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树立和体现循证意识

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树立和体现循证意识

时间:2022-03-12 08:51:51 浏览次数: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2000年,EBM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定义EBM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目前EBM已与临床各专业结合,出现了循证外科、循证内科、循证护理等分支学科,并在医学诸多领域的决策中付之于具体有效的实践,如出现了循证医疗、循证诊断、循证决策、循证医疗卫生服务采购等。因此,循证医学不仅仅体现一种方法学,更体现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科学服务的精神。作为一种方法,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和掌握,但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医药工作者甚至各行各业的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可以和应该掌握。在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树立循证意识、增强循证精神尤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科技期刊是报道科研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的一种载体,科技期刊编辑则是服务于科研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科技期刊的生产、经营者。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科技期刊编辑树立循证意识就是要让一切编辑活动遵循最佳的、充足的研究证据,结合编辑自身的技能和经验,考虑读者的愿望,产生高效、准确、公正的工作作风,改变由传统的经验权威模式引起的读者、作者、编者信息不对等,工作效率低,稿件处理不够客观、准确等状况。科技期刊的直接服务对象是读者和作者,因此在编辑工作中加强循证意识就要树立“一切为了读者和作者”的行为准则,在这里读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在保证读者利益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作者的权益。

一、在审稿中树立和体现循证意识

1.在初审时要有循证意识

对论文的初审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三审制”实施中的第一步,是保证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关口”,其操控效果直接影响到外审、终审、出版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初审准确率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稿件处理周期,也节省了编辑部的财力和物力。目前,大多数的编辑都是仅仅根据以往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既往的审稿经验对稿件的质量作出快速判断,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时间,但由于编辑专业知识、文献掌握的局限性,难免有优秀的稿件流失,或是质量差、不适合本刊刊出甚至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的稿件进入外审,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初审编辑树立了循证意识,收到作者来稿,对其论文内容是否属于本刊刊出范围、论文格式是否规范作出评判之后,分析提炼论文的主题,或提出其他核心问题,然后选择相应的国内外有关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将检索到的文献(即研究证据)与稿件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对稿件的质量作出判断,并据此对稿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这样即便初审就被退稿的作者也会心服口服。如笔者收到一篇题目为《造血细胞三维培养体系的研究》的文稿,因为本刊已发表过不少关于研究造血细胞培养体系的文稿,所以第一印象觉得此稿质量不高,属于重复研究。但经过仔细阅读文稿,提炼出主题词,检索MEDLINE及CNKI数据库,将检索到的文献与该文进行比较发现:三维细胞培养主要用于组织工程,较少用于造血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造血细胞仍以二维培养为主,主要是在成纤维细胞基质上进行造血细胞培养,因而确认此文稿有发表价值。这是循证意识驱使的结果,一篇原将被淘汰的论文获得了准确、公正的评价。

2.培养有循证意识的审稿专家

一般情况下,期刊遴选的审稿专家要求专业对口、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学术品格,还应该在专业研究领域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超出作者[3]。尽管如此要求,在实际中专家的审稿质量仍然参差不齐。有的专家审稿意见只言片语,只有结论而无论据和建设性的意见。有循证意识的审稿专家审稿意见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果论文的结论创新性强,审稿专家则会简明扼要写明国内外前人都作了哪些相关内容的工作,本文的新颖之处在哪里;如果论文的结论缺乏创新性,审稿专家则会写出国内外本课题的进展,甚至注明参考文献。编辑一方面可以据此得出一个准确、公正、全面的稿件处理意见,让作者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丰富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初审的准确性。如一篇题名为《右旋柠烯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文稿,一位外审专家意见只有“结果可信,论著发表”寥寥八个字,另一位专家的意见则为“右旋柠烯已报道用于实体瘤治疗,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报道较少,作者之一曾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郭晓铭等,2006,14:692-695)。前文与本文有部分重复,但本文所用方法有改进和补充,增加了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故全文适当精简后可短篇论著发表”。后者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专家的循证意识很明显。

有循证意识的审稿专家需要培养,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在首次约请审稿专家时附上审稿意见范例或审稿的标准与规范,或在以后的合作中加强交流,提出要求。

