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03-16 10:17:55 浏览次数:

摘要:亲子冲突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发生受诸如参与者的个性特征、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模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国内外亲子冲突研究现状及其理论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价,并就其未来的研究走向作出预测与展望,希望对亲子冲突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冲突;冲突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CA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4-0105-06收稿日期:2011-04-19

亲子冲突一直是儿童社会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青少年时期,随着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处理人际策略方式的改變,亲子间的冲突行为明显增多,而且冲突行为随着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和父母及其青少年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表明,亲子冲突在给青少年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等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冲突的发生不但能够增强个体应付事件的能力,提高社会生活适应性,增进心理发展能力和心理幸福感,同时,有效的冲突处理策略还能够促使儿童成功地向成人角色转變,有助于儿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文在详细分析和评价亲子冲突研究领域及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的最新发展动向做了简要预测,希望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及给良性亲子关系的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

一、亲子冲突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亲子冲突的概念及其理论建构

(1)亲子冲突的概念

亲子冲突的实证研究虽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有关亲子冲突的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最初的研究者由人际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亲子冲突是亲子双方目标的对立和不一致。该界定从理论上对冲突含义进行了描述,但由于过于宽泛,因而无法作为衡量亲子冲突的具体指标。法瑞纳Farina(1960)于70年代从父母的角度对亲子冲突进行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亲子冲突主要是指孩子对父母干涉行为的反抗和愿望的不顺从行为。该概念注意到了父母的教化作用,便利了对亲子冲突的操作,但却忽略了孩子在冲突中的影响。到了1980年代,研究者们从关系化的观点出发,强调亲子冲突是亲子双方对立性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为特征的。这种观点中最有影响的定义是Shantz(1987)提出的,他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双向的人际互动事件,包括亲子间的公开的对抗、争执和不一致,其目的在于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而Yan和Smetana却认为,衡量冲突不能仅仅局限在行为层面上,冲突的发生可以通过言语行为和动作行为,也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如观念或情绪的对立、嫉恨、沉默等。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亲子冲突是指亲子之间由于某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观点和行为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既可表现在心理层面上,如观念或情绪的对立,也可表现在言语层面上,如争执或辱骂,同时还可表现在行为层面上,如踢打、退缩或逃避等。

(2)亲子冲突的理论

亲子冲突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自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H)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尝试着对其进行解释后,许多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其间的观点虽不相同,甚至相左,但对洞悉亲子冲突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看,这些观点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对亲子冲突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第一,个体心理、生理层面。主要包括霍尔的生物成熟理论、精神心理分析理论、社会生物理论、认知一发展理论,还有一些小的理论流派,如相对剥夺理论、认知归因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倾向于从个体生物层面探求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内在发生机制。在他们看来,亲子冲突的发生是个体生物成熟的一种自然现象。霍尔认为亲子冲突是青少年生理成熟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精神分析的代言人弗洛伊德也明确断言,青春期俄底普斯情节的唤醒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认知一发展理论也认为,由于青少年儿童智力的成熟,加深了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导致了其行为方式的“突變”。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的出现,致使青少年儿童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发生變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亲子冲突的发生。而相对剥夺理论和认知归因理论则从分别个体的心理满足程度和认知归因倾向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证。

第二,社会、文化层面。属于这个层面的理论主要是由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冲突理论、社会资源控制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亲子冲突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民主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技能造成的。父母间攻击、强迫、冷漠、压制等不理智的矛盾处理方式,给孩子提供了观察的榜样,并以“图式”的方式埋藏于儿童心底,今后一旦遇到同样的或相似的环境,就有可能表现出来。文化人类学家的主张以本尼迪格特和马格里特•米德的论述最为突出,他们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不是导源于亲子两代心理、行为的差异,而根源在于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塑的差异。社会学家柯林斯则认为,亲子间的冲突行为是由于亲子间对诸如经验、学识、力量和能力等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造成的。

