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湖南长沙湘潭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研究

湖南长沙湘潭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研究

时间:2022-05-18 09:40:07 浏览次数:

观看过50多场戏曲演出。

民国年问,战乱频繁,很多戏场毁于战火,省会戏班和零星艺人不得不离开长沙辗转到湘西、湘南偏远地区流动演出。

2.长沙、湘潭的戏场建设及现存情况

据史料载,明朝中期,长沙开始出现固定戏场建筑。明成化十四年(1479),长沙吉王府万春池畔,“竖有歌楼一座”。万历(1573-1619年)时,戏场建筑迅速兴起,万历十九年(1591),长沙府城隍庙、菩化县城隍庙、衡州桂王府相继建造戏场。。

清朝时,长沙湘潭的演戏活动繁荣,大大促进了戏场建筑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凡祠庙必造优台”,凡“建造新台,先演大戏数本”,清代各府、州、县志以及碑刻记载庙宇戏场者甚多。清晚期,尽管社会动荡,戏曲依然风靡,并出现了新式戏场建筑。光绪末年,长沙已有茶园式的演出戏园,不收门票,只计茶资。宣统二年(1910),长沙豪绅叶德辉出资兴建新式戏园同春园,改三面舞台为镜框式舞台,设雅座、包厢,分等级售票,为省会第一个最大的新式戏园,观戏者众,引得此后新开的戏园纷纷效仿。

可惜繁盛仅是昙花一现,随后多年战乱,1938年长沙发生文夕大火,戏场大多被焚毁,仅长沙就有11座戏台付之一炬,包括当时的湘剧三大名园。少数幸存者在历史变迁中,或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或因城市建设被拆除,或在文革中遭遇浩劫,境遇惨淡。文革后,政府和公众致力于保护和修复传统戏场建筑,使其得以新生。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整理出长沙、湘潭现存戏台一览表(表1)。

3.现存戏台实例

长沙和湘潭的传统戏场建筑类型多样,有庙宇、祠堂、会馆、茶园、私宅、书院戏场等。明清初期主要是庙宇祠堂戏场,清同治、光绪年间,商品经济发展,戏曲的娱乐作用得到强化,祭祀功能则在一定场合被削弱,新式戏场开始层出不穷,会馆和茶园成为戏场建筑的主要载体,茶园戏场的兴建更是迎合了大众的观戏需求,民国初期长沙的湘剧三大名园寿春园、景星园、湘春园均是茶园戏场。私宅戏场设于大户人家的自家庭园内,规模较小。书院戏场位于书院,风格淡雅朴素,不似市井戏场那般浓墨重彩。临水戏场建于港口,来往商船为其主要观众。

长沙:

赫曦台(图1、2)

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在岳麓书院主讲时,曾指岳麓山顶为赫曦,张杭因此作台其上,名赫曦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院长罗典建戏台。赫曦台台基高1.5m,前台面宽7.8m,进深4.5m,后台面宽12.2m,进深5.1m。戏台是典型的湖南风格:凸字形平面,前后勾连,前部单檐歇山顶,后部三开间硬山顶,弓形山墙,卷棚檐口,青瓦顶,琉璃脊饰剪边做法,枋头有戏剧人物图案雕饰。台内相对的两壁书“福“、“寿”二字,约方丈。据史料载,光绪二十五年,王先谦执学岳麓书院,时值其六十诞辰,邀湘剧春台班于赫曦台演剧祝寿,一时称盛。民国初年,仍有戏班在此演出。

陶公庙“古楼”戏场(图3、4、5)

用于祭祀陶侃之孙陶淡与其侄陶煊。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一年(1932)曾重修。庙宇坐北朝南,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前殿、后殿,东侧有一偏殿。戏台为山门戏台,面阔三间,“凸”字形平面,前部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翼角起翘很高,檐下设如意斗拱,栱端插有龙凤假昂,后部为弓形硬山山墙,两侧各有一天井。八角藻井绘有双龙戏珠,额枋、阑干、隔扇均雕刻山水人物故事。每逢正月十三与八月十七陶公叔侄生日,陶公庙均要举行大型庙会,邀湘剧戏班未此连演数天。

