梦

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四项“三步走”战略

1、载人航天

1992年9月,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探月工程

2017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落月采样并返回地球。

3、火星探测

我国火星探测器将于2020年发射,1年后抵达火星。一次任务里实现绕、落和行走的“一箭三期”。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推荐访问: 酒泉 文昌 几代人 地理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