第三,家庭、关系层面。该理论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人手,以一种人际互动的观点来分析亲子冲突的形成。例如,家庭功能系统理论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并不是父母或子女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一个多人系统的问题。亲子冲突的来源可能是家庭成员系统功能的缺失,不恰当的人际关系界线,或者是防御性的交流沟通风格等。社会关系理论则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并不是青少年个体年龄增长和生理成熟的结果,而是人际关系的不同和环境差异的原因。

(二)亲子冲突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构成

亲子冲突课题的研究虽然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就其研究方法和程序而言,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方法体系。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亲子冲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测量法、访谈法、情境模拟实验法、文献分析法等。

观察法是行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能够提供直接的观察结果,数据真实,并能有效地了解亲子冲突过程的互动情况。但由于家庭生活的封闭性和隐私性,很难进行直接观察,一般采取间接观察的方式,如电视录像(Smetana,1989,1991)。问卷测量法通常用来测量亲子冲突的内容、强度和频率,目前采用的问卷主要有(1)冲突事件量表(The Issues Checklist,Robin&Foster,1984),该量表有44条关于冲突的内容,测试冲突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冲突中亲子双方的紧张程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0(父母报告)及0.88(青少年报告)。(2)冲突行为问卷(Conflict Be,havior Questionnaire,Prinz et al,1979),该量表由

20个是非题组成,测量亲子双方在关系中所知觉到的冲突,得分越高说明冲突程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3)冲突策略量表(Con-flict Tactics Scale,Straus,1990)中的亲子关系关系分量表,由婚姻暴力发展而来,目的是测试冲突中觉得怒气程度和敌意。(4)冲突行为解决问卷(Conflict-Resolu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Ru-berstein&Feldman,1993),用来测量亲子冲突中双方使用的解决冲突的策略,解决策略有三种:妥协、攻击、回避。访谈法能够就冲突的意向、原因和双方的感受获得较为具体的资料,但由于当事人的防御本能,对冲突消极方面的了解可能有欠缺。目前访谈的主要形式有现场访谈(到家庭内部)、电话访谈、小组访谈。情境模拟实验法是集实验、访谈、观察于一体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的应用,案例大都来自于国外的研究。具体程序是按照要求选取一定数目的家庭,由家庭自行选择一些活动,在实验室里模拟这些活动,主试通过单向观察窗口进行观察,而后并与被试进行访谈。文献分析法在亲子冲突的研究中很少见,其中以Laursen的研究最为典型,他通过该方法对亲子冲突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对了解目前该课题的发展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Annette Mahoney等人也通过该方法对婚姻冲突、亲子冲突与父母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做了分析与评价

(三)亲子冲突研究的维度取向

亲子冲突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我国更为明显,可以说该课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其研究维度取向甚不清晰。综合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维度:(1)调查研究。这是目前亲子冲突研究最集中的领域,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发展特征及其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原始的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相关研究。不少研究者将亲子冲突和亲子的其它问题,如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学习、社会适应,父母的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亲子冲突的影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3)发展研究。主要从青少年个体的发展角度来探讨亲子冲突发生的原因、发展特点及其變化趋势,以便于能够及时地提出干预措施。(4)干预研究。这是亲子冲突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的一种研究取向。研究者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发现有效处理亲子冲突的策略,以及策略的教育能否达到应有的积极的效果。

(四)亲子冲突的特征分析

综观亲子冲突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与对立。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拟从量的特征和质的特征两个方面去分析。

(1)亲子冲突量的特征

亲子冲突量的特征主要是指亲子冲突发生的领域、频率、强度、冲突对象、冲突方式等。从冲突发生的领域上看,青少年和父母在诸如考学、求职等大的生活方面存在着较少的冲突,冲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琐事上,如家务、学习、吃饭、穿衣等。调查表明其中最易发生冲突的领域是:学业、日常生活、家务、娱乐活动,不大容易发生冲突的领域是:外表和隐私。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强度比较温和。在冲突对象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青少年与母亲的冲突显著高于与父亲的冲突,且冲突领域也有较大差异性。Laursen(1995)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亲的冲突多集中在责任感、学校生活、独立自治等方面,而与母亲的冲突则多表现在家务、外出、度假、娱乐、交友等领域。冲突方式多以争吵和训斥为主。

