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当前主流声乐演唱技法

当前主流声乐演唱技法

时间:2022-05-18 18:1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声乐演唱分门别类,当今主流歌唱技法四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源远流长的声乐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演唱的起源、风格、形式,以及四种唱法的发声技巧、声区控制、呼吸状态的同与不同的处理等。

关键词:声乐演唱种类;技巧方法及异同

一、美声起源与技法

美声唱法(Bel Canto)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为优美的歌唱和美丽的歌曲,在欧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美声唱法自传入中国以来多在专业的院校里开设,其发声技巧和练声程式多作为歌唱者必修的声乐基础课,美声的受众有一定的特殊性,表演的舞台相对受限制,不如民族、通俗歌曲普及性和广泛的流传性。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起源于西洋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文艺复兴后渐渐形成。当时的西方音乐受宗教音乐的影响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和复调音乐基础之上。男女唱法一样,但声部、音高低不同。在美声唱法的传承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是歌剧,最早的歌剧以阉人唱女声,由女中音唱男声,随着歌剧的发展和创新,阉人的演唱满足不了复杂剧情多元素的需要,于是歌者为了适应市场逐渐改进自己的唱法,演变成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不再是只讲声音,而是更强调歌者整体的艺术性。在我国美声唱法主要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的古典歌唱方式,融合了西方各个国家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并结合了我国自己的语音特点逐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美声风格,但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

(二)美声唱法的技术

美声唱法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混声唱法,歌者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产生特有的音响色彩,把人体这个天然“音箱”通过科学的训练成为歌唱的“乐器”。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是歌唱时发声自然,声音竖直饱满,音色美妙醇厚。与民族唱法比较,美声唱法在各声部,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声音更后一些,尤其在换声区和高音区,美声唱法采用关闭和掩盖的技巧,音色由亮转暗。这种技术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至头声为主,美声唱法发声时呼气量较大,在中低声区则要求气息沉住,而发高音时则要有像呼唤远山时的爆发气息,此时所发出的声音就更淳厚宽广,圆润而富有穿透力。

二、民族唱法产生与技法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大众以民族自己的审美习惯及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唱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洋美声唱法通透圆润的优点来演唱民间和民族的歌曲时采用的声乐技巧叫民族唱腔。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唱法萌芽于氏族远古时期的诗乐舞,通过我国劳动人民一代代的传唱,总结形成了这种能充分发挥中国人自己生理条件的发声的方法——民族唱派,同时借鉴和汲取了西洋美声唱法竖直通透的优点,以西方古典唱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同时保留民族唱法的婉转悠扬的特色而形成的演唱技巧,在代代民族歌唱家的摸索和总结下逐步形成了我国民族唱腔的特有风格。我国早期的民歌演唱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演唱,这种唱法方式真实、自然、亲切,技巧修饰少,利用自然的歌唱发声与地方语言结合来表情表意,其声音音质明亮,位置靠前,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听起来不够柔美圆润。

(二)民族唱法的技巧

民族唱法以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融合声、情、字、腔,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神形兼备、表唱结合、载歌载舞的风格。民族唱法也采用混合声,并借鉴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不过声音明显地比美声唱法的高音时采用掩盖技巧的声音明亮,中、高音区音色变化不大,基本用本嗓演唱,音位要求不高时,类似于平时的说话。民族唱法讲求用气巧,抑扬有度,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发出的声音纤丽秀气,具有明亮的金属质感,声音亲切自然。民族唱法相对来美声说颤音幅度要小得多,声波主要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作振动,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

三、通俗唱法形成与技法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也叫自然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20年代末,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一)通俗唱法的形成

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这种唱法在生活中最普遍、最普及,类似于配音乐的吟诵。其风格可分为抒情、乡村、校园、摇滚等。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歌唱方法,基本没有什么区别,1920年以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由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使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通俗唱法不再要求把声音唱得很大,歌唱时用朗诵或讲读的音量就能演绎,不再强调象古典声乐那样炫耀歌者浑厚圆润的声音,或一定要保持明确的歌唱线条,通俗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自如、闲适感,以更亲切自然地接近老百姓。

(二)通俗唱法的技法

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依据音的高低变化和运用不同的共鸣部位,形成了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歌唱的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通俗唱法运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能体现自然声音的腔体,通俗唱法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演唱时喉咽腔打开得比美声唱法大,演唱深沉含蓄的歌曲比欢快喜悦的歌曲时的咽喉腔也要开得大一些,咽喉腔腔体的变化直接作用于音色的变化。总之,通俗歌曲的范式不如美声和民族唱法相对模式化,更多体现的是表演者的风格。

四、原生态萌芽与技法

原生态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淳朴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未经美声或民族唱法的技巧训练,直接源自于民间的歌唱技法,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一)原生态唱法的融入

千百年来,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歌唱形式,无不凝聚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这里提到的原生态就是就类似于诗经里的风,来自于纯民间,未经专业歌唱技巧的雕琢,原生态就是民族唱法的原型,却区别于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它是流传于民间的训练方法,纯属老百姓世世代代相传的最质朴的歌唱形式,它按照各民族的发音吐字和风俗习惯,用纯天然的音色描述其民族原始的风俗风貌、劳作生活、情感情趣等,其旋律调性有其民族独有的特色,演唱者均是来自于其民族基层的民间艺人,这些都是原生态最本质的美。

(二)原生态唱法的特技

原生态唱法的声音十分靠前而且音色明亮辽阔,气息控制自如,且常常是高音令人惊叹。例如侗族山歌,用大嗓唱,呼吸、共鸣与民族唱法基本相同,但在高音区以下是纯真声,高音区用头腔的共鸣依然能听到自然的真声,歌唱时声音位置比学院派民族唱法更加靠前,咽喉腔的位置比民族唱法更高。原生态的基本气息、共鸣与其他三种也有共通之处,原生态的声音比民族唱法还要真实,非常质朴,有时如同喊话一般,就是最原始的最山野的歌声,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

五、四种唱法的联系与不同

这四种唱法各有不同但并不完全独立的,而是逐渐靠拢、相互渗透的。各个民族的演唱方法都汲取了一些美声甚至通俗的唱法;通俗也从民族作品中吸收营养。美声主要是展现歌手的唱功的一种唱法;民族主要是表达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的一种唱法,通俗唱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行歌曲,是大众能普遍接受的一种唱法。有一种说法是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美声唱法,是三种唱法中最早的正规唱法。民族唱法,也有人叫中国式美声唱法,原因是民族唱法的气息理论跟应用方法跟美声唱法没有差别,只是美声唱法的发声比较靠后,民族唱法则是更靠前。通俗唱法跟民族唱法有着紧密联系,就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将声音从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中解放出来,但仍然保留住气息应用方法的歌唱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雷礼.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

[3]付林.流行声乐演唱教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

[4]韩国勋/韩晓彤.歌唱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推荐访问: 声乐 技法 主流 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