民国旅社戏场(图6、7)

该四合院原为清末官员张自牧私宅,后张氏家族没落,民国时改成旅社。院中有棵一抱粗的麻柳树,荫蔽着大半个院落。戏台位于庭院南端,单开间,面阔约5.7m,进深约4.8m,单檐歇山顶,覆小青瓦,屋脊有砖雕装饰,藻井施游龙飞凤彩绘。庭院西侧是三层搭有阁楼的主楼,院北为二层侧楼,院东为山墙。各房间有走廊联系,旅客在走廊即可观戏。

宜春园戏场(图8、9)

第一家湘剧戏园,清光绪末年(1908)仿北京广德楼戏院所建。戏台高10.5m,台基高1.4m,前台面宽6.6m,进深4.8m,后台面宽12.6m,进深3m。“凸”形平面,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施如意斗拱,栱端插有龙凤假昂,翼角显著翘起。藻井,阑干、隔扇、雀替均雕刻有飞禽走兽、祥云等吉祥图案。戏班开演之时,戏台前置有茶桌方凳,卖茶而不售戏票,这种边喝茶边看戏的娱乐方式,在清末被称之为“视听之娱”。

靖港临水戏场(图10)

据戏台碑载,系“中华民国十年宁乡八埠公建”,即1927年。戏台为三开间,面阔6m,进深4.7m,单檐歇山顶,两侧有悬挑而出的耳房做扮戏间。戏台以石柱为支撑,台面为麻石铺砌,临河三面筑有花岗石栏板,雕有花鸟兽等图案。戏台面向江面,观众可坐在船上听戏,演出的湘剧多是时间较短的折子戏,而非整场戏,以配合往来船只的停靠时间。

火宫殿戏场(图11、12)

火宫殿亦称乾元宫。旧志载该殿建于明成化年间,包括前坪(古牌坊、戏台、火神庙)和后院(财神庙、弥罗阁、普慈阁)。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晚清时,火宫殿发展成集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为一体的庙市。庙曾毁于文夕大火,戏台系2002年于原址重建,北侧为火神庙,正前方和南侧均有观戏楼(现作火宫殿小吃部)。戏台有两层,台基高1.2m,面阔7.8m,进深8.4m。单檐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屋脊饰走兽,柱间施斗拱五朵,藻井、额枋、隔扇等雕刻有祥云、飞龙等吉祥图案。每逢节假均有戏班演出,游客如织。

湘潭:

关圣庙戏场(图13、14)

该庙原为北五省(山西、河南、山东、山西、甘肃)会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春秋阁碑记》载:“创自明初,越年以来,时加修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修大殿,重建舞楼”。原建筑在文革中受损惨重,1988年基本修复。关圣庙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戏台为山门戏台,两层,首层用于表演,开间7m,进深9.3m,歇山顶,青瓦覆顶,琉璃脊饰剪边,雕刻在破坏后一直未恢复。

鲁班殿戏场(图15、16)

始建于明代,由山门、戏台、正殿和厢房组成。据戏台碑记载,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民国元年(1912),殿不慎被焚而戏台无损,旋于民国四年由泥木工人捐资重修,改重檐为单檐。戏台为山门戏台,台基高2.25m,前后勾连,两侧有耳房作为扮戏间,台口对面及两厢建有观戏楼。戏台的藻井、阑干、门窗皆有精致的木雕,尤以山门门楼的格板浮雕“湘潭”别具风致,生动展现出清末民初湘潭三街、六市、九码头的历史风貌。

万寿宫戏场(图17)

