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思想汇报 >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

时间:2022-03-25 08:41:57 浏览次数:

摘要: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 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设计在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呈现丰富而复杂的状态,其观点风格也呈多元化特点。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 思想基础 主要风格

“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对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还有非物质社会、信息社会等称谓,异曲同工,都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深刻的认识。相比较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因为它内涵更丰富。

后工业时代,人们力图突破工业社会的种种观念和制度,力图做世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不但设计自己的生活,而且设计未来“人”,这些观念的和物质的前提发生着复杂的、迅速的变化,这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把一切变化都归结到“设计”这一个纽带上去了。

一、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 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主要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1.后现代主义

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脱离了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传统思维模式,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同时,后现代主义以文化多元化为背景,以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内在动力,表现在哲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是推动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之一。后现代主义对待世界是持开放态度的,用相对、多元和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世界,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态度,对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有很大的思想价值。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再结合其它后工业社会的其它思想与理论,构筑了当代工业设计理论的思想基础。

2 .可持续发展观

当今时代,发展问题依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8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授权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发展大会,以此作为指导方针,制定了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它的确立是和能源与生态环境危机分不开的。它主张人类不应为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自然的权力,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当代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不但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且每代人都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可持续发展观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发展模式的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是与后工业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思维观念,是当代的工业设计理论改进和发展的新的基础

3.信息社会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建立与扩张,一个所谓的“信息社会”正悄然而至。“信息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将共存地发展,信息通信手段的高度发展将促使“信息无国界”,时空差别正逐渐淡化;但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将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走向世界时保持个性。寻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在21世纪的全球发展中将增加人文的力量,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将更多地从注重物质质量转向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4.非物质社会论

所谓的非物质社会,就是数字信息化社会和服务型经济社会。巨大的科技变革不仅涉及到技术和科学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非物质社会的相关理论正是以高科技所推动的“第三次浪潮”所催生出来的新社会形态的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促进“非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实现和推广,为非物质主义社会的设计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但同时以“非物质”和信息化为特点的后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全球安全、技术伦理、能源与生态、人文关系等问题亦需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主要风格

当今时代,设计在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呈现丰富而复杂的状态,其观点风格也呈多元化特点。

1.后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和流派。它首先出现在建筑界,随后又波及日用品、家具等设计领域。虽然“后现代”设计至今并未成为西方设计主流,但它对西方设计的震撼是强烈的。“后现代”设计反对现代主义“形式依随功能”的设计原则,最关注的是产品的形式、结构和造型,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富有个性和多种审美效果,同时兼具功能。

2.“高技术”风格设计。“高技术”风格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它的发展是与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技术风格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与“机器美学”最早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一样,“高技术”风格也最先在建筑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轰动的作品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图4),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皮阿诺(Peuzo Piano)和罗杰斯(Rogers)。“高技术”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并一直波及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其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因而显的冷漠而缺乏人情味。与此同时,一些设计师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与“高情趣”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3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的形式上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风格主要体现于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鲜艳的色彩。波普设计(图5)在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界引起了强烈震动,是一种对传统的现代设计一次激烈的抗争。

4.绿色设计与生态设计。在反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针对伴随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出现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涌现出"绿色设计"的浪潮。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这一认识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通的。生态设计与绿色设计理念的思想出发点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本能的渴求和对自然的尊重的统一,摒弃盲目追求高技术的设计方法,强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节材、高效、无害、循环、再生成为它的基本原则。

5.人性化设计。人与造物的关系一直是围绕人类造物文明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开始,造物就是为了人的需求,只是人性化设计当时并没有单独提出来。实际上,人性早就蕴涵在实际造物中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德国包豪斯确立的现代设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大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曾经一度辉煌,并且现在它的基本原则依然闪烁着光芒。但后工业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时,设计领域对人性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人性化设计风格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风格得到了推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江洪.非物质、非物质主义与设计教育.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1 1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8

[3]朱铭 荆雷 《设计史》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5 10 月第一版

推荐访问: 后工业社会 工业设计 风格 思想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