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10 08:45:26 浏览次数:

zoޛ)j馟ivzyN^tM{
jrpwxI+!Mmn$'jSv'规范发展及相关国际标准的推广意义重大。中医内科学作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本文对现有中医内科学相关的中英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编写建议。

中英文教材选择

英文教材

选用目前在美国普遍使用的、由Will Maclean和Jane Lyttleton主编、University of WesternSydney与Pangolin Press出版的《内科学临床手册·中医疗法》系列教材第一册(肺、肾、肝、心)、第二册(脾、胃)、第三册(气血津液、肢体经络)。两位作者均在中国系统学习过中医,并在国内担任中医学教学、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本套系列教材自1998年陆续出版,几经印刷,在美国中医高等学校、中医相关教育及临床机构使用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学和临床价值。

中文教材

选用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以下简称“人卫版教材”)。并参照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以下简称“五版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以下简称“七版教材”);彭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材《中医内科学》(以下简称“双语教材”);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1们等。国内《中医内科学》教材建设从五版教材开始,其编写体例和内容基本固定。

中英文教材比较

整体结构比较

英文版3册教材共涉及90个病证(含12个附属病),人卫版教材收录62个病证(含10个附属病),五版教材收录58个病证(含9个附属病)。英文版教材前言、附录内容丰富,特别是“使用指导”“中药炮制”“中草药使用方法”等,临床实用性比较强。中文版教材设有介绍中医内科学定义、范围、发展、辨证论治方法原则的内容,即总论部分。整体结构比较见表1。

内容比较

病证分类 中英文教材基本一致.均按脏腑、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系统进行分类,系统性、完整性较强。

病证选择英文教材将一些临床常见的外科病证、耳鼻喉科病证、外感病等收录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多选用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如肠痈、痔疮、肛瘘等外科病证;失音、鼻鼽、喉痹(附:喉痈)、风齿牙宣、唇风、口疮等耳鼻喉科病证;温病、伤寒、外邪留恋、外感发热、伏气、霍乱等外感病。由于国内中医分科较明确,以上病证分列在《中医外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温病学》《伤寒学》等教材中,故中文《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未收录。

病因病机 中文教材病因病机统一论述,一般涉及外感、饮食、情志、禀赋体质、劳倦等;英文教材针对每个病证直接分析病因病机,针对性较强,但存在病因、病机混淆现象。

辨证分型 英文教材注重临床所见,大部分病证证型分类较中文版教材多。主要病证辨证分型比较详见表2。

治疗方法1~3册英文教材均为临床手册,注重覆盖面、实用性,并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大部分病证有关现代医学的内容比中文教材多,治疗方法较为全面,以方药治疗为主,选方、加减内容较多;同时针灸选穴、补泻手法等介绍详细。针对某些病证,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口疮的漱口、锭剂疗法;便秘灌肠疗法;痹证分经、分部用药、选穴;胸痹的危重症处理等。人卫版、五版、七版、双语等4种教材只涉及中药治疗,只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涉及“其他治法”,但内容相对较少。

辅助内容 中英文教材对每个病证的概说、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调护、名医经验、文献摘要、文献推介、临床备要、小结等内容编写也有不同,详见表3。

格式体例比较

英文教材共3册。第一册包括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肝系病证、心系病证;第二册包括脾胃系病证,部分外科、耳鼻喉科的病证;第三册包括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使用中医学术用语,涉及较多生物医学术语。编写体例较为一致,主要包括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些病证涉及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分型证治包括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法、处方、随证加减、变证治疗、中成药、针灸、临床备要等。有些病证涉及局部治疗、灌肠外敷等治疗方法。编写形式图文并茂、图表结合、条分缕析,便于阅读。知识篇幅较大,病种多且治疗方法较为全面。

特点:英文教材为临床手册,使用者多为临床医生,所以证型较多,治疗方法全面,篇幅较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三基”内容则不在主要介绍范围之内,特别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多以板块链接方式出现。

