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技派”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高技派”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22-05-17 08:30:06 浏览次数:

zoޛ)j馟i]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展现了中国“高技派”建筑的亮点,例如被悬空支撑起的圆弧形沙特馆(图1),由中国公司设计,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如同一颗绿宝石,又像一艘破浪前行的“宝船”,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展馆的采光和通风充分考虑了上海地域特点,占主导的坡道设计为肢残和盲人群体提供了便利,称得上是一座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建筑。“丝路宝船”的创意,寓意海上丝绸之路将阿拉伯和中国两大文明连接起来,因此,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高技派”建筑显示出来的新技术不仅仅表现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的使用,还在于对新的技术观念以及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问题的关注,“高技派”建筑以技术手段为媒介通过特定的形式语言传达某种文化信息,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定位设计创意,使得“高技派”建筑富有人情味,不再像机器美学建筑那样冷峻。

图1 图2 图3

1.2中国的“高技派”建筑在机器美学建筑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形式语言

既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思想和建筑技术美倾向,又将建筑技术美推向多元化方向,避免了机器美学理论的局限性和建筑形式的单一性,以高技术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在注重技术的同时并不排斥文化与历史。深圳大运会最重要的建筑元素是寓意深远的“世界之门”(图2)。巨人张开双臂奋力撑开“世界之门”,从这里通向深圳湾,又经过大海通向整个世界,全彩激光投影、线幕影像等新技术在这扇门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

1.3中国的高技派建筑以技术为手段完善和提升了建筑功能

例如,“中国馆”(图3)不仅突破了机器美学建筑产品式的外表,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高技术表达的高情感等视觉方面因素,而更着重于建筑的根本属性—建筑功能,持有更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功能观,借助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给建筑安装上高灵敏度的“大脑”,突破了传统的采光、照明、采暖、制冷、通风模式,建筑的系统之间通过传感器由计算机统一控制,使之成为互动的有机整体。

在近现代,机械美、机能美、技术美被列入了“艺术”的范畴,芝加哥学派理论家、机器美学建筑先驱之一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明确告诉我们两层含义:一是现代主义建筑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二是外观形式是建筑功能的反映。“只有符合功能的东西才是美的”,这成为现代艺术中建筑的独特追求。因此,工业革命产生的第一代机器美学创造了将功能性、经济性放在第一位的,具有工业特征的一元化机器美学建筑。伴随多元化而产生的第二代机器美学标志着新文化和新技术开始影响建筑,中国的“高技派”建筑形式不再局限于机器美学的一元形态规则,而是遵循艺术品的共同品质特征给建筑艺术增加了更丰富的“有意味的形式”语言,同时又将高技术作为实现建筑功能的手段,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独特的建筑语言。

2由中国“高技派”发展引发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学者对中国的“高技派”建筑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探究其发展的前因后果而产生了一种不恰当的悲观认识。而实际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所显示出来的“高技派”建筑风格已经让世界为之瞩目。它积极、精确、乐观地构建新技术与新建筑的关系,必将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后现代主义思潮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流行大潮,建筑师与设计师应对潮流建筑风格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并充分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2.1建筑潮流风格要彰显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的反映主要依赖于建筑及其组织,如何让一个新建筑有机地融入它所在的城市环境并与城市的建筑与文化特色相得益彰,是建筑师的责任所在。一个城市,其特色的形成也许是几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建筑师,其作品中应包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尊重。福斯特是“高技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特定流派的设计理念和表达特点,但他同时知道尊重历史、与传统对话是建筑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在为法国某城市作通讯塔设计时,福思特详细考察通讯塔所在的地理位置,从多个角度论证新建和市区重要建筑、传统建筑的有机关系。同样在福斯特为圣拉菲尔地区所作的加谬中学的设计中,就采用了法国的已有风格。这座长240m,教室之间完全透明的“高技派”建筑给人的冲击是惊人的,但人们仍然可以解读他的地中海风格。而我们的建筑师有多少如此深刻的作品呢?我们要学习先进的设计思想,要表现潮流和时代,这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风赶潮,不顾地区风貌和城市特色,不尊重历史和传统,不负责任地仅以表现潮流为能事。这样的潮流过后,在不同的城市会出现面貌极为相似的建筑,城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与过去相比,城市增加了浮躁的现代气息,地域乡土文脉被淹没,城市的特色日趋模糊。身处不同的城市却感受不到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大同小异的城市面貌和气息中迷失自己的方位和归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城市特色建设的失败,更是建筑师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2.2建筑潮流风格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一个城市,其整体环境一般由建筑、道路、地面、天空、树木、水体、景观、小品及设施等构成,其中建筑是城市环境构成中的主要部分。一个整体协调的城市环境是其中所有建筑共同营造的结果。去过苏州的人都会感叹“黑白苏州”的协调与强烈的文化特色。不管是老居还是新建,不管是繁华商业地段还是安静的居民区,每幢建筑都与周围环境一起构成了和谐的文化氛围。人们被浸染、笼罩其中,慢慢感觉与其中的建筑一样,怡然有所属。在这个城市从容的优雅里,先进、现代、潮流都被其吸纳为内在的养料,生长出这个城市独特文化所孕育的现代和潮流。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令人看到了鲜明的反面教材。那是挤在一个街角处的后现代风格建筑,土黄色的欧式山花与券脚暗喻着西欧古典文脉,建筑本身风格鲜明,比例恰当。但它土黄的建筑色彩与周围的白墙黛瓦难以相融,粗大的柱式与狭小的容身之所难以协调,文化背景更是相去千里。这样的建筑既别扭环境,又别扭自己,更别扭人心。如果把城市环境当作一件作品,那建筑就是它的一个构成要素。即使这部分要素再好看,如果与作品主题风牛马不相及,那也是绝对不敢强行放入的,否则会破坏整个作品。同样,作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是一样。所以,如何消化吸收潮流以适应城市环境,应是设计师时刻注意的问题。

2.3建筑潮流形式要反映建筑机能

建筑机能就是指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面对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建筑,人们需要它的形象能传达与其功能相关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信息,即建筑的可识别性要强。而在中国,往往当一种建筑风格流行开来,那就意味着不管是餐饮建筑,还是银行、医院、写字楼都会以同一种潮流形式出现。由于设计手法简单重复,设计师盲目抄袭几种特定的潮流形式,使具有不同机能的建筑在外貌特征上大同小异,更别提独特的情感传达和精神风貌了。这种对形式照搬的结果是使不同机能的建筑在外貌上千篇一律,不仅给人的心理造成厌烦,而且模糊了建筑的机能识别性。这种局面的形成,根源还在于设计师对建筑风格理解肤浅,将深刻的设计理念概念化为几种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建筑应被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气息。单纯依靠对潮流形式机械地模仿、生硬地嫁接,只能使建筑了无生气。作为设计师应时刻对此警记在心。

3结语

国外“高技派”建筑一向以新材料、新技术为依托,以独特的结构类型、新颖的结构方式为外貌表现,着力传达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技术美学观念。建筑师在结构选型、强度计算、材料力学特性的探究方面所花费的精力相当多,建筑的视觉冲击力与科学性、经济性高度统一。因此每栋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反观我国的所谓“高技派”建筑,结构是常用的结构,外面罩上一层所谓“高技派”的外衣,一些构件纯粹是抄袭来的摆设,在结构上没有任何用处。这种没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外貌大同小异,而且使人们认识不到“高技派”的真正魅力,削弱了建筑流派的生命力,从而加速它的衰落。

参考文献:

[1]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 中国 影响 建筑 高技派