又称江西会馆,据清乾隆《湘潭县志》卷十一“寺观”载“仁寿宫在县城西南十八总正街,江右众商建。”会馆后花园的水池中建有戏台一座,始建年月不详。其石台基立于水中,下砌拱隧,以通池水,并建有石桥通陆。戏台造型端庄秀丽,装饰雕刻精致,共有两层,一层用于演戏。方形平面,单开间,开间和进深均为7.8m。重檐歇山顶,琉璃瓦覆顶,施如意斗拱,四周绕石阑干,内部木雕藻井绘有云龙图样,横枋皆雕麒麟、蝙蝠,檐下栏板及枋角雕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西厢记等戏剧人物故事。

4.形式和特征

4.1戏台形式

现存戏台多为抬梁式结构,三面开敞,一面后台。有独立戏台,也有山门戏台,台基下设过人通道。戏台以“凸”形平面居多(也有方形平面),前后勾联,前面歇山顶,后面多为弓形硬山顶。台沿设置矮柱栏杆,前台顶部正中施八角彩绘藻井,台内偏后方有隔扇,两侧设出将、入相两门,以区分前后台,面积大的后台还设有天井。

4.2看楼

传统庭院式戏场中,有些仅利用台口正对的庭院观戏,不设看楼,而有些在庭院两侧建有二层看楼,一层用木柱架空,二层悬挑,一般为三或五开间,房间用作包厢,走廊有栏杆围合。例如关圣庙戏台前的观戏坪长29.5m,宽27m,戏台正前方和两侧均建有观戏楼(图18)。又如陶公庙,戏台面对的正殿建于48级台阶之上(图19),观众既可在庭院,亦可利用台阶形成的坡度观戏,取得更好的视听效果。

4.3装饰

戏台作为公共建筑,较为重视装饰,细部几乎“凡木皆雕”,手法有浮雕、镂空雕等,主要内容有故事典故、珍禽走兽。屋脊、山墙、檐枋、栏杆、藻井(图20)、隔扇、雀替(图21)、等往往是装饰的重点。

4.3.1屋脊

陶公庙戏台的正脊两端施以龙吻,中间立宝瓶;宜春园戏台每个翼角各立有七只形态各异的走兽。

4.3.2山门和山墙

戏台山门多有精致的雕刻,如鲁班殿戏台山门雕有湘潭全景图,陶公庙戏台山门雕有山水人物故事。山墙也不例外,赫曦台山墙有六种别致的戏曲雕塑,分别是老子出关、麻姑献寿、张良进履、加官进禄、拾玉镯、秋胡戏妻。

4.3.3檐枋和栏杆

檐枋通常雕有吉祥图案,栏杆的雕刻集中于栏板和望柱。如万寿宫戏台的檐枋雕有西厢记等戏剧人物故事,栏板雕刻花鸟虫鱼,二十一根望柱雕成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走兽(图22)。

4.3.4斗棋

戏台斗栱多采用装饰很强,多层叠落的如意斗栱,有些栱端插有龙凤假昂(图23),非常华丽。如宜春园戏台,陶公庙戏台的斗栱。

4.3.5匾额和楹联

戏台几乎都悬挂有匾额和楹联,以彰显其艺术价值,内容以怀古勉今,抒发人生感悟居多。如陶公庙戏台的匾额,由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簖书“古楼”二字(图24),台口悬楹联,书:“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又如靖港临水戏台,楹联曰:“白雪阳春,成称绝唱;高山流水,几见知音。”

5.结语

传统戏场建筑既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也是珍贵的建筑遗产。在戏曲活动源远流长的湖南长沙、湘潭,传统戏场建筑类型多样,湖湘风格浓郁,雕刻装饰精美,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人文价值。但由于历史变迁,大多数传统戏场建筑消失殆尽,幸存的少之又少,境遇也很不乐观,有些遭不科学的改建和使用,有些残破不堪,成为危房。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传统戏场建筑,使它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亟待社会和公众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推荐访问: 湘潭 湖南长沙 传统 地区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