中文教材主要介绍7个系统的代表病证、常见病证。语言中规中矩,使用规范术语。编写体例完全一致,除无标题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外,还有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调护、临证备要、名家医案、文献推介等内容,整齐划一。编写形式虽然设立一些板块链接,但仍多为文字阐述。知识篇幅较之英文教材少,治疗以方药为主。

特点:主要使用者是学生,故注重“三基”内容,中规中矩。

核心教材编写建议

整体结构

中医内科学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借鉴英文教材的编写方法,在正文前除设出版(再版)说明、前言、鸣谢以外,增设主编及团队介绍、翻译及学术用语、使用指导等。“主编及团队介绍”部分主要说明主编及编委的学术水平,教材编写的准备、调研、编译等全过程。“翻译及学术用语”部分说明该教材学术用语的依据及特点。“使用指导”部分详细介绍本教材的内容及每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

正文

总论简要介绍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二级学科的定义、范围、发展简史、疾病分类,以及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治疗法则等。

各论按照脏腑、气血津液、肢体经络分类。每个系统具体病证之前设“本系统病证概论”,简要介绍本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常见病证、症状等,各病证之间的关系,共同的预防、治疗、调护方法等。

各系统病证选择

经过比较,推荐63个代表病证及12个附属病证进行编写。病证选择既要考虑每个系统的常见病证,也要考虑中医治疗效果突出的病种。

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失音、鼻渊。

心系病证:心悸、胸痹(附:真心痛)、不寐(附:多寐)、心衰。

脑系病证:眩晕、中风、痴呆、健忘、颤证、癫狂、痫病。

脾胃病证:胃痛(附: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噎膈(附:反胃)、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口臭、消化不良、口疮、痔疮(附:肛门瘙痒)、肠痈。

肝胆系病证:胁痛(附:胆胀)、黄疸(附:萎黄)、积聚(附:肝癖)、臌胀、瘿病、疟疾。

肾系病证:水肿、淋证(附:尿浊)、癃闭(附:关格)、阳痿、遗精(附:早泄)、耳聋耳鸣。

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厥证、虚劳、肥胖、癌病。

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痉证、痿证、麻木、头痛、腰痛。

具体病证编写

每个病证建议从概说、病因病机、诊断与病证鉴别、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名医经验、文献摘要、文献推介等部分进行编写。

概说:不列标题。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以年代为顺序进行简介。介绍与该病关系密切的西医疾病。

病因病机:列标题。病因病机以图表方式合并论述。病因从外感、内伤等方面展开,病机则介绍病变部位、脏腑病机、病理性质、病理因素、疾病演变等。

诊断与病证鉴别:以链接、框格形式介绍本病的中医诊断依据。酌情提出类似病证的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以图表、路线图表示辨证思路(或原则),阐述相对应的治疗原则。以小标题列出证型,每个证型的证治应包括病机析要、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常用药、加减用药,并简要介绍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体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针对该病证特异性的预防调护方法进行介绍。

结语:概括总结本节主要内容,供复习使用。

临证备要:该病治疗宜忌,特殊疗法,某些治法药物的使用要点及理解,古人某些观点评价等。

名医经验:简明介绍近现代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或临证经验,突出辨证论治的经验心得,处方用药的技巧要诀。

文献摘要:简明介绍古典医籍有关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或具有时代意义的论述6~10条。

文献推介:介绍能体现本病中医辨治特点的古今文献3~5篇。3.5体例篇幅建议

编写体例借鉴英文教材,图文并茂、图表结合、条分缕析,便于阅读。篇幅适宜,建议每个病证编写控制在1万字以内,突出重点,便于翻译。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背景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各异,故教材编写在保证内容准确的基础上,应重视编写体例的选择,便于读者学习。将中文教材对知识准确性、科学性的把握和英文教材注重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特点进行综合,进行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定能够编写出内容精确、有效促进中医药国际推广的教材。

推荐访问: 内科学 中英文 中医 教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