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珍视童年生活价值,,,,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

珍视童年生活价值,,,,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

时间:2022-03-02 00:10:17 浏览次数:

zoޛ)j馟i专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制订方案,明确分工,开始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资料、探究梳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深入到不同主题的探究小组之中,指导他们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资源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直观的交流平台。

二、主体性探究模式的实施关键点

(一)关注生活,合理设计

一位德国学者曾说,15克盐让你一口吞下很困难,但将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全部吸收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犹如盐之于汤,道德认知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活力,才容易被儿童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教师要保持汤的温度,做出属于你和孩子们的那碗“汤”,这就是儿童生活的德育价值。

主体性探究模式尤其重视这一价值。具体说来,教师在进行主体性探究教学活动设计时,选取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素材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生活;儿童展开主体性探究的过程要在生活中进行;其结果要超越生活,使儿童不仅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还要形成探寻人生价值、自我建构生活并型塑健全人格的能力。

为确保儿童主体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可以从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入手来设计活动,这其中还可以包括儿童典型的真实生活案例。在引导儿童关注生活现象的同时发现、思考生活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这需要老师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既要把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关注他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又要把视野放宽放远,引导儿童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

【案例分享】《到哪儿去买》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到哪儿去买》是“学做聪明消费者”单元中的内容,围绕这个话题,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我是金牌小导购”的活动。先让每个学生写下“我最想购买的商品”,然后以“愿望清单”的方式,列举出学生最希望购买的10种商品。每个小组选择1-2种感兴趣的商品,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展开生活调查:

(1)这种商品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2)你会推荐同学在哪里购买?为什么?

各组分别派出“小导购”,围绕“愿望清单”中的某种商品,推荐不同购物场所。希望购买该商品的同学则扮演“小小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要接受哪位“小导购”的建议。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金牌小导购”和“聪明消费者”。

为了当上“金牌小导购”,学生需要围绕一种或几种商品,到生活中了解、调查不同的购物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学校和家庭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有的还会请教父母亲友,或上网查找信息。同时,他们还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分析不同购物场所的优势与不足。学生推荐的购物场所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聪明消费者”和“金牌小导购”的互动交往,能逐步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的购物场所及其特点,并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购。

(二)充分体验,有效探究

体验可以更好地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儿童的心灵。它是个体的身心与外界交往,并生成情感、新知的实践过程,可促进儿童道德把知、情、意、行等要素统一起来,从而促使个体不断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在开展主体性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个“为什么”的道理。

为此,教师要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儿童对体验的回顾与思考。让儿童通过体验后的再探究,深化对相关道德问题的认识,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案例分享】《好习惯 早养成》教学活动(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没有任何监督和记载,交流养成好习惯的故事变成了学生现场编造故事。第二次试教时,该教师将教材上的人物对话做成了PPT,满以为这次学生有话可说了,可是当问到“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时,学生清一色地摇头。

试教结束后,听课老师们建议:教学活动要真实开展,学生要切实记录自己每一天的习惯养成情况。于是,在后面几个试教班级中,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习惯养成卡”,组织学生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该教师切实监督学生填写卡片,落实习惯养成。

再次执教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养成卡”,交流体验过程。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发现,大家能坚持的方法各不相同,几乎没有人能够全部坚持下来,每个人在这段时间里,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师:这21天,“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你坚持得怎么样?你是怎么坚持做到的?

生1:我有几天坚持得很好。我请妈妈当监督员,不完成作业,就不从房间里出来。

生2:我每天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为了得到“笑脸”,我快速地做,边做边想,做得是不是正确的。

生3:以前我做作业,奶奶总是一会儿给我送酸奶,一会儿给我削苹果。现在我跟奶奶约好了,做完作业再去吃。

生4:我只有一天没有给自己画笑脸。那是因为,我一口气努力做,到只剩下一项作业的时候,心想:这下可以歇口气了。于是,我拿出饼干,边吃边去看动画片。可是时间不等人,到我看完电视想起要做作业时,已经八点半了。

生5:我有的时候慢,是因为我不会做。

师(问其他学生):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6:我会去请教爸爸妈妈。

生7:我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最后再想想。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进行主体性探究时,儿童主体体验的重要性。只有真实的体验,儿童才有真实的感受,教学才能真实地达成目的。当教师改变策略,落实“21天养好习惯”的体验活动时,每个参与者都认真地实践,真实地记录。在分享、交流体验经历时,孩子们也自主发现了养成好习惯需要的品质,如坚持、专注,还找到了帮助习惯养成的方法。相信这段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注重引导,提升思维

探究是没有止境的。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总结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他们引向课外,拓展延伸。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自身与问题的联系,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其在合作探究、交往对话中启迪道德思维,增长道德智慧。

【案例分享】《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片断(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师:是不是趋利避害就可以解决科技成果的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呢?让我们到现实生活中去看一看。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吧,这有一座苹果园出现了病虫害,你会怎么办?

(出示案例:苹果园里里出现了病虫害:A顺其自然;B使用毒性强劲的杀虫剂;C使用毒性较低的杀虫剂;D其他方法。你会选择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请学生按照A、B、C、D的选择分组,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选A。虫子也是生命,苹果园很大,小小的虫子也吃不了多少。再说用农药会有毒,我们人吃了苹果也会中毒的。

生2:我选择B。免得虫子吃掉更多的苹果,所以要赶紧杀掉他们。

生3:毒性较强的杀虫剂对虫子毒害较大,对人也一样,日积月累人也会中毒,所以我选择C。

生4:如果虫子适应了这个农药的毒性,有了耐药性,怎么办?必须调高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就越来越大,会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生5:我们选择D。因为不管是毒性弱还是较强的农药,都是有毒的,都会对人们造成伤害。我想能不能让小鸟来吃虫子,这样可以杀死虫子还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师:选择是智慧。大家都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再认真想想。你们的选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做出选择后相对应的后果。A:没得吃;B:杀光一切;C:低毒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我们也有苹果吃了。)

可是,这样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播放农药残留视频)看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都不敢吃东西了,实在是太可怕了。

生2:看来低毒农药其实也是剧毒无比呀。

师:你吃苹果削皮吗?低毒农药消灭了虫害,但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农药残留。面对农药残留,家里人是怎么做的?

生1:我妈妈都会把买回来的菜泡好长时间,而且要泡好几遍。

生2:我奶奶还会用淘米水、盐来泡菜和水果。

生3:在我们家所有的水果都是要削皮吃,而且要把皮削得深一些。

生4:我妈妈还在超市里买了专门去除农药残留的洗涤剂。

师:面对新的问题,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它,尽量把农药残留带给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草原绿鸡,既养了鸡又治理了虫害。

面对农药的危害,科技工作者在积极研制绿色农药,推广新型的无害灭虫法,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带来的危害。

这节课没有流于简单口号式的灌输,而是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科技利弊。另一方面,教师尊重每个儿童的经验和认识形成的过程,注意让儿童自觉地探究,获得反观自身意识,提升和超越自我认识的机会,而不是急于灌输和控制教师认为应该给予的东西。

鲁洁教授曾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在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真心地帮助学生,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扩展和提升现有的课程资源,挖掘身边一切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才能让学生主体在课堂上充分自主探究,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推荐访问: 主体性 珍视 童年 价值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