(2)亲子冲突质的特征

关于亲子冲突质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目前主要集中在冲突发生的内在机制、过程和冲突的发展趋势。就冲突发生的内在机制而言,Feeney和Cassidy(2003)提出了家庭功能系统说,他们认为亲子冲突是亲子间生活中微小事件促发而导致家庭功能系统紊乱的表现,而且他们还提出儿童对亲子间冲突的认知受亲子依附关系、亲子情感强度的制约。从冲突发生的过程上看,Shantz(1987)的5阶段理论比较具有说服力,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冲突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O—争吵事件,主要表现为因事件而引起的行为、要求以及争吵;阶段1—对立的开始,当对立明显的时候就意味着冲突的开始,一般情况下是单方对立开始出现;阶段2一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以行为反抗对方,对立就表现为相互的。单方的行为可能会妥协以使冲突消失,或者双方对立继续;阶段3—继续使用不同的对立的策略,这将决定冲突的发展方向;阶段4—冲突的结束,当冲突终止时,可能是冲突问题的解决,也可能是单方退出冲突。而就冲突的发展趋势,当下的研究者们倾向于用倒U型曲线来描述,即冲突随着青春期的开始而增加,在青少年中期达到最高峰,在青少年晚期则开始下降。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Galambos认为,亲子冲突在儿童期就有所表现,青春期早期达到最高峰,中、晚期则开始下降。Brett Laursen通过对亲子冲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冲突频率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冲突造成的影响则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五)亲子冲突的作用和冲突管理策略的研究

亲子冲突是破坏性还是富有建设性,取决于冲突管理策略。可以说冲突管理策略是亲子冲突研究的核心。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人际适应,对青少年的生理、社会和认知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传统亲子冲突研究的焦点倾向于关注冲突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持续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Mona El-Sheikh和Elizabeth Flanagan(2001)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和父母的酗酒行为及青少年对家庭统治者的情感反应、他们的自律行为有高度相关。Shek(2001)的研究表明,经历频繁亲子冲突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症状,亲子冲突的水平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都有着很高的相关。Stuart等在研究中指出,亲子冲突水平及其解决策略对青少年个体的同伴关系有着显著影响。我国学者方晓义等在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性行为、学习成绩等之间存有显著的相关。同样,大量亲子冲突行为的存在,也常常给父母带来压力,尤其是母亲。研究表明,处于青少年过渡期的家庭约有40%的父母报告有这样的体验:低自尊、生活满意感降低、焦虑和抑郁增加、没有成就感、生活丧失意义、无助感增强、无法组织好自己的个人事务、疲劳、失败、孤独等,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

亲子冲突的管理是指对冲突从发起到结束的解决过程的管理,冲突双方在冲突过程中使用的策略称为冲突管理策略,而用于结束冲突的策略则称为解决策略。研究者认为,解决冲突的能力

和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关。此外,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人际关系模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倾向于使用协商、求助于第三者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屈服、妥协或使用武力。同时,在父母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孩子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妥协、退缩行为,而在母亲面前则有着更多的协商机会。Ken-Ichiohbuchi等研究发现,亲子冲突管理中存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成长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多的使用妥协、回避策略,而受个体文化熏陶长期熏陶的青少年,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公正,更倾向于使用协商策略。

目前,研究者倾向于把冲突处理策略分为以下几种:(1)问题解决型——面对冲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采取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策略。(2)对抗、攻击型——面对冲突,直接进行反抗、攻击对方,希望让对方屈服、妥协。(3)退缩、逃避、屈服型——迫于对方的压力,同意对方的要求、或者逃离冲突现场。(4)搁置、不理会型——不理会对方,依然我行我素,好似没发生冲突一样。(5)第三方介入——与冲突双方无关的人员介入,企图调解冲突。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倾向于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来划分冲突处理策略。他们认为,协商、第三方介入属于积极处理方式,有利于冲突的良性解决,对于良性亲子关系的建立、青少年儿童个性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父母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退缩、攻击、屈服、搁置等属于消极处理方式,不但不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冲突行为,对青少年、父母、家庭都有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青少年与父母间发生冲突时双方的解决风格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调适。在对父亲、母亲、青少年在亲子冲突中使用的解决策略的风格进行测量后发现,青少年妥协的解决风格同较少的内部心理问题、外部行为问题有关,并且与较高的学业成就有关;而攻击性的解决风格被认为同高水平的外部行为问题、内部问题及低学业成就有关。

