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师生关系质量与儿童学业成就和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述评

师生关系质量与儿童学业成就和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述评

时间:2022-03-16 10:02:16 浏览次数:

摘 要 文章回顾了国外对师生关系质量与儿童学业技能与行为问题的研究成果。首先,描述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其次,阐述了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问题。有助于提出更加新颖的全面的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理论。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儿童学业成就 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早期与成年人的关系在儿童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师生关系(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在心理学领域已经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Hinder等人提出 “成人—儿童关系模型”,认为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包括成人和儿童自身的各种特征,如生理特征(性别、外貌等)、个性因素、发展特征(自我意识、智力)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两者的互动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尽管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在儿童发展中是最重要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对儿童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师生关系质量与儿童幸福感,同伴关系,行为问题,班级适应和学业成就等广泛的领域存在相关。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质量是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1.1 动机教育理论(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perspective)

目前,国外针对师生关系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动机教育角度进行的针对师生关系重要性的研究中,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师生关系通过增强儿童的学习动机从而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并且通过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提高儿童理解复杂概念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1.2 依恋理论(Attachment perspective)

从依恋理论为依据的研究表明,教师被看作是“替代照顾者”。Pianta(1999)吸收了生物生态模型和发展系统理论,Pianta(1999)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研究师生关系的本质和师生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根据这个模型,师生关系是一个二维的系统,良好的师生关系被定义为高亲密度和低冲突度的结合。师生关系中的高亲密度具有温暖,积极影响和广泛交流的特点。相反的,师生关系的冲突具有消极的,敌对的和难以管理儿童的行为的特点。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业和行为的发展,是通过提供一个使儿童感到自信和受到支持的环境和安全感来对儿童学业和行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地与其他人互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且专注于学习。

2 师生关系质量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质量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国外的学者多次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针对师生关系和学业成就与问题行为相关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的结果,一是小学儿童内外的学业成就与行为问题的不同和师生关系质量是相关的。特别是,不仅小学儿童学业成就的平均水平和师生关系质量的平均水平是相关的,而且儿童学业水平的变化和师生关系质量的变化也是相关的。二是整个小学阶段师生关系质量一直是很重要。

2.1 师生关系质量和教师报告的学业成就呈显著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质量和教师报告的学业成就是相关的。儿童之间的分析表明,那些和老师有积极关系的儿童,老师倾向于对其在语言文学和数学上给予更高的评分。然而从幼儿园到小学,多个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质量的平均水平和多个教师评估的学业成就的平均水平是不相关的。以上结果是对前一阶段研究的补充,本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质量和儿童的学业成就有关。解释这个结果有一个缺点,相对于类似研究的其他模型,教师学业技能报告不包括早期研究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是不可能获得的。相反的,一个早期成就测试的分数可以加到这个模型中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2.2 师生关系质量与标准化学业成就不相关

当对学业成就的采用标准化评估时,师生关系质量和儿童的标准化学业成就没有显著相关。通过学生间和学生内的模型,师生关系质量和标准化测验的分数没有显著的相关。这个结果和前面研究的师生关系质量和教师报告学业成就评估的结果是不一致。O’Connor and McCartney(2007)使用NICHD样本发现从幼儿园到三年级师生关系质量可以预测三年级的标准化测验的分数。然而,这些联系都是以课堂上师生行为为中介(比如:课堂参与度,儿童的注意力)。其他的研究没有控制学业分数上最初的不同。如,Hamre 和Pianta(2001)发现当模型中包括学业成就的早期测量时,师生关系不再预测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研究者们提出了几个合理的观点可以解释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大概因为教师是二者的共同评价人,所以,师生关系质量和教师评估的学业成就的相关是显著的。如果事实如此,教师可能把与自己有积极关系的儿童评价成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反之亦然。

而师生关系质量只和教师评价学业成就有关,因为这个评估反映了一个社交能力与行为表现的综合。相反的,标准测验的分数是更集中在特定的学业领域的成就测量。动机研究表明,与老师有良好关系的儿童更倾向于追求社会目标,他们更可能遵守课堂秩序,乐于帮助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然而,这些做法与更好的学业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3 师生关系和行为问题的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质量和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显著相关。并且,教师报告的问题行为与母亲报告的问题行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师生关系质量好的儿童在学校中问题行为较少,同时在家中问题行为也少。

3.1 师生关系质量与问题行为相关显著

在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的研究中,表明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更高的师生关系质量和低水平的母亲与教师报告的行为问题是相关的。儿童内的分析表明:小学阶段师生关系质量的改善和母亲教师报告的行为问题的适度降低有关。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 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的研究在说明师生关系质量的改善有助于行为问题的控制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补充。师生关系质量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比师生关系质量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更显著。这与Hamre 和 Pianta(2001)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师生关系质量是一个社交能力的指示器。

3.2 问题行为的跨地点不变性

现有研究的一个特点是母亲和教师报告的行为问题的一致性。尽管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的研究赞成已有研究发现的母亲和教师在评估儿童行为问题上的标准不同(相关系数是0.07-0.30),但是师生关系质量和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在不同评价者之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明,显著的相关不纯是评分者误差导致的人为结果。Carolina Maldonado-Carreno和 Elizabeth Votruba-Drzal(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有良好师生关系的儿童在家庭中和学校中都表现偏好。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质量可以改善儿童行为并且激励儿童去追求更高的学业成就,因为小学儿童可能会通过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学业活动,乐于助人等方式来取悦和他有良好关系的教师。因此,师生关系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显著的相关。师生关系良好的儿童不仅仅在学校中表现良好,在家庭中也表现良好。在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介变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据推测,可能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导致的。

参考文献

[1] Robert C. Pianta , Enhanc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teachers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

[2] Pianta, R. C. (1999). Enhanc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teacher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 Birch, S.,& Ladd, G. W.(1998).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4,934-946.

[4] Goldstein,L.S.(1999).The relational zone:The role of car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co-construction of min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6,647-673.

[5] Carolina Maldonado-Carren o & Elizabeth Votruba-Drzal (2011).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d Behavioral Skills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A Within-and Between- Child 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 March/April 2011, Volume 82, Number 2.601-616.

[6] Burchinal, M. R., Peisner-Feinberg, E., Pianta, R. C., & Howes, C. (2002).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kills from preschool through second grade: Family and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 415-436.

[7] Wentzel, K. R.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202-209.

[8] Achenbach, T. M., McConaughy, S. H., & Howell, C. T.(1987). Child adolescent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mplications of cross-informant correlations for situational specific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 213-232.

推荐访问: 述评 学业 师生关系 成就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