二、在撰写稿件处理意见中体现循证意识

加强循证意识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在撰写稿件处理意见时尤其在撰写退稿意见时不流于简单粗暴,而是证据确凿、理由充分。撰写稿件处理意见既是概括、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循证的过程。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每个编辑部都有自己的稿件处理意见工作单(一般为退稿和退改两种)。树立循证意识,编辑就不能根据经验简单地在上面圈圈改改,而是建立在确凿证据的基础上,退稿时告诉作者为何缺乏创新性,为何断定不能采用,等等;退改时告诉作者需要进行哪些修改和补充,理由是什么,不能模棱两可,让作者无所适从。

笔者给一篇题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及其意义》的作者撰写退改意见时,因该文有四张图四个表,根据经验认为该文图表太多,遂写了“该文图表太多,注意适当删减”的处理意见,结果作者在改回时附信询问为什么要删去某些图表,并陈述其刊登的必要性,笔者后来认真审读了该文,同意作者的意见,只好回信致歉。笔者很感谢该作者的认真精神和循证意识,如果作者为了发表文章而委曲求全,则可能助长编辑的经验主义,从而使编辑在工作中出现更多的不当。

不同专家对同一篇稿件意见不一致时,甚至全然相反时,通常我们以哪种意见居多,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稿件的取舍。树立循证意识就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了。它要求编辑对稿件的审理意见综合分析,对论文的关键环节逐一检索,对不同意见逐一查证,找出问题的焦点,然后提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稿件处理意见。

一篇题名为《Bortezomib或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HL-60细胞凋亡实验研究》的文稿,外审专家意见一个为“本文有创新性,可以论著的形式发表”,一个为“所用三氧化二砷剂量过大,超过临床治疗白血病所达到的血浆浓度,临床意义不大,退稿”,第三个认为“本文实验结果简单,只检测了处理的HL-60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无机制研究,可作为短篇论著发表”。三个审稿专家审稿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肯定结论居多而决定采用该稿。后来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关键问题是三氧化二砷的使用剂量,如果如审稿专家所言剂量超过临床治疗剂量,则尽管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作用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还是缺乏临床意义,应该退稿。经过检索相关数据库,查到了相当于临床治疗剂量的研究剂量,明显小于该研究使用剂量,因此对这篇来稿我们最后作了退稿处理,作者了解了退稿理由后也认为该研究设计有问题。

三、在编辑加工中体现循证意识

编辑加工是保证杂志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编辑加工中科技期刊编辑常见的不当是加工过“重”和加工过“轻”。加工过“重”即编辑加工中把可改可不改之处一律改之;加工过“轻”即以文责自负为借口,基本上来稿照登,没有或很少在学术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动笔修改,以保证和提高文稿质量。循证意识与文稿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即“尊重作者、多就少改、改必有据”。因此,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循证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第一类不当。凡是仅有疑问而没有把握的地方,一定要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其他专业人员得到确切结论才能动手修改,切忌不懂装懂、无知枉改。一位《中国骨科》杂志的编辑在收到一篇题为《胫骨轴向旋转运动与膝关节屈伸运动耦联的实验研究》的稿件时,不能确定“耦联”是否应改为“偶联”,于是进行了“偶联”、“偶合”、“耦合”的辨析,并确定应改为“耦合”[4]。这正是循证意识的体现。笔者在编辑加工一篇文稿时看到某一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某一区域的25cM区域内的语句,不确定“cM”是否有误,经过查证,“cM”是一基因长度的单位,名称为“厘摩”,如果将它误改成“cm”,则反而将正确改为错误。

四、在其他方面工作中体现循证意识

增强循证意识对编辑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有益的。向专家约稿时确定什么样的选题,约请什么样的专家撰写;在审稿队伍的建设中确定增加哪些领域的审稿人,选择该领域的哪些人审稿;在栏目的设置上确定增加哪些栏目,该栏目的读者定位是什么等都需要编辑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注释:

[1] Sackeet DL, Rosenberg WMC, Gray JAM, 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MJ, 1996, 312(7023): 71-72.

[2] Sackeet DL, Sharo NE. 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vidence-based medicine.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1-10.

[3]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11-112.

[4] 马英,闫富宏,万瑜,等.“偶联”“偶合”“耦合”辨析. 编辑学报, 2005,17(3):198.

(作者单位:《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责任编辑:赵耀)

推荐访问: 树立 体现 意识 编辑 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