二、亲子冲突研究的评价及展望

(一)当前研究的不足

亲子冲突研究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其研究结果的质量和理论建设的高度来看,还比较的不成熟。首先,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研究课题比较凌乱,研究者大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取其一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也仅仅限于冲突量的方面,而很少涉及冲突质的方面,且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国外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大多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而且调查对象基本都是学生,很少涉及到父母,研究的效度很值得怀疑。另一方面,问卷主要是翻译或修改国外的版本,对于文化背景窘异的中国被试来说,很难有高的信度。再次,研究多属于探索性、验证性的,没有对结论进行理论性的分析,更没有就产生该结论的原因进行内在机制的探讨。最后,纵观国内外有关亲子冲突的研究,现象调查、相关研究居多,而应用研究、干预研究较少。通过大量的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关亲子冲突的特征及其对亲子双方有关影响的研究,但如何将这些结论用于生活实际,如何干预亲子冲突的发生还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二)未来研究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亲子冲突的研究可能会呈现出如下几个趋势: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方法的生态效度,全程式、跨文化的研究日趋增多。传统的亲子冲突研究多是横段研究,研究对象大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其实,亲子冲突在整个儿童期都存在,仅仅通过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很难把握亲子冲突的全貌,这也是目前有关亲子冲突研究结论不一的主要原因。通过全程式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亲子冲突的发展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分离出造成亲子冲突的因素,以便于更好地预测与控制亲子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亲子冲突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Yan发现,处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儿童,与父母发生的冲突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文化在亲子冲突研究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而这正是亲子冲突目前研究的最大缺陷。

第二,在多年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部分研究者开始涉足亲子冲突内在机制的探讨。虽然,目前有关亲子冲突发生的原因,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见解,例如,部分研究者认为,亲子冲突发生主要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它是一种自然的成长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适性和跨文化性。也有的研究者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是社会文化變迁的重要体现。但这些因素是如何促成亲子冲突的,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Robin和Foster在1989年提出了行为一家庭系统模型,Smetana也于1995年提出了家庭冲突的社会认知模型,两者都企图从家庭结构和关系人手,探讨亲子冲突发生的家庭机制。此外,部分学者从社会人际关系人手,对亲子冲突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上述探索虽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要全面阐释亲子冲突的发生的内在机制,还显得比较无力。

第三,自上个世纪初,霍尔从复演的角度提出亲子冲突理论以来,有关亲子冲突的理论大小已有十几种,我们在前面已作了简要分析。但是这些理论并非针对亲子冲突提出的,而是在解释亲子关系或儿童发展特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的,因而这些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亲子冲突现象,大多是就亲子冲突的某个方面做出分析。我们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涉及到儿童心理、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亲子冲突理论的建设必须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从发展的角度、家庭人际关系的角度、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建构亲子冲突的理论。

第四,亲子冲突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家庭、社会现象,过去的研究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冲突特征的分析和冲突理论的建设上,而很少就冲突的干预进行研究。目前仅有的几项涉及到干预研究的课题,也大都是从人际冲突的角度进行的。亲子冲突的干预是一个系统的课题,期间涉及到冲突干预的模式、冲突干预的质量、冲突干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冲突干预对家庭人际关系的建构等。良好的干预模式,对亲子冲突的解决、儿童的发展、家庭关系的建构都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宋广文,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思政学院心理系教授510641;何文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100875

推荐访问: 亲子 展望 青少年 冲突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