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网箱养鱼疾病防治新论

网箱养鱼疾病防治新论

时间:2022-05-19 14:55:06 浏览次数: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23

网箱养鱼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近40年的历史。网箱养鱼具有很多优点,但因网箱设置在流水水体中,鱼病防治难度很大。至今,网箱养鱼暴发鱼病,大量死鱼的事故仍经常发生。2001年4-6月,集安渭源水库网箱养殖区,德国镜鲤春片鱼种,因暴发白云病、竖鳞病和车轮虫病,死亡2.8万kg,损失28万元。2002年7月,水峰水库暴发指环虫病,治疗不及时,最后并发细菌性败血症,死鱼50万kg,损失500万元。水峰水库网箱养殖区,已有近10个养殖户因连年鱼病困扰,而被迫停产。以上事例表明,病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给养殖者造成心理恐惧。可见,病害已严重限制网箱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几年来,笔者对网箱养殖疾病防治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以下综合防治措施,供养殖者参考。

1 合理确定网箱养殖规模

研究表明,当投饵网箱总面积超过水域总面积的4‰时,就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表现为局部缺氧,有害气体增多,进而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因此,不论在何种水体中设置网箱,都要将网箱总面积控制在4‰以内。

2 合理布置网箱,确定适宜放养密度

网箱应设置在水流适宜且自净能力强的区域,布置要错落有致,宜并联,不宜串联。尽量降低发病后各箱之间相互传染的几率。放养密度过大会导致鱼类生长环境相对恶劣,感染发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和产量,可以减轻鱼类自身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发病率。网箱育种放养密度应控制在500~800尾/m3,网箱养殖成鱼放养密度应控制在40~50尾/m3。

3 自育鱼种,避免异地传播疾病

异地调运鱼种,往往会带入各种不同的病原体。加之鱼种进入新环境后,在适应过程中会出现焦燥不安、四处乱撞,造成机械损伤及鱼体生理机能紊乱。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乘虚而入,使鱼生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是自己培育鱼种。实践证明,在同一水域育出的鱼种,在转箱(分箱和并箱)过程中,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很强的抗应激能力。可见自育鱼种可提高抗病力和成活率,降低发病率。

4 外购鱼种要严格检疫,严控质量

无自育鱼种条件的,在外购鱼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带入病原。还要严控质量,确保购进的鱼种无病、无伤、体质健壮。

5 改春放为秋放

春季水温逐渐升高,病原体繁殖加速毒力增强。刚越完冬的鱼,体质虚弱、鳞片松散、免疫力低,在捕捞、称重、运输过程中更易受伤。入箱后不仅创伤恢复慢,而且易得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秋季水温逐渐降低,病原体繁殖减速毒力减弱。此时鱼的肥满度高、体质健壮、免疫力较强。即使受伤,也不易染病或感染程度低。这使得鱼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创伤。待翌年春季水温上升时,便于早开食,早恢复体质,鱼的抗病力得到加强。因此,秋放较春放发病率低

6 科学投喂优质饲料

网箱内养殖的吃食性鱼类,天然饵料的获得率几乎是零。因此,其生长发育完全靠人工饲料。饲料的质量是保证鱼类健康且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若自己生产饲料,一定要配制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养殖对象营养需求的饲料配方。而且要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和产酶益生素。若购买饲料,则选择几家正规大厂家的饲料,进行对比实验,然后选择最好的。由于大水体不缺氧且夜间几乎不降温,因此,夜间也应投喂。日投喂6~8次。切忌投喂发霉变质饲料,以免降低鱼的免疫力和使鱼中毒。

7 坚持“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网箱多设置在有水流的大水体中,鱼病的治疗难度很大。再好的药物,在流水中也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即使加大用量达到治疗浓度,也很快就流走,难以维持有效剂量的作用时间。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可见网箱养鱼一定要把防病工作放在首位。

8 投喂中药药饵预防鱼病

中药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等优点。刚入箱的鱼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应投喂可迅速恢复创伤的中药药饵。寄生虫快速繁殖期,应投喂有驱虫效果的中药药饵,可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平时应定期投喂可提高免疫力的中药药饵,可提高鱼的免疫力,起到防病作用。

9 治疗鱼病时应着重杀灭鱼体上的病原

万一预防失败,发生鱼病必须及时诊断治疗。治疗时应着重杀灭鱼体上的病原,而不要企图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对症下药,内外结合,虫菌毒同杀。如果是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并发症,则须内服有虫菌毒同杀效果的中草药药饵,外用碘制剂和杀虫剂。即使只是寄生虫病,在用杀虫药的同时,也必须投喂杀菌抗病毒药饵,以防细菌和病毒导致的败血症。泼洒外用药时,先将鱼集中在一个角落,然后用喷雾器按治疗剂量,向鱼群长时间喷洒对症药物。每天喷洒3~4次,每次喷洒1 h。这种做法既省药,效果又好。有的养殖者采取用塑料布围泼的办法,用药浓度是池塘的10倍以上。这样既使鱼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又浪费药物,大大增加了用药成本,效果并不理想。

(收稿日期:2014-01-08)

推荐访问: 网箱 新论 养鱼 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